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应对儿童不良行为”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应对儿童不良行为

开场:

自我介绍与分组

140字

大家好,我是李秀梅,非常高兴今天可以在线下与大家见面,首先用三个标签介绍自己,分别是是培训从业者、5岁宝妈、拆书帮一级拆书家,今天,我将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不吼不叫应对孩子不良行为;在接下来的分享过程中会讨论环节,所以,现在将大家分为2组,大家两两一组。希望我们一起共度一个美好时光。

图书介绍

355字

【F】今天的拆页都是来自同一本图书名字叫做《正面管教》,这本书的作者是简·尼尔森,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并且她也是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祖母,这本书中呈现了她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力量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

【A】这本书豆瓣评分8.7分,畅销美国400多万册,被翻译为16种语言畅销全球。这本书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管教孩子的有效的“黄金准则”;

【B1】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帮助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温和而坚定的管教方法,为孩子创立平和、尊重、有温暖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自律、责任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2】通过本次的学习,家长可以使用“赢得合作四步法”和“目的揭示法”和孩子们进行深度的沟通,这两个方法还可以前后搭配来使用,帮助孩子们找到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拆书技能点观察:——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拆书技能点观察:在FAB介绍法中,能够清晰明辨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F、A、B。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第一次拆页的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了解到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并可以通过现场演练掌握和孩子们达成合作的基本方法。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学习目标,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且有递进关系,现场的2个RIA设计都清晰体现了各自的学习目标。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原文片段,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大家看完之后可以向我举手示意。

“赢得”孩子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你决定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为你带来积极的感觉。经过头两个步骤之后,你也已经赢得了孩子。等你进入第三步时,孩子就已经能听得进你的话了(哪怕是你以前说了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的话)。第四步肯定会很有效果,因为你已经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

拆书技能观察点:——至少有一个拆页包含HOW的内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且总内容未超过4页图书内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953字

【WHY】现场我们来做一个互动,现在已经为人父母的请举手,好的,谢谢。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犯了错或者遇到困难时候,能及时和我们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我们也都曾经做过孩子,请问,作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自己犯了错误或则和遇到了困难,我们想要父母怎么样呢?我们希望父母多一些理解和尊重,获得一些安慰,对吗。

只有创造一个父母和孩子愿意倾听、愿意合作的氛围,才能共同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没有倾听、合作的思维,那么可能孩子在犯了错或者遇到苦难时,会产生指责抱怨,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还有可能影响了亲子关系,错过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

【失败案例】就像我们家的小朋友一样,他今年5岁,学习系鞋带,系了好多遍也没有成功,于是,孩子就崩溃了,把鞋扔了不系了。今天听课的小伙伴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的?

那么如何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达成合作?那就是今天的“赢得合作四步骤“了

【WHAT】“赢得合作”是指在理解、包容孩子的感受的氛围下,引导孩子积极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HOW】那么赢得合作具体要怎么做呢?具体要分为一下四个步骤:

1. 友善核实孩子的感受:“....件事情是不是让你感觉特别难过/伤心?”

2. 表达对于感受的理解:“嗯,我能理解那种..感受,我之前...”;

3. 告诉孩子你的看法:“你愿意听听我的想法/看法吗?”;

4.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我们怎么做能避免/提高?”;

【正面案例】在系鞋带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就运用“赢得合作法”进行的对话:

1. 友善核实孩子的感受:

“我看到你昨天练习系鞋没有成功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很沮丧、很烦躁?”

2. 表达对于感受的同理;

“嗯嗯,妈妈能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妈妈也有过学东西学不会,很着急很焦虑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很想放弃。”

3. 告诉孩子你的看法和感受;

“不过呢,妈妈希望,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拥有勇于挑战的精神,我们不能被他打败,今天就算还是没有系成功也没有关系,我们明天还可以再挑战,直到消灭这个困难,你说好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那我们接下来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今天怎么样能够把鞋带系好呢?”

后来,当然是顺利挑战成功,这件事让我认识到了合作的力量,也给了孩子很大的鼓励,他变得更勇敢了。

【WHERE】在发现孩子遇到了困难或挑战,但是孩子没有很高的意愿和我们探讨解决方法时。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拆页的【I】涵盖了二级的4种讲解引导技巧:1)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2)给出了学习者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3)细化了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4)根据原书中案例脉络,给出了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以上,我们学习了“赢得合作四步法”,回想一下,你有没有遇到过孩子有不良行为,又不愿意配合的情况,比如:

1. 你想要给孩子讲一件事情的道理,但是孩子根本不愿意听;

2. 在你拒绝孩子请求的时候,孩子在地上打滚或者是其他;

3. 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情,但是拒不改正...

请大家在小组中分享一下自己过往类似的经验,在这里只分享场景,不用分享使用赢得合作的步骤,只需要还原出当时的场景就可以。比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分享完毕可以举手示意。

稍后,我们请小组的一位伙伴为大家分享。

分享者:孩子不愿意上学,是因为上学周一的时候要上台介绍自己

感谢以上伙伴的分享,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如何运用今天学习的“赢得合作四步法”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呢?接下来,同样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组内分享。小组分享后,我们也会邀请一位小伙伴分享。

分享者:

1. 友善核实孩子的感受:

你是不是要上台讲话的时候感觉有些害怕,紧张?

2. 表达对于感受的同理;

“嗯嗯,妈妈能理解你的感受,就算大人上台讲话的时候也有紧张的感觉”

3. 告诉孩子你的看法和感受;

“不过呢,这种感觉也可以克服,比如你可以讲讲你喜欢的玩具,你喜欢的事情,这样你的紧张情绪就会缓解很多。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你想一想,怎么样做可以让你减少紧张的情绪呢?”

好的,以上是“赢得合作四步法”,可以孩子犯了错误或者遇到困难之后,帮助我们和孩子之间营造出愿意倾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拆书技能点观察:【A1】技能点的环节提问和指令清晰,学习者能根据提问中的场景联系自己过往的具体经验,且加工出假如再遇到同等情况,可以如何做。

拆书技能点观察:拆书家至少有一次给出了关联到原文知识点的回应或反馈。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

那我们接下来第二个拆页,是《正面管教》中的“目的揭示法”,通过这个方法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都有不同的目的,并且通过现场的练习,掌握目的揭示法的步骤,完整的引导出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学习目标,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且有递进关系,现场的2个RIA设计都清晰体现了各自的学习目标。

原文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原文片段,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大家看完之后可以向我举手示意。

目的揭示法

由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目的揭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首先,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你应该具体说出孩子的行为,比如,“玛丽,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吗?你本来应该坐在座位上的。”

孩子们通常会说:“我不知道。”从有意识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确不知道。目的揭示法会帮助他们理解发生了什么事。即使他们给出了某种原因,那也不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他们给出一个理由,你就说:"我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我猜的对不对。“

如果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原因,就像上面那样问她可否让你来猜。如果你的态度客观而友善,孩子就会被激起兴趣来让你猜。

然后, 就可以用 雷克斯所说的“会不会是……" 的句式来问 问题,要等着孩子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有两种反应会让你知道自己是否猜对了,以及孩子是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第一种是认同反应。这是指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笑,哪怕他同时回答“不对”。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对” 也没有认同反应,就继续问下一个问题。然而,孩子们的认同反 应(在说“不对”的同时微笑)会告诉你,你猜对了。 另一种反应是简单地回答“是”。一旦你得到一个认同反应或者肯定回答,就不需要再问下一个问题了。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关注,你要向孩子解释,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关注。然后,将孩子引导向以到设性的方式来寻求关注。例如,“你可以帮我为你想出一些办法,并且是对别人也有帮助的办法。”

拆书技能观察点:——至少有一个拆页包含HOW的内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且总内容未超过4页图书内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1127字

【WHY】作为一个孩子的父母,你有没有遇到过孩子有你感觉他无缘无故发脾气的行为?

你有没有过,你想专心做一件事,但是孩子坚持向你搞破坏,持续捣蛋,直到你忍无可忍,发一通脾气才解决的经历?

我们都知道,想要解决一件事情,必须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只有知道孩子这样做背后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我们才能针对性的给出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找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呢?那就是“目的揭示法”。

【WHAT】“目的揭示法”是在友善和安全的环境下,通过猜测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发现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

这里给到书里的一个工具,书中描述了不良行为的背后有这样四个错误目的,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HOW】

具体要怎么做呢,

1. 引导思考:“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吗?你本来应该...做的。”

2. 提议猜测:"...我(也)有一些想法,你看我猜的对不对?”

3. 猜测四问:使用“会不会是...”句型询孩子的目的是哪一种类型

你做...事,是不是因为你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寻求过度关注)

你做...事,是不是你想通过这样做显示你很厉害/让我听你的?(寻求权力)

你做...事,是不是你感觉受到了伤害,想通过这样来惩罚/批评我?(报复)

你做...事,是不是你感觉做什么都没有用,所以不想尝试了?(自暴自弃)

(可以根据情况调整顺序和措辞)

4. 推测核实:根据行为反应和语言反应,核实推测

哦,我明白了,你是因为...(目的),所以才做...事的对吗?

【意译原文案例】有时候家长不知道孩子不良行为的原因,而孩子也不会表达他们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所以可以用目的揭示法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观念的一种方法

比如,一位宝妈是这样使用目的揭示法的,她们家5岁的小朋友突然发脾气摔东西了,等他平静之后,那位妈妈首先先引导小朋友思考,“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发脾气吗?你本来应该开开心心的玩耍的。”

孩子通常会说:“我不知道”,他们可能还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宝妈提议做一个猜测,对小朋友说:“嗯,我(也)有一些想法,你看我猜的对不对?”

然后,就用了“会不会是...”四个问句来问问题,观察一下孩子对问题的回答。

“你刚才之所以摔东西,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让我多关注你?(寻求过渡关注)”

“你刚才之所以摔东西,会不会是你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利)”

“你刚才之所以摔东西,会不会是你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想要和我扯平或惩罚我?(报复)”

“你刚才之所以摔东西,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能做到,所以不想在尝试努力?(自暴自弃)”

最后,通过观察小朋友的行为反应和语言反应,宝妈与小朋友做确认:哦,我明白了,你是因为通过发脾气,让我听你的帮你拿东西是吗?(寻求权力)

通过这样的引导,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慢慢分清:事实、感受、需求和如何行动。

【预防异议】第三步中,这四个问题都需要问完吗?

【预防异议讲解】不需要全部问完,根据具体的情况来使用,如果孩子已经明显的回复了,就可以直接核实孩子的答案了;如果不确定,可以继续问完来识别答案;如果是年龄小的孩子,可以改变措辞,多问两遍。

【WHERE】适用于父母不知道孩子不良行为的原因,在事情过后的复盘。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拆页的【I】涵盖了二级的4种讲解引导技巧:1)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2)给出了学习者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3)细化了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4)根据原书中案例脉络,给出了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激化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目的揭示法,为了帮助我们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来情景模拟演练,具体的情节如下:

父母视角:我今天带着孩子在楼下玩了一会儿,跟邻居说了几句话,回家之后,孩子就不理我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还把自己的最喜欢的玩具摔了,叫他也不搭理我,真是莫名奇妙。(父母视角,孩子不知道)

孩子视角:今天爸爸/妈妈跟邻居说话的时候,被我听到了,她/他说:“我们家孩子脾气可犟,你家孩子多好啊,要是我孩子像你家孩子一样,我都不知道多高兴呢!(孩子视角,父母不知道)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找了一个时间使用“目的揭示法”想要和孩子聊聊,想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发脾气:

父母说:...

孩子说:...

接下来,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在小组中选出一人扮演孩子,一人扮演爸爸或妈妈,使用今天学习的目的揭示法,演练出接下来的对话,找到孩子发脾气想要达到的目的,另外,由于熟悉程度和默契度的关系,扮演孩子的伙伴在被猜到目的时,可以直接回复对或否。

稍后,我们会有请一组进行演练

妈妈扮演者:“儿子,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还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摔了吗?咱们原本应该从广场玩完开开心心回家休息的

儿子扮演者:哼,我生气

妈妈扮演者:哦,我也有一些想法,你看我猜的对不对吧?

儿子扮演者:行

妈妈扮演者:会不会是你想通过这样做引起我的关注?

儿子扮演者:不是

妈妈扮演者:会不会是你想通过这样做让我觉得你很厉害?

儿子扮演者:不是

妈妈扮演者:是不是你感觉受到了伤害,想通过这样来惩罚我或者批评我?

儿子扮演者:是

妈妈扮演者:哦,我明白了,你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要批评妈妈,所以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还把自己的玩具摔了吗?

儿子扮演者:嗯,你在外面说我脾气不好,我很伤心,我不想让你那样说我。

感谢这一小组的分享,掌声送给他们,非常成功的用目的揭示法找到了孩子生气的原因。

拆书技能点观察:使用【A3】技能点的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拆书家设定的案例场景,进行小组讨论,应用知识点并形成一个解决方案,或是应用知识点进行组内角色扮演。

拆书技能点观察:拆书家至少有一次给出了关联到原文知识点的回应或反馈。

A2催化应用

在过去的时间中,你有可能遇到过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生气,为什么发脾气的情况,但是过去的场景已经过去,想像一下在未来的一周内,你还有可能会遇到孩子哪些不良行为可以用“目的揭示法”来和孩子沟通?

比如:不理人?摔东西?持续捣蛋?打哭别的小朋友?

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请加工一个类似的案例,并在小组内分享,注意是只分享场景。

分享者:孩子自己看电视的时候,会突然发脾气,发出生气的吼叫声

感谢分享,掌声送给这一小组。

接下来同样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使用今天学习的“目的揭示法”来引导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小组分享结束后,我们同样会选择一组伙伴来分享。

分享者运用目的揭示法模拟和孩子沟通

1.引导思考:“宝贝,你知道在你在看电视的时候为什么会发脾气吗?本来应该开开心心看完电视去睡觉的。”

2.提议猜测:"嗯,我也有一些想法,你看我猜的对不对?”

3.猜测四问:

你那样做,是不是因为你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寻求过度关注)

你那样做,是不是你想通过这样做显示你很厉害,想让我听你的?(寻求权力)

你那样做,是不是你感觉受到了伤害,想通过这样来惩罚我?(报复)

(分享者猜测)有可能是因为感受到了伤害想要报复或惩罚爸爸妈妈

4.推测核实:哦,你是不是想要通过吼叫的方式来发脾气,惩罚爸爸妈妈?(寻求权力)

感谢分享,看来,大家都掌握了这个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在友好的环境下哦。

拆书技能点观察:使用【A2】技能点指令清晰,至少一个【A2】环节提问中包括情境或场景,有学习者受启发联系到自己的具体应用场景。。

好的,感谢今天小伙伴的分享,今天我们学习了《正面管教》中面对孩子不良行为的两种方法:“赢得合作”、“目的揭示法”他们既有共同性,也有区别,并且还可以搭配使用,比如,我们在不知道孩子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不良行为时,我们可以用“目的揭示法”来寻找孩子想要达成的目的,在了解孩子的目的后,可以针对性的用“赢得合作法”创造友善、合作的氛围那位,引导孩子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教育孩子,道阻且长,成长的路上,感谢大家的陪伴,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拆书技能点观察:结尾时给出了强有力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