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叶斐,叶是叶子的叶,斐是非常的非下面一个文学的文,因为家人对我有无限的期许,希望我做任何事都能成绩斐然,故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对于我个人而言,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我现阶段特别追寻和渴求的,也希望和我有共识的小伙伴们私下能一同交流,共同学习成长。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识别什么是“短半衰期”事件,并尽可能的少做,而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才能作出让自己未来不后悔的选择。
【图书介绍】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这本《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是采铜,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他从2011年加入知乎以来,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60万人次的赞同与感谢,被5000万知乎网友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只使用非常小的力量,便可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成功之道。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这本书一经推出便荣获豆瓣9.4分高分的推荐,并长时间占据了亚马逊预售榜第一名。该书把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兴味盎然的生活常识,并获得多位作家的推崇。知乎大神战隼更是认为这是2016年第一本值得推荐的自我提升类好书,解答了多数人经常遇到的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应该推荐给每一个想成功的年轻人去阅读。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你是否有拖延症,试过了多种方法都于事无补?这本书提出了许多奇妙的分析和说法,能让你快速摆脱拖延症的困扰。你是否曾陷入两难的境地,无所适从?这本书帮你建立了选择标准,让你能够高效找到最佳选项并行动起来。你是否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却始终感觉肚里墨水太少?这本书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的方法,让你迅速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你是否总期盼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适时出现一个出谋划策、答疑解惑的智者?而这本书就是扮演这样一个无处不在、亦师亦友的角色。
【原文片段】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如果我们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做得最多的、最喜欢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这个现象,就导致了一种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划下,然后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得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比如背单词,背一个单词,尽管可能过几天就淡忘,但是当你重新背这个单词的时候,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记诵的难度。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了“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更有价值我不知道,比如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更有前途我不知道。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就是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而这些状况,都可能用一条简单的行动规则来改善,我称之为“采铜法则”:
尽量少做或不做“短收益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那些“高上大”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需要应对的事情多到数不胜数,到底如何判断这件事情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呢?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对于这个问题,与药物的半衰期类似,一个事件的半衰期也有个体差异,也与具体完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有关。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别。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旅游。有些人旅游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那么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会做足功课,对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点做详细了解,在游览过程中又细致入微,仔细观察当地的风物,并认真撰写游记,那么对他们来说,旅游的半衰期可能就会很长了。
其次,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长期保持”的属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等,识别是否具有这些属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事件的半衰期长短了。下面是根据这一思路,对长半衰期事件的一个不完全罗列: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味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获得高峰体验
这个单子还可以继续列下去,大家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摸索。
当然,虽然名为“采铜法则”,但它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它只是一个思维工具,一项可以加诸内心的判断标准。它就像一把“时间之尺”,丈量出具有长远价值的事物,提醒我们避免沉迷于对短暂欲望的追逐之中。当然,它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才能作出让自己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
通过原文片段的阅读,大家对半衰期事件多少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大家更明确哪些属于半衰期事件,我从收益值来划分:像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可以包含如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的手机游戏或者饱吃一顿自助餐;而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可以包含如漫无目的地刷朋友圈、看无聊的综艺节目、在论坛社区灌水等等。仔细回想刚才我所提到的例子,是不是大家所常见的做法,不管收益值是高还是低,做短半衰期事件很容易形成一个个致命的坏习惯?我说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睡前玩手机,以前我一般上床休息的时间在晚上10点半左右,想说玩半个小时再睡觉也不迟,结果朋友圈一刷,八卦新闻一看,一转眼就到凌晨1、2点了,导致我每天早上都要临近迟到才爬得起来,结果总遇上高峰期还堵在路上,心急如焚。长此以往黑眼圈加重,做事效率低下还总犯困。后来接触到采铜所说的少做短半衰期事件,多做长半衰期事件能提醒我们避免沉迷于对短暂欲望的追逐,让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以及里头我感觉特别戳中我要害的一句话就是“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所以为了让自己养成一个早休息的好习惯,现在我睡前都监督自己不能碰手机,而是每天花二十分钟看一章节和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或听一段TED演讲,不到11点就入睡了。这样不仅积累了可信的知识和扩展自己的眼界,而且能自觉早起,每天精神充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A1】
拆书家提问设计:
现在请在座的小伙伴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并认真聆听接下来我所说的这些词汇,哪一个让你感觉熟悉——无聊、迷茫、郁闷、失落、焦虑、后悔、空虚、挫败、愤怒……哪个词是你熟悉的,是你近期经历过的,把这个词语重点圈出来,认真感受一下,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你最近一次又感受到这种情绪状态,是什么时候,当时的你正在做什么事情或已经做了什么事情?给大家2分钟的思考时间。
学习者案例记录:
柒功:我选择的是“失落”这个词语。近期的情绪主要来自于工作上的事,因为要做许多文件,要用到EXCEL表格,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毕竟我对这个软件不太熟练。当然我知道我认真训练并加以使用会对我这块能力有所提升,但内心还是有抵抗情绪。再加上之前一手提拔并加以重用的徒儿对我有背叛的举动,所以一连串事件下来我内心挺痛苦挺失落的。联系半衰期事件,我想起上周末去南京做带拆训练,内心就特别兴奋、特别开心。连续两天连轴转的定级训练,感觉特别充实,能量值超强。所以当我做这种长衰期事件时,与大家一同学习,建立友谊的这种过程,根本就不需要休息,内心特别愉快。
【A1+】
拆书家继续分析:
其实柒公一开始所分享的“失落”情绪的由来,都是由短半衰期事件产生,但在南京两天的带拆中讲到自己经历充沛,能量感超强,都是源自长半衰期的体验,所以结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会,假使再遇到你之前工作上出现的那份失落的情绪体验,你将如何运用长半衰期事件去影响和改变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柒功:在南京定级的那两天,可嘉有说过“高频”这个词语,它的意思就是如何让你的能量始终保持在高频的一个状态。比方说休息,就不是睡觉这么简单,它可以把它调整于处在能量值很高的一个状态。进入到“高频”的这样一个状态下,它不仅可以让身体处于休息的模式,还可以让它始终处于高效利用这样一个模式。再回到工作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切换同时还能始终保持高能量值的状态。从我个人理解在长衰期事件上,我们要始终保持在这方面的一个投入度,使得有更多的支持到别人的事情上去做,这样会更容易把自己的能量调到一个高度值,去宇宙中汲取到更多的能量。这样即便出现失落的情绪时,我也能很快的转换,调频成高频能量值状态,恢复战斗力。
拆书家总结:
像柒公这样能够很好的找到短半衰期事件和长半衰期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知道短半衰期事件对你工作的影响,所以在以后你会尽可能的少做,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才能作出让自己未来不后悔的选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小伙伴分享就先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