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P.E.T.父母效能训练》 所属活动: 桃李分舵第38场线下活动: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开场:

Hi,大家好,我是春儿。今天拆解的书目是《PET父母效能训练》。

【F】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托马斯.戈登博士,曾连续3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这本书介绍的父母培训课程在世界50多个国家传授推广,本书被译为33种语言在全球畅销。

【A】 市面上的育儿书籍成千上万,我为什么选择这本书来和大家分享呢?在这本书中不仅有马上就可以上手的具体工具,最吸引我的是方法下的理念以及理念和方法间严密的逻辑,让读者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B1】有时在受阻的亲子沟通中我们总看不到突破口在哪里,该如何化解冲突?这本书可以让你很清晰地看到一场受阻的沟通应该由谁来突破?如果是父母,父母可以使用哪些具体的工具来突破?如果是孩子,父母可以使用哪些具体工具来推动孩子去突破?“谁有需求谁负责“的理念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它也一定会同样打动你。

【B2】今天我要分享的内容是当父母需要去负责突破一场受阻的沟通时,他们可以采用的一个沟通工具-“我信息”的沟通工具。想知道它有多神奇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如何春风化雨般地架起沟通的桥梁。。。

今天的拆书会由3各部分组成,分别是共读拆页,解读拆页以及拆为己用。好的,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分一下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好的,我们花两分钟时间先一起看一下拆页。大家看完后请抬头示意我一下。大家可以重点看一下我标识红色的地方。

摘自《PET父母效能训练》  (美)托马斯.戈登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

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行为: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

贴标签或批评

“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

“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当父母开始送出“我-信息”时,他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我所听到的父母的不同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真实:

“我不需要再假装了。”

“现在我比较能直接面对了。“

”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好。”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成为怎么样的人”,这句老话在这里也同样适用。通常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父母们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用“我-信息”向其他人传递。“我-信息”的技巧让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大家已经看完了。接下来我分享一下对这个片段的解读。

【what】

这是一个让父母面对一个不可接纳的行为时,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方法。

【反面例子】

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在没有运用这个方法前,父母通常的做法可能会是怎么样的?

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当看到迟迟未归孩子终于回来时的瞬间,担心,着急,气恼各种情绪交织的父母一下子找到了情绪宣泄的出口,可能会马上劈头盖脸地责问他,“你怎么搞的,现在才回来,也不打个电话,你不知道家里人会担心的吗?。。。“

而面对父母这劈头盖脸的责问,孩子也会马上筑起防御,或编个谎话搪塞你,或找个理由怼回你,或径直回房间不搭理你。。。

这样沟通的结果,通常是不欢而散。。。

【正面例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沟通方式,我们称之为“我信息”句式。什么是“我信息”句式呢?相比上面通常做法中父母把情绪宣泄指向对方(孩子)而言,“我信息“的立足点在我自己。

【how】

这称之为“我信息”句式,这个句式由

(1)【描述行为】描述行为是指父母客观陈述“我“看到的听到的孩子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而不是贴标签或评判

(2)【表达感受】父母需要用心察觉我自己内心最真实和最原始的感受是什么,并坦然地把它表达出来。

(3)【表达影响】向孩子表达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这里的影响通常指确切而具体的某种让父母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父母而言引起的不便)

我们来使用“我信息”沟通句式来转化一下使上面的【反面例子】变成【正面例子】。

在上面的案例中,

不可接纳的行为是:孩子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

父母的感受是:担心

对父母带来的影响是:无法安心工作

使用“我信息”句式,就可以对孩子说,“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对比前后两种说法,大家是否也感受到后者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呢?

好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我信息”句式为什么会更有效。

【why】

第1步当父母不带情绪地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双方都不会被带入情绪地漩涡,可以聚焦在事实本身。

第2步的父母的感受,个人觉得是这个工具里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察觉自己的最真实的最原始的感受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是父母脱去了自我防卫,完全袒露了自己内在的过程。这需要勇气,但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了安全和真实,这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接下来说一说为什么要第3步,如果各位对大脑发展有一定了解的话,会知道负责感知情绪情感的“右脑”的发展会早于负责逻辑思考的“左脑”,所以“孩提时期的感知力非常强,但是理解力却还不够”,孩子能非常敏感地察觉到父母生气了或难过了或不开心了。。。,但他们常常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绪和反应。

所以当父母把孩子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真诚地说出来时,孩子会明白原来父母是因为这个事情而生气,难过,不开心,从而他们也会想对这个事情做点什么他们可以做的事情,这样能促进孩子自主性和责任心的发展。

【Where】无论在亲子关系中,还是在夫妻关系中,或是在职场中,当你被对方的某种行为所困扰时,就可以尝试使用这个句式来沟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好的,接下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拆为己用。

请小伙伴们两两为一组,请回顾一下最近一周在亲子关系或同事关系或夫妻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中,是否曾有让你感到沟通受挫的场景。

比如在辅导孩子作业时你给他讲解了N次,他却心不在焉地坐那里然后一脸茫然地看着你,顿时一股怒火涌上心头。。。

又比如在和同事沟通时明明是对方部门没有做到位,对方却一直在那里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此时就想拍案而起。。。

再比如在和配偶讨论孩子教育问题时他一直坚守自己的路线,否定你的做法时,是否顿时想摔门而出。。

3分钟时间相互分享,然后2分钟时间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爱华分享前段时间孩子体育考试成绩只考2分,平时训练时能考10分,觉得孩子没有认真对待,对孩子生气了。孩子也不服气,两人吵了一架。

【A1+】反思加工

好的,谢谢这位小伙伴的分享!接下来想请各位小伙伴结合今天的沟通工具,再想一想如果那个场景可以重现,那么你会如何和对方表达?

3分钟时间互相分享,然后2分钟时间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爱华分享):如果使用“我信息”句式的话,会和他说,“孩子,你平时训练能考10分,这次考试你只考了2分。我有些担心你中考也会考不好。同时我也有点生气,我花钱让你去培训,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浪费了报名费。”

非常感谢爱华的分享,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的话,应该两人就不会吵架了。好的,今天的拆书活动就基本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的参与和贡献,让我们成为相互促进的学习者,拆书路上结伴同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