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是一位自由职业者,没有固定的收入,但是也不用上班打卡。偶尔呢带带孩子讲讲课,一名美国授权的亲子讲师,教我我做的,做我所教的,也算是知足。当大家有亲子问题时,可以找我,或许我可以协助到大家。欢迎大家骚扰,不过千万别在12点以后。如果用三个标签来描述我,那么:1.我是一位15岁男孩的妈妈。 2.我是拆书帮的一位很新的会员。 3.我是美国正面管教认证的家长讲师,另外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识大家很高兴。
哲人: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
青年:那么,你是说与过去没有关系?
哲人:是的,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青年:那么,对立点很快就明确了。但是,如果按照先生所言,我的朋友岂不是成了毫无理由地闭门不出了?因为先生说与过去的事情没有关系嘛。对不起,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他之所以闭门不出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若非如此,那根本讲不通!
哲人:是的,那样的确讲不通。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青年:现在的目的?
哲人: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
青年:啊?
哲人: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现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目的论”。
青年:您这是在开玩笑吧!您说是他自己制造出不安或恐惧?那么先生也就是说我的朋友在装病吗?
哲人:不是装病。你朋友所感觉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他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青年:绝对不可能!这种论调太不可思议了!
哲人:不,这正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你所说的全都是根据原因论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I:大家可能都知道佛洛依德,至少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和我们过去的经历造就了今天都我们。这个观点也就是我们本书中提到的原因论。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或者哲人是否定原因论的观点的,提出了目的论的观点,这是颠覆性的观点。这里的哲人认为人所有的行为都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也就是说我们之前的经历都不是影响我们做决定的原因,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裹足不前是因为我们有了不想去做事情的目的,我们所认为的原因不过是我们为我们不想做的目的服务而已。
A1: 做完便签作业之后,我开始懒散了。心里一边想快些成为拆书家,一边安慰自己;成长手册还没拿到呢啊;我不知道打怪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啊;该我过级的时候老师会通知我的,工作计划也许舵里早就安排好一月或者三个月的了,等等想法。这段读完后,我分析自己:是自己先有了不想拆书做功课的目的吧,毕竟比传统读书要麻烦很多,又耗费时间,当我有了这个目的,我又为自己找到了支持这些目的的理由,来让我的不行动的目的更合理化。
A2:当事情不能按预期进行时,放弃过程的反思,联结自己内心的目的。我整理自己的想法,分析成为三家拆书家的益处,决定我要尽快成为三级拆书家。当我的目的是我要成为拆书家时,我开始行动:1.主动找丽娜老师咨询打怪升级的要求与标准。2.安排时间准备拆书内容。3.实施并完成。最后用了两天完成并修改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