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袁朝丽,很高兴参加本次拆书训练,我的三个标签:
1.超市老板:有做16年超市的经验,力求做到本区域行业标杆
2.信仰佛教:佛教不是迷信,我对佛教理解是让我们放下“执着”,让我们受苦的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对“事物”的“执着”
3.榜样妈妈:把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上,都要求在自己身上
参加拆书帮的目的是6-12个月成为三级拆书家,一年开设拆书帮分舵,帮助更多的人学习成长。
我期待在拆书帮的道路上和大家一起成长。
【拆书帮介绍】 2分钟
“拆书帮”是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性的青年自由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为拆书家考级认证。提供一整套拆书的理念、工具和成长环境。用师徒制方式,过三级九关才可以成为拆书家,保证有扎实的基本功。2013年成立至今,已经有近10年了,组织架构为:总部+分舵,各地的线下俱乐部叫拆书帮分舵,实行严格的会员制,现在分舵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
下面介绍一下“拆书”,拆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运用的学习方法论,把知识拆解为具体可控的行动步奏,结合自身现状,落地运用。拆书法最大特点是简单易用没门槛,只需三个步奏。拆书用“RIA便签法”,三色便签一支笔就可以,也可以组团拆书,用“RIA现场学习法”,不同的观点和角度互相激发,边学边演练,效果更好。详情参考帮书《这样读书就够了》
通过接下来的这个拆解片段,直观地感受拆书帮的RIA拆书法。
下面进入今天分享的主体部分,先来看拆页。
【主题】:管理者如何促进下属学习提升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这样读书就够了》P90-91
我们都承认优秀的职场人应该是优秀的学习者,但若以此为前提,合理的推论是: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优秀的学习促进者。
如果你是管理者,那么下属跟着你不仅是做一份工作,也不仅是掌握这份工作的技能,而是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当下属来请教问题、征求建议的时候,马上给出你的想法(很可能是比他的好得多的想法)并不利于他提升学习能力。
管理者可以在4个方面提升下属的学习能力:
1.把希望下属掌握的知识加工为具体案例。
2.激活下属的经验,反思自我。
3.促动下属去思考,即时演练。
4.催促下属去应用,解决问题。
【What】
这段文字讲了管理者促进下属学习能力的方法,可以解决帮助他人学习成长提升,管理者如何成为学习促进者的问题。
【Why】
我们总嫌弃下属没有能力,没有创造力,其实都是管理者 培养出来的,管理层一天在员工面前指手画脚的,你这样做,哪样做,让员工养成听话照做的人,让他没有创新和思考能力。
如果管理层能在员工提出问题的时候,给他讲行业成功的案例,然后问他怎么想的?接下来怎么做?让他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员工就会通过思考反思和应用中得到成长。
如果直接告诉员工如何处理,经验还是我的,员工永远得不到成长。
【How】
管理者提升员工能力的四个步骤:
1.知识转变为案例:
讲知识和道理很难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可以把自己经验和同行成功案例和知识相关的内容加工成活鲜的案例。
2.激活经验来反思:
运用提问的方法,让对方思考过去失败和成功的事件,从而达到激活经验的目的,并且引导对方进行反思,来找出问题点和差距点。
3.促动思考去演练: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对方进行思考,直到对方找到答案或者达成共识。比如:对于这个问题你的想法是什么呢?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和方案来解决呢?
4.催促应用得解决:
达成共识或者找到答案后,要持续跟进事项的达成和应用。可以采取复盘或者项目确认等方式来进行,以达到催促对方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A1】激活经验 1.5分钟
这周一上班,采购部小田到我办公室 说:袁总,重庆区的小龙虾销售增长30%,我们贵州区域和去年吃平,损耗到达15%,4月份小龙虾我们没有赚到钱!袁总怎么来解决这问题?
自己内心就开始抱怨员工没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和偷懒,然后就告诉他,你去问问其它区域是怎么做销售和管理的,你什么事情都来问我,你的工作我都把你干了,你干什么哦!员工就灰溜溜从办公室出去了!
反思
通过学习反思在提升员工能力的四个步骤中,作为管理者的我没有一条是做到的。
指责和抱怨对方没有做到和这样那样,只能让员工有事找上面,不敢做事和害怕做错事,员工没有得到成长和自信,自然就没有动力愿意做事。从而导致业绩下降,员工辞职走人,最后造成公司亏损的结果。
【A2】催化应用 (规划未来应用) 1.5分钟
目标:3天内帮助员工解决小龙虾销售差和损耗大问题
行动:
1.知识转变为案例:利用超市人流少的时候,跟员工讲他人成功案例,问问他之前有没有销售经验,并询问他案例中和他实际工作的差距点和问题点在哪里。
2.激活经验来反思:通过交流带领员工一起反思操作步骤问题,最后和员工一起理出整改的具体措施。
3.促动思考去演练:第二天员工执行整改具体措施后,让其发送复盘结果给我,确保落地。
4.催促应用得解决:后续每3天跟踪一次数据的变化和现场观察,直到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