拆解书目: 《好好说话》 所属活动: 湖州筹备分舵第9次练级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反向提问法

开场:

拆出精彩,赋能你我。大家好,欢迎来到拆书帮的活动现场。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悠悠。我的三个标签是高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二宝妈妈。今天挑战的是TF2-2,现在我来为大家做一个分组:左边小伙伴为一组,右边小伙伴为一组。

一、学习目标(0.5分钟)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希望能劝身边人改掉一些坏习惯,比如,想劝家人戒烟;想让伴侣收敛一下坏脾气;希望孩子少玩游戏......使用常用的说教模式,但往往效果不理想。各位伙伴有遇到过类似情况吗?

今天,跟随我完成本场学习之后,在劝身边人改掉一些坏习惯时能够掌握“反向提问”的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劝导说服别人,并能在现场进行规划运用

二、图书介绍(1.5分钟)

【F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我今天拆解的片段是《好好说话》这个书,这本书的作者由“奇葩说”创始人马东,带领冠军团队马薇薇、黄执中等共同出品的书籍。

【A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该书相比较其他同类书籍,结构鲜明。按照沟通、说服、谈判、演讲和辩论五大板块逐一展开,每个板块均设计许多场景,并结合案例给出表达技巧,通俗易懂,10万以上读者已深受影响,奉之为说话宝典。

【B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B1:在现代高度竞争的社会,学会好好说话,你的人际沟通就会更顺畅,在工作与生活中也会更自信、更智慧。本书通过新鲜、有趣的说话技巧,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际例子,激发读者思维、传输使用技巧,从而综合提升说话之道。

B2:比如,今天的这个片段帮助我们学习,在劝导说服过程中使用“反向提问”的技巧,避免使用传统的说教模式,徒劳无功。

好,现在大家来阅读下原文片段,时间2分钟,看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是啊,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花点时间去慢跑,运动一下呢? "

“我也知道,但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

“我觉得还好吧?你真的有那么忙吗,连每天半小时都抽不出来? ”

“啧,你哪里知道我们这种加班狗的苦。而且就算有时候早点下班,也是精夜力竭,哪有心情慢跑啊……”

“那为什么不试试晨跑呢,早起半小时,跑完精神会更好喔。”

“但我体力不行,跑没多久,就会很累……”

“放心,体力是练出来的,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越跑越轻松。”

“算了吧,我从没慢跑过,连双合适的鞋子都没有……”

“那小事,我带你去买一双,如何?咱们明天下午就去商场挑。”

“唔,我看下次吧……”

上面这段对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说教场景。说教方喜欢用“为什么你不如何如何”的方式,督促你去做某件事;然而被说教的那一方,则不断丢出“因为我有什么什么原因”当借口,拒绝做出改变。

这个过程,难免会让说教者觉得气恼——难道你真的不希望自己变得健康一点吗?难道你不相信运动有益健康?你为什么会一直处在这种抗拒状态呢?

其实真正的间题是出在说教者的说话方式上。

要知道,当我们一直问别人“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让对方的思考偏向于为他不做这件事找出一个理由。

而接下来,你为了劝导对方,又不得不将他自己所提出的理由一一推翻,这个过程很容易会引发对方的反感,让对方觉得“你又不懂我的情况,少说这种风凉话”。

毕竟,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于是这么一来二去,那位原本你想劝他去做运动的朋友,在一连串的说教下,此刻只会满脑子充斥着“为什么我不能去慢跑”的理由,且在与你的争论过程中 (即便只是温和的争论),不断坚定着自己的想法。

《小诀窍》

反向提问

那么,要怎样劝导才有效呢?

关键在于,我们要改变提问的方向,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

让我们再看一次前面的例子: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咦,奇怪了,你看起来不是那种会注意身材的人,为什么会对运动感兴趣呢?”

“我也希望自己能瘦一点啊……”

“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

“可是瘦一点的话,我穿起衣服来就能更有自信一点……”

“何必在意呢?反正我们又不会嘲笑你。”

“不是别人会不会嘲笑的问题,而是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拆页展示了一种说服他人的技巧,它是通过提问,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的思维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从而激发对方的主动性,起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Why:常见的做法:当我们想说服某人做出改变的时候,通常会采用说教的方式,喜欢用“为什么你不怎样怎样?”的方式,对方却不断地为自己拒绝改变找到借口,不仅不能说服对方,反而可能引起对方反感。如果我们改变说话的方式,改变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不断地去思考“为什么我想要**?”,去深挖想做这件事或做出改变的动机,从而做这件事的理由和信念得以不断强化,就很有可能做出改变的行为。

HOW:反向提问法只需要三步:

1. 表达好奇,反向提问。你为什么想要**?

2. 反驳对方理由,强化对方信念(2-4轮)。当对方说出想要的理由时,故意进行反驳,使得他不得不想出更多理由,不断强化信念。

3. 问对方下一步的行动。只需要问一句“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比如,我上周走进女儿房间,看到桌面上摆满了各种学习用品,床上也到处是书和学习材料,被子也没有叠,我以前都是这样说的:

“你看看你的房间乱七八糟的,为什么就是不能养成整理的好习惯呢?”

若是你遇到这个问题,孩子是怎么回答呢?

很多孩子可能立马想到的回答就是“没有呀,不是很乱呀!”或“我不觉得乱啊或“我看着很舒服。”让你无言以对。

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

我:“我很好奇,你有没有过那么一丁点念头,想要整理一下房间呢?”

女儿:有时候也会想。

我:哦,你不是说这样很好吗?怎么也会想要整理呢?

女儿:有时候想要找的东西很难找到。

我:找不到也很正常啊,我也经常会找不到东西。

女儿:找不到东西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我找东西的时候,还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翻开来,其实也很累,还浪费时间。

我:你可以叫我帮你一起找啊。

女儿:那又会被你说的。

我:被我说一下也没什么关系,我还是会帮你一起找的呀。

女儿:被你说了我不开心的。

我: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女儿:那我每周固定两个时间整理一下房间,可以吗?

发现区别了吗?在劝导别人时,当你把“为什么不”的说教句式转变为“为什么要”的反向提问句式的时候,奇迹就发生了。

“你曾经有一点点想法想过要改变不爱收拾房间这个习惯吗?”“我有点好奇,你有没有想过要改变?”就是第一步,表达好奇,反向提问,打消对方顾虑。

然后进入第二步反驳对方理由,强化对方信念(2-4轮)“这很正常”“ 你可以找妈妈帮忙”“有什么关系”等。

最后自然而然问出第三步“你打算怎么做呢?”

【预防异议】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按这三个步骤去表达,劝身边人改掉一些坏习惯就能保证劝导说服成功呢?其实也未必,首先如果对方根本没有改变的意愿,那么即使你采取这样的劝导技巧,他也不会配合说出为什么想要改变的理由,其次,劝导与说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事实上,说服是一个程度上的改变,是要对方的想法从“很讨厌”到“没有那么讨厌”,甚至是在思考“你说得也有一定道理”的时候,其实劝导与说服,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

另外,如果对方虽有改变的意愿,却没有改变的能力,(比如孩子想改变做事没有计划的习惯)那么在第三步你问对方打算怎么做的时候,对方可能一头雾水,这时我们可以问“那么你需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呢?或者家人经过沟通,也下定决心戒烟却戒不掉,这是能力问题,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Where:

因此,这套提问方法虽然可以用于劝导别人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但前提是对方内心是有主观意愿改变的,对于一点改变意愿都没有的情况,则不适合。

这个方法也能用于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时,如想改变自己的某个不好的习惯,我们需要找到更多不想拖延的理由,而不是找更多借口来解释拖延的原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们刚刚学习了用反向提问的方法来进行更好的劝导别人,接下来请大家想象一下,未来一周或者未来一个月中,你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使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呢?比如暑假里你的孩子总是很晚睡觉,导致第二天早上成了起床困难户,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空调房里要呆一整天,都几乎呼吸不到外面的新鲜空气。你为此也是特别担心,你会怎么跟孩子沟通,帮助他能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比如,你的好朋友或者家人摄入太多糖分,医生说她继续这样下去,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变得很高,却总是控制不了摄入过多糖分,为此你特别担心,你会怎么劝导他改变高糖饮食习惯?

再比如:你同事兼好友很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丑态百出,你想要劝说他戒掉爱喝酒的习惯。你会怎么劝说他?

请大家联系自身可能会运用到的场景思考一下,然后按照各自分组在小组内讨论,请每人写一个场景在便签纸上,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一个人进行分享一下她的场景。

接下来请大家应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内容,对我们刚才自己分享的场景进行回应。想想看,你会如何运用这3个步骤进行回应?请大家在小组讨论,时间是3分钟,稍后我们邀请小伙伴分享一下!

只需要使用“反向提问法”的三个步骤。

1.表达好奇,反向提问。

2.反驳对方理由,强化对方信念(2-4轮)。

3.问对方下一步的行动。

六、总结:

回顾下今天学习的内容,运用反向提问的方法更好的劝导说服别人的三个步骤是:(请学习者回答)

1.表达好奇,反向提问。

2.反驳对方理由,强化对方信念(2-4轮)。

3.问对方下一步的行动。

今天我的TF2-2的练级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