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一、自我介绍(1分钟)
大家好!谢谢大家来听我拆书。我叫郑宇和,三个标签介绍自己——注册造价工程师,两个孩子的父亲;健康饮食倡导者。
二、分组
我们今天的学习者有4人,我们就分1组。
三、图书介绍(1分钟)
这次拆书,选用了两本书,分别为《父母的语言》《非暴力沟通》。
F特征:《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是一位医学博士,该书是她30年的科研结晶,倡导在孩子3岁前完成3000万词汇学习,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和国际沟通专家,他发展了“基于语言的冲突解决方法”,教导人们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实现良性沟通。
A优势:《父母的语言》在豆瓣评分7.1分,亚马逊五星好评占50%以上,5000本学术期刊转载。书中有大量的案例证实父母语言的数量、质量及沟通方式对孩子脑力发育的影响。
《非暴力沟通》在豆瓣评分8.4分,亚马逊五星好评占70%以上,2006年获和平之桥奖。这本书语言平实,“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用“知行合一”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非暴力沟通方式在沟通和解决问题方面的魅力。
B1利益:阅读《父母的语言》,你会了解更多孩子脑力发育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父母语言数量、质量的影响程度及深度。阅读《非暴力沟通》,会让你认识到以往沟通不畅的问题所在,收获非暴力沟通的理念与技巧,提高你的沟通能力。
B2利益:通过《父母的语言》的拆页,我们学习觉察对方的行为、感受与需要并采取对应的行动措施回应对方,实现“共情关注”。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拆页,了解学会在谈话中改变聚焦点,聚焦双方的感受和需求,并采用正向、具体、可行动的语言表达你的请求。
四、【R】阅读原书拆页(1分钟)
大家花1分钟时间来阅读这个片段。读完的小伙伴请抬头示意一下。【过渡】
【拆页原文片段P120-P121(R)】
共情关注
长久以来,尽管为人父母被认为是人的本能,人人都干得了。其实,这个过程并没有说的那般容易。相信这一点会得到身心疲惫的父母的认同。父母的回应,本质上就是“共情关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
1.观察;2.理解;3.行动。
婴儿和小孩会使用他们独有的信号让父母了解他们的需要。这些信号可能是语言或非语言的。比如有人问你,听过婴儿的哭声吗?或者,那个小孩啊,应该两岁吧?当我们关注得越多,我们的心就会随之揪起。
理解,通常来说并不那么容易。然而,只有充分理解,才能开展下一步;行动,就是如何去做。比如,孩子到底是累了?饿了?无聊了?还是尿床了?所有的父母都明白,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它是一项需要精心打磨的技能,而且它并不保证绝对的准确。因此,我们需要随时更正它,随时做好补救。
无论孩子的行为出于怎样的目的、是否恰当,父母都应给予孩子温暖的回应。孩子只有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暖,才能茁壮成长。科学研究也证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怀。温暖的关怀最终能保证孩子平稳地成长。
(1分钟后)
我看大多数小伙伴都读完了,没读完的也没有关系,下面听我讲解就好。
五、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拆书学习后,需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在亲子、朋友、同事之间的日常沟通中[场景],学会应用“观察、理解、行动”三个步骤[动作],了解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并采取对应行动,实现高质量的沟通回应[效果]。
六、【I】拆书家讲解引导(4分钟)
(1分钟后)
我看大多数小伙伴都读完了,没读完的也没有关系,下面听我讲解就好。
【What】
原文告诉我们,父母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可以采用“观察、理解、行动”三个步骤回应孩子,实现共情关注,提高对话回应质量。
【Why】不那么做的坏处
在沟通过程中(尤其与小孩子沟通),由于我们知识、经验比较丰富,一般习惯直接给出我们的意见、建议或答案,对方往往会表示我们不理解对方,导致谈话中断或产生语言冲突。
我们可以应用共情关注的“观察、理解和行动”三步,实现高质量回话。
【How】细化步骤
要实现“共情关注”,具体可以按以下三步骤实现:
1.观察:观察对方的行为、语言及情绪,了解他/她发现的情况、表达的观点、想法或情绪等。
2.理解:这里细化为两个小步骤,一是理解对方的情绪,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接纳;二是理解对方的需求,有些需求可能不合理,但仍然可以被理解。
3.行动:如何做?有很多方面,具体行动要对应具体场景。譬如接纳对方的情绪,用语言表达你的关怀;用语言引导对方思考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等等。
这个拆页,让我想到上周我带二公主(5个月大)的小故事:【反例】
当天晚上19:00,我媳妇去做核酸检测,大公主去同学家玩,我一个人在家带二公主。半小时后,喂奶的时间到,二公主开始哭闹,估计是比较饿了,所以吃得很急;但是,她鼻子恰好有点鼻屎堵住了,导致她喝奶很难受,于是就哇哇大哭,哭了有2-3分钟。
我当时也没采取合适的措施,导致孩子哭了2-3分钟,恰好这个时候孩子她妈回来了,我把孩子交接完,洗澡去了。
后来,我和我媳妇说道这件事,她狠狠的批评了我,说我不会照顾孩子。确实,如果应用“共情关注”,我应该这么做:【反例修正】
1.觉察:孩子饿了,吃奶比较着急,而且吸奶过程中呼吸有点不畅顺,鼻子可能被堵住了。
2.理解:你饿了,你吃得也急啊!你吃饭的时候,鼻子被堵住了,你吃得也难受!哭闹是婴幼儿表达她处境不好的最直接方法,她需要你及时帮她处理鼻子不舒服的问题。
3.行动:语言安抚,让孩子情绪稳定;抱孩子四处走走,情绪稳定后想办法通鼻子。
其实,我媳妇后面真的就是这么处理的,虽然她不知道这个共情关注三步骤,但她真的做到了。
大家可能觉得,和一个5月大的孩子,有沟通过程吗?其实是有的,只是沟通的方式比较特别而已,这个时候更多的是父母的观察、理解和回应。
【预防异议+回应】
对于共情关注的这三个步骤,我可能有没讲明白的地方。譬如,
Q1:这三步能不能打乱顺序来实践应用呢?
Q2:或者我都不知道要观察对方什么?
Q3:或者理解就是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吗,有没有别的?
Q4:或者说,你说的行动不够明确,我都不知道怎么落地?
Q5:或者,我和我老板之间谈话,也可以应用吗?
[不用全部说完,挑2-3个说]
[引导学习者选择上述当中的某个疑问并进行回应释疑]
A1:这三步一般按顺序处理,观察永远在前,理解是同理对方,接纳情绪和需求,为后面采取具体行动找准方向。
A2:就是观察对方沟通过程中的语言、动作、表情、情绪等表象内容,这些为我们第二步理解对方,提供信息与支持。
A3:有,但是这次我拆书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两方面入手,提高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能力。
A4:原文对行动的阐述为“如何去做”。这个是对应谈话对方的情绪和需求进行匹配行动的,当然也可以主动的渗入你的善良的意图。譬如,对方就是想发泄情绪,你的行动就是做好听众并适当的回应一下“你感到很....(生气、郁闷)”就可以了。原书中,后续的行动包括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这些都是有效的沟通原则。
A5:可以应用。但分场景,老板高兴的时候可以尝试下;老板训人的时候,别尝试,骂的可能更凶。
【现场回应记录】
学习者提问:我看着他/她哭,我没有理解到怎么办?是不是没有观察到?
回应情况:当你发现自己没有理解到他/她的时候,我认为你是完成了观察的步骤,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何我不能理解他/她,我们的盲点是什么”。同时,原文对于理解这一步骤也没有深入的阐述;如果需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课下可以作进一步沟通。
【Where】
共情关注的技巧,在应对倾诉、调解及试图改变他人看法的场景,特别适用。譬如你试图说服孩子接受你的建议,倾听朋友诉说等等,很多闲聊场景可以试练。
当你不想和对方持续沟通且认为损害关系也没有影响的场景下,你可以忽略他的一切。
接下来,我们现场练习一下。
七、【A1】激活经验(5分钟)
【显像提问+指令清晰】
这个拆页主要讲的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场景,但我们可以拓展一下:你朋友失恋了,找你倾诉;你同事被客户投诉,找你诉说;你和队友激烈的讨论,你期望说服对方,但双方分歧较大等等。你置身在这样的场景,你当时是怎么回应你的朋友、同事的?
我们是否有略过观察和理解,直接给出了行动的建议。我们回想一下,组内讨论分享2分钟,之后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她过去的经历。
<学习者案例记录>
分享者:Lizzy
我小姑子,还没结婚,几个未婚的闺蜜组了个闺蜜群。其中有一个闺蜜A幸运脱单了,在闺蜜群中说自己男朋友的不好,闺蜜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男孩不太好,但都比较温和地提醒闺蜜A,小姑子呢在群里大骂闺蜜A的男朋友。结果,小姑子被踢出闺蜜群;事后小姑子还抱怨“我都是为闺蜜A好,她们却这样对我”。其实,闺蜜A也许是在自己的闺蜜群中发泄下情绪而已。
谢谢Lizzy的分享。这个案例,说明小姑子没有观察到位,也没有换位思考和理解闺蜜A,采用的行动也不恰当。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
我们共情关注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采取的行动当中又包含哪些呢?譬如,提出你的请求,也许就是我们的目的和行动之一。【过渡】
八、【R】阅读原书拆页(2分钟)
大家花2分钟时间来阅读这个片段。读完的小伙伴请抬头示意一下。【过渡】
【拆页原文片段P094-P095(R)】
阐述目的,理解他人,表达请求
不抽烟的阿尔想尽一切办法劝说博尔特戒烟。而每当阿尔尝试这么做时,博尔特多半会认为阿尔在批评他。
过去一年来,眼见博尔特咳嗽得越来越厉害,有一天,阿尔终于忍不住将所有埋在心里的怒气和忧虑告诉了博尔特。
阿尔:博尔特,我知道这件事情我们已经说过无数次了。可是我还是想告诉你,我害怕那该死的香烟会送了你的性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希望你能与我一起活着,越久越好。请不要认为我又在指责你,我真的没有。我只是很担心你。
博尔特:我知道你在担心我。我们是那么多年的朋友了……
阿尔:(提出请求)你愿意戒烟吗?
博尔特:我也希望我做得到。
阿尔:(聆听博尔特做不到背后的感受与需要)想到戒烟,你害怕自己做不到是吗?
博尔特:是的……你知道我已经尝试了好多次,但都没有成功……大家都看不起我。
阿尔:(猜测博尔特想要提出的请求)我没有瞧不起你,即使你再次戒烟失败,我也不会看不起你。我只是希望你再试一下。
博尔特:谢谢。但只有你没有看不起我……我能从其他人的眼里看出,他们都认为我是个没用的人。
阿尔:(试着同理倾听博尔特的感受)是不是戒烟已经够难了,还要担心其他人会怎么看你,这对你来说压力很大?
博尔特:我真的很憎恨自己被香烟摆布……
阿尔:(阿尔看着博尔特的双眼,点了点头沉默了片刻,他的眼神流露出他对博尔特深深的关心。)
博尔特:其实我已经不再喜欢抽烟了。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抽烟就会被别人厌恶,我觉得很尴尬。
阿尔:(继续体会博尔特的感受和需要)听起来你真的很想戒烟,可又担心失败,让你因此看不起自己并失去信心。
博尔特:嗯,我想是吧……你知道吗,我从来没有和你说过,以前要是有人劝我戒烟,我就会让他们滚蛋。我想要戒烟,但我不希望别人给我压力。
阿尔:我不想给你包袱,我也不知道能否让你打消顾虑,但只要你愿意,我一定会尽力支持你。
博尔特:我愿意。你那么关心和支持我,我真的很感动。但是……如果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你会介意吗?
阿尔:当然不会,博尔特。我依然爱着你,我只是希望我能爱你更久一些。
因为阿尔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而不是要求,因此,不论博尔特如何回应,他都始终专注在双方的连结上。通过“我依然爱你”这句话,他向博尔特表达了他的心意和对博尔特的尊重。同时,在说“希望能爱你更久一些”时,阿尔也表达了自己的需要。
博尔特:好,我会再试一次……但不要告诉别人好吗?
阿尔:当然,由你决定什么时候准备好了,我不会告诉任何人。
(2分钟后)我看大多数小伙伴都读完了,没读完的也没有关系,下面听我讲解就好。
九、学习目标
接下来,我们学习拆页二。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拆书学习后,需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当你希望对方作出改变时[场景],运用“阐明目的、理解对方和提出请求”方法[动作],提高说服对方的概率[效果]。
十、【I】拆书家讲解引导(8分钟)
【What】
原文告诉我们,在向对方提出请求前,阐明提出请求的目的、充分聆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并采用正向、具体、清晰、可行动的语言提出请求,对方接受你请求的可能性会提高。
【Why】不那么做的坏处
是否习惯提要求不阐明目的?是否习惯要求对方“不要、不能、应该”如何做?
没有阐明提出请求的目的,或者你的目的不是利他的,那么你的请求大概率会被拒绝;如果你的请求是“不要、不能、应该”等“要求”性质的,大概率也会被拒绝。
所以,我们结合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可以提高对方接受我们请求的概率。具体怎么做呢?
【How】细化步骤
可以按以下步骤操作:
1.阐明目的:告诉对方,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关键点是你希望对方能获得更多、更好,利他的。
2.理解对方:这里与共情关注的“理解”是一致的,细化为两步,一是理解对方的情绪,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接纳;二是理解对方的需求,有些需求可能不合理,但仍然可以被理解。
3.提出请求:这里需要注意,一是采用正向的语言,不要采用否定的、要求类的语言;二是采用明确、具体、可行动的词汇表述请求。
三个步骤之间中,阐明目的建议先行,理解对方和提出请求,如原文案例一样,可以交替穿插在谈话过程当中。
原文是关于戒烟的谈话,与大家距离可能比较远。我改一个案例,看如何应用这些技巧。
【意译案例】
过去一年来,孩子身高长得有点缓慢,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很着急,孩子看到自己比同龄孩子矮一小节,内心也很焦虑。妈妈试图说服孩子做跳绳运动,每天跳1000个以上。
妈妈:孩子,我知道这件事情我们已经说过无数次了。可是我还是想告诉你,我害怕你长大后身高比别人矮太多!你是我孩子,我希望你能长高一点,像你爸爸一样。请不要认为我又在指责你,我真的没有,我只是很担心你。
孩子:我知道你在担心我。
妈妈:(提出请求)你愿意每天在17-20点时间段跳绳1000个以上吗?
孩子:我也希望我做得到。
妈妈:(聆听孩子做不到背后的感受与需要)想到跳绳1000个以上,你害怕自己做不到是吗?
孩子:是的……我跳不到1000个,我怕你会失望。
妈妈:我不会因为你跳不到1000个就失望的,只要你尝试去跳,我就觉得有希望。我们今天晚上试一下,可以吗?
孩子:好的,我今天晚上试试。跳不到1000个,你不能数落我,也不能逼我。
这个是我孩子和她妈妈的真实故事翻译过来的对话。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培养孩子跳绳习惯,现在跳绳的速度是180个/min,至少跳1800+以上。
【预防异议】
对于这个片段,不同的人阅读的时候,可提取的信息不同。我所提取的信息也并非唯一的知识点,所以大家有异议也是正常的。
譬如,为什么一定要阐明目的?难道他不知道我这么做是为了他好吗?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链接双方的需求。阐明所提请求是利他的,事关双方福祉很重要,以免对方误会你另有企图。虽然你认为这么做是为了对方着想,但对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为避免误会,阐明我们的目的是有必要的。
什么是正向、具体、明确、可行动的词汇?
不使用否定、消极、评判性词汇。譬如“不要、不应该、应该、必须”等都不属于正向词汇。原书并没有对正向语言进行太多描述,我们可以课后进行探讨。
而具体、明确、可行动的,举个例子“我希望你多关心我一点”和“我希望你今天晚上能陪我吃饭并看场电影”,后者就属于具体、明确、可行动的语言。
【Where】
譬如你希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你希望伴侣有更负责任的行动,你希望同事能尽职尽责等等,都能应用。
当你想改变对方是为了满足自己利益的,譬如向一名偏瘦的人推销减肥产品,你再怎么狡辩,别人也不会相信你的。
接下来,我们现场练习一下。
十一、【A3】场景设计(3分钟)
【场景设计】
我设计了一个场景,具体如下:
阿男,28岁,收入一般,目前无房无车略有存款。疫情这些时间,习惯了节假日不出游,周末窝家里,由于业务不怎么繁忙,也没有房贷车贷抚养孩子等压力,为了消磨时光,于是养成了饭后刷手机的习惯,一玩就是2-3小时,视力下降、人也更加颓废、事业也停滞不前。
女友阿丽内心着急,担心阿男这样下去,眼睛坏了、人也废了,事业没有起色,房子车子什么时候能有,还怎么过日子呢?曾经劝说过几次,希望他能戒掉饭后刷手机的习惯,利用时间多学习充实下自己,让事业有更好的发展。阿男经常答应,但过几天后又故态复萌。
十二、【A3】分组讨论/演练(5分钟)
[指令清晰]
假设你是阿丽,今天参加了我们的拆书课,如何应用今天所学知识劝说阿男戒掉饭后刷手机并养成学习充电的习惯呢?【有点难度,阿男和阿丽都要充分感知并回应对方】
我们按分组讨论,结合今天所学的“阐明目的、理解对方、提出请求”,设计对话,并在组内进行演练。时间为5分钟。
十三、【A3】角色扮演(3分钟)
我们刚才在组内进行了讨论并演练,现在请两位学习者上来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扮演阿男,一个阿丽。
分享者:Doris与Jessica
阿丽:你近期看到你每天晚饭后都在刷手机、打游戏,我真的很担心你的身体和眼睛会坏掉。然后,你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也没有时间自我提升了,(我)对(你)未来的事业也有点担心。
阿男:首先,我工作了一天,我觉得很累。我刷1-2个小时的手机,也是为了缓解我工作后的疲惫。其次,我已经很累了,还要自我提升,我觉得没有必要。
阿丽:我也知道,工作了一天,下班后刷手机放松一下,我也会。还有最近疫情,大家都没怎么出去,外面也不能走动。所以,在家里有个舒缓的渠道,也是挺好的。
阿男:对,我就是这么想的。
阿丽:是的,放松一下也是应该要的。如果能够控制一下时间就更好了;放松之后,留些时间让眼睛和身体恢复。另外,如果能够留一定的时间去自我提升就更好了。
阿男:我觉得,看书、运动、自我提升这些(行为)效果不大,之后就没有持续的动力。找不到坚持下去的意义。
阿丽:你是担心看书、运动、自我提升这些事做了之后没有效果吗?
阿男:是的。
阿丽:没有关系的。我们做这些事情,重要的是过程。而且,我也可以陪你一起去行动。
阿男:好的。我可以试着缩短一下看视频的时间,由一个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看书的时间,我先尝试看十几分钟。同时,如果我有时候做不到,也希望你不要抱怨和批评我。
阿丽:我不会抱怨和批评你的。我们可以一起试试做一下。
阿男:好的。
感谢两位的演练,我们在演练过程中运用了“阐述目的、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并提出了具体可行动的请求”。很多沟通和说服并不是一两次的理解和请求就够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理解和提出具体的请求。
十四、【A2】催化应用(5分钟)
提问:未来你会遇到提出请求希望对方作出行为改变的场景吗?
孩子马上暑假了,你一直想让她学游泳,这孩子就是不愿意学。
暑假来了,一家子出个远门,北疆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媳妇说这两年没赚到钱,只能去大梅沙泡海水。
你同事又不按操作规范作业,文稿错漏百出,害你改了好久。不能再这么下去,要不累死自己还惯坏了他。
想想未来一周或一个月内可能会遇到提出请求希望对方作出行为改变的场景,运用今天学的“阐明目的、理解对方、提出请求”,该怎么说服对方或提出的请求?
我们组内讨论2分钟,一会请伙伴们分享一下如何提出请求。
<学习者案例记录>
分享者:Jessica
期末考试,我女儿语文只考了“良B”。所以我打算暑假补习语文,她肯定是想暑假玩耍的,下周我就打算要和她讲补习语文的事情。
Jessica:孩子,你语文考了“良B”,你觉得怎样啊?
孩子:挺好的啊,我同桌才考及格呢。
Jessica:那我们暑期要不要补一下(语文)课,下个学期像班长一样考个优啊。【阐述目的】
孩子:不需要啊。我觉得我挺好的。
Jessica:(孩子)以后语文会越来越难学的,妈妈担心你后面语文学习会比较困难。而且,你最好的朋友三门功课都是“优”,我们现在两门功课是“优”,就差语文了。妈妈帮你(补习语文),我们一起努力把语文也拿到“优”,你看可不可以?【预计孩子不会立即同意,但也不会再反驳我】
孩子:......【预计会沉默,再想别的理由】
Jessica:【从孩子过往考试回来报分数的习惯,一般都是把数学和英语的“优”报出来,语文的“良”需要我问她才说的。我能理解她一定也希望自己的语文能考到“优”,可能缺乏方法和辅导】你也喜欢语文能考到“优”,是吗?
孩子:我担心我的暑假都在补习中度过,不能更好的玩耍。补课会占用我的时间,我也担心你一直给我补课,我会很累,也没有玩耍的时间了。【孩子的担心和忧虑】
Jessica:我会做好补课的计划,把你玩耍的时间、补课的时间规划好,这样你可以玩耍,将来也有机会获得“优”。
孩子:........
谢谢Jessica的分享。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把父母认为好的和孩子认为好的目的相结合,把父母的担心告诉她,更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理解孩子爱玩的天性。同时,提出补课请求的时候,最好能够细化一下补课的计划,不要吓到孩子。譬如,我们一个星期补多少次课,让孩子认识到这个补课并不那么可怕,这样抵触的情绪也许能得到环节。
再次谢谢Jessica的分享。
十五、结语 (1分钟)
希望大家在工作生活中,在沟通过程中运用“观察、理解和行动”,实现共情关注对方;运用“阐明目的、理解对方、提出请求”,让对方接受你的请求。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