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自控力》 所属活动: 北海筹备分舵第26期过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如何应对受挫

开场:

F:

我今天拆解的片段,选自《自控力》 ,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本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自控力的内在因素,指出了常见的自控力错误观念,以及教大家该如何破除与应对。

A:

这是一本在豆瓣评分有8.3分的畅销书,很少有书籍能超过8分的。与同类型的书籍相比,其他大多数基于作者的经历,总结而成。而该书最大的优势,是源自作者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一门《意志力科学》的课程,结合大量的学员实践案例。《意志力科学》是该校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有84%的学生表示该课讲授的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意志力,教学评价称这门课能改变人生。

B1:

这本书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目标,增强自控力,并作出改变一生的决定----无论这个决定是改变旧习惯、运动减肥、阅读计划、克服拖延症,还是找到你生活的重心,在书中你都能找到有效的策略。

B2:

今天我们学习的片段叫“如何应对受挫”,因为在目标未完成时,很容易有挫败感甚至想放弃,所以学习本片段后希望能够运用自我谅解三步法,与自己达成和解,快速重新开始。

接下来我们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刚刚分发到大家手中的原文拆页,阅读完的小伙伴,给我一个眼神示意。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来源】《自控力》P159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遭遇挫折。既然失败无法避免,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应对失败。以下是心理学家提供的一些方法,能让我们在面对失败时同情自己。研究发现,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能减少罪恶感,并增加自身的责任感。这正是让你重归正途的完美途径。想象一个你屈服于诱惑或拖延的情况,试验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这次失败。当你遭遇挫折时,你也可以用同样的角度思考,使自己避免再次陷入罪恶感、羞愧感和屈服的泥淖。

1. 你感觉如何?当你想到挫折时,花一点时间关注并描述你此刻的感觉。你现在的情绪如何?你有什么感觉?你是否记得自己失败后的第一感觉?你会怎么样描述那种感觉?注意一下,那种感觉是不是自我责备。如果是的话,你对自己说了什么?自知的视角让你看清自己的感受,而且不会急于逃避。

2.你只是个凡人。每个人都会遇到意志力挑战,每个人都有失去自控的时候。这只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挫折并不意味着你本身有问题。想-想这些说法是不是真的。你能想象你尊敬、关心的其他人也经历过同样的抗争和挫折吗?这个视角会让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的声音变得不那么尖锐。

3. 你会跟朋友说什么?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经历了同样的挫折,你会怎么安慰他?你会说哪些鼓励的话?你会如何鼓励他继续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个视角会为你指明重归正途之路。

如果大家读完了请举手示意我,没有读完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片段到底讲了什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这个片段讲了在遇到从无法避免的挫折感时,我们站在三个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与自己达成和解的方法。

Why:

【不这么做的坏处】:通常我们的计划容易不预期实现,或者目标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很大时,我们可能会容易陷入自责,更严重的会自我怀疑,认为这件事情自己没有能力去好的,因此,计划总是有始无终,导致养成“遇事就放弃” 的习惯。

那么该如何与受挫的情绪达成和解呢?

How:

1、自我角度。首先区分事实与感受,比如,高考失利了,这是事实,父母不责怪我们,但是我们很不甘心,很难受,这是感受。感受是自我情绪,并不代表事实;然后不带着自责的,认真感受情绪的流动,;最后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我难受的原因是辛苦付出得不到回报,其实到这,最好把感觉写出来,让它视觉化,这样也会让自己身心得到减负。

2、旁观者角度。首先正视挫折这件事,不要苛求自己,要与自己达成和解;其次、告诉自己事情达不到预期并不表明自身有问题,而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最后,想象你最认可的人也经历过类似的事,不少学长高考也失利,但是抗住压力经过复读,都能考上理想大学,这样可以减少自责的内心声音。

3、亲友角度。首先用“换位思考”,把受挫的自己想象成一个劝慰鼓励的人,然后表达出共情,对这样的事实,表达出难受,告诉朋友,你的高考失利我也很难受,最后表示对优秀的他进行肯定,告诉他,不要被一个不如意的事,否定了优秀的自己,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对话,最后在重拾信心后,定下目标,继续前行。

预防异议:

有小伙伴可能会有问,这个方法一定管用吗?在这只能告诉告诉大家不一定。自我谅解是帮助我们从情绪泥沼中走出来,重拾信心,走向哪里还要看自己。自我谅解比起自我怀疑更容易让我们从挫败里走出来,因为自我怀疑是不断否定自己,自我谅解是找回自己。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计划或者目标达不到预期,情绪受挫的场景。

【反例】:

我在1月初制定了7天完成一个付费课程学习计划,在第三天时因为一个提前知道的工作变动,影响了预定进度,当想到如果不能按原计划执行的话,我担心这个课程耽搁太久,会变生疏又得花时间听,就有点责备自己都已经提前知道工作的变动,为什么不有序安排这个学习计划,还那么拖沓,心里就很焦虑,也影响到了后面几天的情绪。

【反例变正例】:

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会按下面如何用与自己达成和解的三个步骤重新与自己对话:

第一,以自我角度去审视,区分事实与感受,我的工作调动已是事实,我的感受就是已提前知道有变动,怪自己拖沓,不及时做出调整导致烦躁;接着我把事实与感受写了出来,通过让自己的“感受”视觉化,让心理得到了减负。

第二,以旁观者角度正视打乱计划的事,没有如期进行并不是我本身有问题,调动后的工作强度变大是计划之外的事,虽然时间不够用,但可以重新规划安排,没必要苛责自己。相信优秀的人遇到这样的事,肯定不会慌乱,他们肯定积极的面对问题,寻求更舒心的解决方式。

第三,以亲友待遇到这样的问题的角度看,表示出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会很烦躁。但是这次预知工作调动而不及时做出改变计划,那是你相信自己能处理,而不是因为拖沓造成,你始终是个执行能力强的人,工作调动事实,只能去接受。但是对于课程,我会告诉她如果课程不是特别紧要的话,可以将接下来的进度分解更小一些,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如果是特别重要,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起来讨论怎么调整计划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

听完我的这段经历相信大家也会有遇到类似的事吧?

大家今天学习了“如何与自我谅解三步法”,接下来又个场景演练。

【场景】

小甲体重170斤,他想通过跑步进行减肥,目标每天晚上跑5公里。第一天,他跑了1公里,感觉不行了,就走走停停,强迫自己走了2公里,实在走不动了,只好骑共享单车回家。第二天腿非常酸痛,他对自己很失望,觉得自己意志力越来越弱了,准备放弃跑步,他拿起手机,打给了自己的好友小乙,说放弃减肥的事。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下,这个场景中小甲目标是什么?他为什么受挫?他受挫后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是小乙你打算怎么引导小甲?

最后需要大家配合演练,划分一下,两人一组,一人演小甲,一人演小乙,小乙将用“如何达成与自我谅解三步法”引导小甲。请大家先在小组内演练5分钟,然后我请一组小伙伴上台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案例:

小乙:小甲,听说你要跑步减肥呢?

小甲:对的。昨天第一天跑了一公里,就感觉不行了,就骑了共享单车回来。第二天感觉浑身酸痛,感觉跑步减肥不适合自己。

小乙:你是太着急了,一开始把跑步的目标定得太高了

小甲:这不算高啊

小乙:那之前有跑过五公里吗

小甲:没有啊。

小乙:那就别把目标定得太高。应该想想自己,自己崇拜他的人,他们也是一步步积累,没有人一步而就,你要允许自己开始的慢慢来,不要急躁。把目标拆分,跑一公里感觉酸痛,但是我们可以跑500米,或者200米,当你感觉到你能承受时候,我们再往上加。

小甲:那这样,我就懂了,如果我实在跑不了,那我可慢跑,慢走,先把跑步这个行为给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