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2-3线下过级拆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反思提升自我

开场:

【自我介绍】

小伙伴们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拆书帮绍兴阳明分舵的线下拆书活动,我叫王海英,先用三个标签,做一个自我介绍。

第一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个不断在自我成长的学习者。我觉得要给孩子好的教育,父母也要不断地自我提升。

第二我是一名早起践行者,每天平均4点多起床,已经践行500多天。

第三我是一名长时间趴在二级路上的一级拆书家,不过现在又复活了。是什么促使我发生了改变呢?

就是今天我要拆的片段-反思,我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分组】

接下来就进入我们的拆书环节。为了大家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我们后面安排了分组演练的环节,先请大家分成俩俩一组。

【FAB介绍图书】

接下来我先来给大家介绍这本《好好学习》。

F(特征)这是本指导学习者精进知识管理,提升学习能力的书。作者是成甲,“得到”app专栏《成甲说书》的作者,曾被该栏目评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

A(优势)和同类型书籍相比,这本书介绍的学习方法,非常落地,实践性强。豆瓣评分7.7分,曾入选2017年经管类畅销书榜单,并且得到脱不花,李笑来,彭小六等知识大咖的强力推荐。

B1(利益)通过学习《好好学习》,我们可以学到三个底层方法,三个技巧,多个底层规律,帮助我们提升学习能力,摆脱“低水平勤奋的陷阱”,特别适合有知识焦虑,想在学习能力上能有所突破,或者想要搭建知识体系的学习爱好者阅读。

B2(利益)今天学习的片段是反思。反思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当你人际关系亮起了红灯,当你在学习某项技能遇到阻碍,当你想改变现状看不到方向等等,都可以请反思帮忙,它能帮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到核心关键点,让你获得提升。

【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小伙伴们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的学习后,在碰到对自己行动结果不满意的情况下,能运用反思的五个步骤,对行动前的假设做一次反思,并找出其中的不足点。(假设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行动前的判断决策)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请伙伴们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阅读完成后可以请举手给我个示意。

前面提到,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一一采取行动一一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一一研究原先假设一一反思校正假设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看到伙伴们差不多都阅读好了,接下来由我来为大家解读这个片段,如果还有没看完的小伙伴也请先来听一下我的讲解。

[WHAT]

我们看到做事的顺序是,提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假设可以理解为行动前对事件的判断决策。

如果结果出现问题,可能是行动出错,但很大的可能,是一开始的判断决策就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对假设进行反思,通过校正假设,从而改变结果。

[WHY]

平时影响我们做出假设的是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的认知等等。

(认知/思维习惯→假设→行为→结果)

(一般的做法)

比如遇到批评,大部分人的思维习惯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攻击,于是想要反驳对方。或者抱着一个错误的认知而不自知,比如现在还有销售认为只要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就能卖出去,而不懂的客户思维。

(不这么做的坏处)

这种不好的思维习惯或者错误的认知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假设,行动就会跟着出错,自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说不定你因此失去一次晋升的机会,错过一笔500万的订单呢。

所以通过反思假设,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认知上的偏差,思维上的误区,从而摆脱旧的行为模式,让我们做得更好。

细化行动步骤:

[HOW]

具体如何反思呢?我把反思的三个步骤,观察结果(现象)一一研究原先假设一一反思校正假设

细分为五个步骤,方便做更深入的思考。

1.描述客观事件。怎么描述,我们可以试着用事件+情绪+影响这种形式描述。

事件:比如前几天我和朋友约了晚上去她家办点事。结果我去了,她出门了。那我只得先回家。

情绪:我当然有些郁闷了,生自己的气,气自己没有提前打招呼。

影响:我需要重新去一趟,太浪费时间。

2.描述原先的假设。我以为她说晚上有空的,约好了,她会在家等我。

3.思考假设的依据。其实我的假设是基于自己做事习惯,约了别人来,我会在家等。

4.反思假设的错误或不足。假设来自自己的习惯,却没有把对方考虑进去,出现了疏漏。

5.校正假设。只要涉及到别人,就增加了不可控因素,需要跟对方确定好具体时间,出门前再跟对方做一次确认。

通过反思,我意识到,自己还是不够重视自己的时间。

【适用边界】

反思适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针对出现某个不好的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原因。特别适合想要不断提升的个人或者组织。

我们可以一个人反思,也可以请他人帮忙反思。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生活中又没有什么大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值得去反思吗?

说得没错。生活中哪来那么多大事呢?

不过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件件小事就堆积出我们的习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事的力量。

又或者说,难道做了反思,就一定能成功了。当然不是的。

首先不是每一次反思,就一定能找出更深层的问题,反思也要靠平时多思考,多练习。最关键是如果找到了原因,却依然没有改变行为,那反思也只是走个过场,形式主义,结果依然无法改变。所以反思后去认真执行才是关键。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让大家对反思有更好的体会。

1.描述客观事件:这个月我和小伙伴们共读张萌的《人生效率手册》,我当时买到书,粗略地翻看了前面几页,发现一处地方讲“你究竟是要做一个庸庸碌碌、毫不起眼的庸俗之辈,还是要做一个人人钦佩、显赫荣耀的成功者?我相信无论是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肯定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我非常不认同她的这种成功论,选择不读她这本书。

情绪:当时我情绪有点激动,心里想,“切,你的意思是普通人,平凡人不配谈成功了,这么功利,你的书我不要看。”

影响:于是我向群主提出退群,不想实践这书上的内容,这让群里的气氛都尴尬起来。

2.描述原先的假设:我认为这个作者太功利了,这不是贩卖焦虑吗?这种书不值得一读。

3.思考假设的依据:假设来自我个人的观念。我认为普通人,平凡人默默做好一件事,也是一种成功,不一定非要显赫荣耀才算。

4.反思假设的错误或不足:对作者成功论的抵触,让我没有看到全部,就轻易下决断。这本书面对的读者群体是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读者,这种言论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再说了如果我内心真正甘于平庸,对成功嗤之以鼻,那ok,没问题的,不看就不看,但我不需要反应这么激烈。也许我的过激行为大部分原因还是来自内心对自己庸庸碌碌的一种失望的掩饰。

5.校正假设。观点没有对错,我可以不认同书中的言论,但不妨碍我去多了解一种成功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这次反思,我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当下决定纠正这种行为,要试着去了解与我观点不同的事物,于是我继续参与了共读,现在还用她的方法践行了时间管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听完了我的讲解,接下来我们到了学以致用的环节,请伙伴们用刚才学到的反思的五个步骤,来对我接下来给到的案例做个反思。

【A3场景设计】五一假期,小丁的领导要求她假期后就把上个月的工作总结报告提交上去。小丁想,这么多天,写个报告应该没什么问题。她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在假期第一天就把报告写出来。

结果家人说难得第一天大家都休息,想要出去玩,那就先陪家人要紧。然后朋友说订了KTV,要她一起去玩。反正后面还有两天,想想也答应了。但是后面两天在家也没闲着,刷剧刷得停不下来。等到假期余额不足,总结才刚刚起了个头。小丁很懊恼,生气自己好像每次订个目标都是拖到最后临时抱佛脚。要如何纠正这种行为?这种行为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小丁找到朋友丹丹,请她帮忙分析问题。

【A3小组讨论】现在请伙伴们在刚才分好的小组内,分配角色,相互讨论,一位扮演小丁,一位扮演朋友丹丹,由丹丹运用反思五步法,引导小丁做一次反思。请大家注意,这次讨论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解决场景问题,重点是请大家体验今天学到的反思的技巧。

现在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演练,练习结束,我们请一组伙伴上来演练一下或者你们来介绍一下反思的过程。

(学习者的分享)

客观事件:

丹丹(其芬):小丁,你在苦恼什么?

小丁(Sunny):我本来计划假期第一天就把报告写出来,但是假期结束了,报告还没写好。

描述原先的假设和思考假设的依据:

丹丹(其芬):那你怎么觉得第一天能把报告写出来,当时怎么想的?

小丁(Sunny):我原本想得是第一天把报告写出来。因为我觉得工作时要把重要的事先做了,才是一个好的工作态度。

反思假设的错误或不足:

丹丹(其芬):这个想法很好,那你后来为什么没有做到?是哪一点没有想到?

小丁(Sunny):没有想到会有朋友叫我出去玩,又没有准备PlanB。

校正假设:

丹丹(其芬):哦,你没有想到会有朋友会来请你出去玩。那当时怎么规划,我们可以把报告写出来呢?

小丁(Sunny):我想把报告分成三天来完成,每天完成一点,压力小一点,更实际一点。有朋友来约,也不用担心,可以放心出去玩。

丹丹(其芬):我觉得这个方法也是可行的。

【结尾】

感谢两位小伙伴精彩的演练。

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希望伙伴们今后在生活中多多运用反思五步法,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