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是碧云,今天我挑战的级别是2-1,我非常喜欢拆书这种学以致用的读书学习法。我希望通过我成为三级拆书家的成长,让自己的读书更加高效,让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加精准。
F(特征):今天我拆的这本书是《正面管教》,作者是简。尼尔森,是一位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这本书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被翻译成超过16种语言,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
A(优势)正面管教虽然运用在育儿领域,可其心理学的基础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个人特征,行为动机,私人逻辑,从而进一步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B(利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你是否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呢?是否有不被他人理解也不理解他人行为的困惑呢?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改变自己的人生。
启发式问题:
帮助对方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对方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求对方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别人,往往会导致对方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对方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对方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我之所以把这些问题称为典型问题,是因为提问时要格外注意你不能有腹稿。关键是要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你会注意到我没有建议你问“为什么?”的问题。原因在于,“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并且会招致对方的戒备。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以一种指责的腔调来问。当对方觉得你对他们的观点真正感兴趣时,“为什么?”才能起到作用。下面的指导原则会帮助你恰当地使用启发式问题:
1. 不要预设答案。如果你对对方应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预设来答案,你就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这正是这些问题被称为“启发”式问题的原因。
2. 如果你和对方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等到你们两个都平静下来。
3. 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让你的智慧指导你该如何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并且要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
片段中告诉我们,要让对方学会思考,就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诉对方,而应该让对方参与探讨,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结果。
注意事项:在使用启发式提问时要注意三点:一不要预设答案。二,当一方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三,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内心。
举例:儿子有一次告诉我,他打算在同学生日聚会的时候一醉方休。我倒吸了一口气,说:“跟我说说看,你为什么想要那么做?”他说:“很多同学都那么做,而且看上去他们都很开心。”我忍住想要对他说教的冲动,问道:“你现在不参与他们的喝酒,你的同学是怎么看你的?”他想了想说:“有人私下跟我说,他挺佩服我的!”我接着问:“你认为你喝醉了就,他会怎么想或者怎么说呢?”我能看出他在思考,之后他说:“我想他应该感到失望吧!”我能看出来孩子在思考,我跟着又问了一句,“那你会怎么想自己呢?”这个问题显然让他更费思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会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个自制力很差的人!”他随即加了一句“我想我不会那样做的。”
不这样做的坏处:如果我不知道启发式提问,以及帮助他探讨他自己的选择所造成后果的价值,我就忍不住会强加一个惩罚性的后果给孩子,比如说禁足。这很可能会促使他偷偷摸摸地去喝醉,而不是相信她可以和我讨论问题,最大的损失将会是他没有机会去探讨他自己选择带来的后果,去发现他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A1(显像提问) 这是我对原文片段的一个解读与感悟,接下来请大家回忆一下,在你与周围人相处的过程中,比如和舍友、同事、家人在沟通的过程中,最终大家不欢而散或者谁也没有说服谁的场景?请在小组内分享,4分钟后我们请一位朋友来分享。
A1+(反思加工)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怎样结合我们今天学到的启发式提问的方式:一,停止告诉对方问题解决的答案。二。去启发对方思考、找到解决方案。来协助对方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好,下来我们用三分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一位朋友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