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从行动开始》 所属活动: 西安古城分舵第三十一次升级打怪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如何更好地规划我们的行动 学习目标: 顺利通过2-4

开场: 大家好,我叫徐佳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更好地规划我们的行动。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从行动开始》这本书的作者是石田淳。他是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他将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指导了600多家公司和上万名上班族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这本书比较简单,章节也很短,读起来很轻松,不会产生枯燥的感觉。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这本书通过简单的概念和例子告诉我们误导我们很久的道理,豆瓣上超过80%的人评分4星和5星。有想法,不如会行动。教你如何更好地自我管理。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你是不是经常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这个月要减肥”,“我明天要早起”,“我要摆脱消极的想法”,可就是从来没有实现过?你是不是经常觉得,“我想要学XXX,但时间不够;我工作很忙,但对XXX很感兴趣;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吗?”那么,看这本书就够了,当然它不是要告诉你速成法,而是通过简单的“行动”两个字告诉你改变的本质。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这绝对不是“意料之外”的情况。如果将失败和挫折看作是 “难以接受的事实”,那么只能陷入不必要的失落情绪之中。

如果你在努力地 “改变自己” “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请不要气馁,应该理性地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好能够将这些原因都写出来。

比如,你好不容易持续戒烟三个月,本以为“这次一定能够戒烟成功”的时候,却在和朋友一起喝酒时无意接过旁人递过来的烟吸了一根。开了这个头之后,你又自己买了一包烟,一天就吸光了一整包。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我是一个没用的家伙”, 从而对自己进行猛烈的批判。这种自我批判多半是“自暴自弃”式的,非但不会出现“仅此一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的反省,还会出现“反正我也管不住自己, 干脆放弃戒烟” 的想法。

你不觉得这种想法很奇怪吗?

你只是偶然吸了一根烟,尽管你知道不应该。既然如此,只要你以后不坐在吸烟的人旁边,给自已营造一个与香烟隔绝的环境就可以了。

如果你想控制饮食,朋友却总找你去吃自助餐,那么你的目标自然很难实现。如果你认为 “现在改变自己是第一要务”,那么就把自己不能去吃自助餐的理由告诉朋友,拒绝和他们去吃自助餐。

如果想养成好的行动习惯,就营造一个能够养成好习惯的环境吧。

几天前,有一位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女性来找我咨询。“我有一个因为工作原因一定要考的证书,每天下班后和周末休息的时候我都会为了准备考试而复习,但我一看书就犯困,于是就跑去床上睡觉。我的意志是不是太软弱了?我究竟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如果按照“遇到困难时,理性地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的原则来思考, 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如上述女性的情况,她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处在身边有床的环境之中。那么只要走出家门去咖啡馆或者图书馆之类的地方复习就可以了。 听到我的建议之后,她顿时恍然大悟。

不管面对多么困难的状况,都不要认为自己是个没用 的人,因为这种想法是毫无意义的。自我贬低只会造成 “认知偏差”。冷静客观地分析状况,寻找解决方法,然后实践这个方法,这样就能避免陷入毫无根据的“认知偏差”之中。

不要冲动,保持理性。

不要主观,保持客观。

不要抽象,保持具体。

如果你很容易因挫折和失败而陷入低沉和失落的情绪之中,那么请用这三种态度来思考,寻找对策。这样你的心态就会端正一些,将精神集中在应该做的事情上。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原书拆页提到我们在面对失败时容易陷入自我认知偏差,认为自己意志力薄弱,认为自己做不到想要做的事完全是因为自身定力不够,我们有的小伙伴之前有听过我拆解这本书其他的片段,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提到过改变人生的是行动而非意志。

【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想要做的事,并非是因为意志力薄弱的问题,有环境因素,有外界的人力,物力因素,等等,如果单单总是认为是自己意志力的问题,那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暴自弃,永远都对自己没信心,永远都做不到想要做的事的恶性循环中。如果我们在失败时能够冷静客观,保持理性,认真具体地去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然后从原因入手,寻找失败的源头,以此来解决问题,相信我们在之后的问题中就不会陷入上面所述的恶性循环中,会集中精力在要做的事情上,从而做到想做的事情。

【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也许有人会说,想要戒烟,看到别人吸烟,自己也想吸;想要看书,看到床就不由自主犯困,这就是意志力薄弱的问题啊!可是大家想想看,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的,都是天性寻找舒服的,没有人会乐于吃苦的,只要认识到这一点,试着去离开那些让我们舒服但又阻碍我们进步的外界条件,比如去图书馆看书,周围都是学习的伙伴,而且自己也想要好好学习,这时候根本不会产生困倦感,反而可能会觉得自己意志力比较强呢!

【细化行动步骤】原书拆页提到面对失败的三种心态,看似官方的三句话,解读出来就是,当你没有做到想要做的事,首先,不要评判自己,不要自暴自弃,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认识到这并不是意志力薄弱的问题;然后,冷静客观地去分析,为什么没有做到,是因为环境,别人的干扰,还是别的什么因素;最后,尝试如何去创造更不受干扰的外界环境,让自己把重心精力放在要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对自己的评判中。

【举例】拿我自己来说,在学习这个拆页之前,我确实是如果在某件事上失败了,我就会认为是我意志力薄弱,认为自己不够好,一直处于对自己的批判中,比如早起这件事,我知道我只有早起才能做完自己一天的任务,否则就每天往后拖了,那我就开始强迫自己早起,最近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刚开始因为打了鸡血每天都很激动,然后过了几天就是,闹钟响了,实在太困,被窝实在太温暖,迷迷糊糊关掉闹钟继续睡,等起来后发现自己没有早起,就会深深地自责,为什么你做不到啊,你起不来你就完不成今天的任务啊,各种各种,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反省,到底真的是自己意志力薄弱吗,闹钟离手太近,宿舍一晚上除了被窝,外面真的很冷,晚上睡太晚了,导致真的很困,当我冷静分析之后,我发现,有这么多因素我都可以改变,比如把闹钟离远一点,为了不吵到室友,我肯定在听到后第一时间要关掉它,就不会拖延了,被窝外面很冷,那我就提前拿个大衣在旁边,起来穿上大衣就不冷,晚上睡太晚,那就赶紧调整作息,早睡才能早起。如此分析之后,我就不再总是评判自己了,即便偶尔几次没有起来,也不会认为自己意志力薄弱或是怎样,毕竟人不是机器,我会更多地原谅自己,接纳自己。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那听完我对于原书拆页的理解和我自己早起的案例,相信大家心里都或多或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那么请大家仔细想一下,你过去有没有想要做一件事,比如你想要早起,想要学习某项技能,想要每天坚持看书,想要坚持去健身房锻炼或者坚持去跑步,想要在工作中能高效完成任务之后再刷手机,后来半途而废了,你当时是什么感受,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跟小组的伙伴分享一下,稍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少侠:我最想坚持的一件事是写作,至少每天能写个500-1000字,但我常常坚持不下来,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我今天太忙了,今天太晚了,我还是睡觉吧,要不就是今天特别想看一个电视剧,还有一种是今天实在没有灵感,我找很多很多的理由,怀着深深地歉疚去睡觉,早上起来的时候,就经常在被窝里很痛苦,我就觉得很自责,我觉得我连这样一个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坚持不下来,一方面很自责,另一方面否定自己的意志力和人格。这样长期让自己处于这种恶性循环里,特别不好。


A2:

谢谢少侠的分享,刚刚少侠说了,她说她会给自己先找借口去不做这件事,不做了之后自己又开始自责,认为自己意志力薄弱,那刚刚学到了这个片段,我们意识到面对失败时不能主观,不能冲动,不能抽象,我们大家现在加工出一个案例场景,比如少侠打算继续坚持写作,你打算学习什么知识,打算做什么事情,假如你没有坚持下来,你要怎样在类似的情境中运用我们理性,客观,具体的原则进行分析,而不是评判自己?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少侠:我主要的问题在于平常晚上的时候总会拖延,然后把事情都攒在晚上一起做,所以当我晚上做完的时候就觉得很累,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很困,第二天早上起来精力很充沛躲在被窝里自责,所以我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首先会想一下自己该怎么办,冷静地分析一下,我怎样才能把我写作这件事坚持下去,那我想到的就是把我写作这件事挪到早上,每天早上在没有人打扰的时候写,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就会在前一天,白天遇到一些事情随时随地地能够纪录自己的灵感和想法,这样我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梳理自己的思路。


拆书家:

少侠分享的很棒,她刚刚在上一个环节分享了她想要坚持写作但没有坚持下来,那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假如自己在以后还想要做这样的时候,再没有坚持下来她会怎样客观地去分析,而不再是评判自己,那我们学习了面对失败时三种正确的心态,如何更客观理性具体地看待我们的行为,接下来我们就用一种新的ABC模型,帮助我们认清我们应该做的事,更好地完成我们要做的事,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如果在刚刚的分享中你想起了自己曾经失败的案例,或者自己以后想做的事,刚好我们接下来学习的片段可以帮助到你。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人们想要做的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像英语和跑步等 “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类型,也就是“明知道应该做什么好,但就是做不到”的情况。

另一种是像吸烟和暴饮暴食等应该减少的“过剩行为”,这是 “明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但就是停不下来” 的情况 。

“行动科学管理术” 将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和应该减少的过剩行为,统称为 “目标行为”。 为了减肥而跑步和为了学英语而背诵单词等行为之所以无法增加,是因为这些行为如果不长期坚持下去就看不到成果。所以,我们很容易被眼前的诱惑所打败,这种情况下 “眼前的诱惑” 被称为 “竞争行为”。

比较一下早起跑步和睡懒觉,背英语单词和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与总是看不到结果的“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行为”相比,人们更容易选择睡懒觉和看喜欢的电视节目。 而吸烟、暴饮暴食、赌博,虽然人们明知道这些行为会给将来的自己带来坏的影响,但却因为能够立刻获得眼前的快感而难以将其戒除。

你的目标行为究竟是想要增加的 “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行为”,还是想要减少的“过剩行为”呢?首先你必须明确这一点,然后,为了10年之后的自己,现在的你必须做出改变。

你可以将自己的目标行为放在第一章介绍过的“ABC模型”之中。

“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你戴眼镜);上司对你说“提交企划报告”(所以你提交报告);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报告”“在朋友的邀请下吃了点心”则是一种行动。像这样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

如果出现了提交报告却没有获得通过,点心很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愿意重复这样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提交报告后得到了赞扬,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们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

请准备一张纸,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出来,关于C ( 结果),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写出来。

如过剩行为 “吸烟”,我们能够找到许多A (前提条件) : “有饭后一支烟的习惯” “随身携带香烟” “同事总会找自己一起去吸烟”。而C ( 结果) 则包括 “吸烟后放松精神”“吸烟后感觉后悔” 等等情况。

而让自己变好的行为,如“跑步”,则或许有“体检时发现身体出了问题” “变胖了裤子穿不下”“朋友邀请自己一起跑步”等A ( 前提条件),或许会出现“跑步之后心情舒畅” “变瘦了” “变得健康了”“感到疲惫”等C(结果)。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了。

如果你的目标行为是需要减少的,它就是过剩行为, 那么应该首先消除A(前提条件) ,使其难以发生。

比如,你想要减少“吸烟”这个过剩行为就应该不买香烟,不随身携带香烟,扔掉家里的烟灰缸,不和吸烟的人接触。

但是,如果对比A(前提条件) 更有影响力的C(结果)置之不理,还是无法彻底戒烟。因为你知道吸烟后能立刻得到 “放松” 的效果,所以当有人给你烟的时候还是会吸。

在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准备另外一个同样能够得到“放松”这一效果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替代行为”。

能够得到放松效果的行为有“喝茶” “深呼吸” “冥想”等,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作为吸烟的“替代行为”。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关注“不行动所带来的结果”。不吸烟可以得到“健康”“省钱”“不被人嫌弃”等好的结果,只要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控制自己不去做那些多余的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目标行为是需要增加的,它就是能让你变得更好的行为,那么和吸烟等过剩行为的情况刚好相反,应该尽可能多地增加A(前提条件),提高行动发生的概率。

如果你想要跑步的时候,可以“通过买一双漂亮的跑鞋” “找一种让跑步变得快乐的方法” “邀请喜欢的人一起跑步” 等提高自己跑步的频率。

另外,由于不足行为就算增加也不会立刻取得好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准备一些能够立刻获得快乐的事。通过 “跑步结束后喝一杯美味的饮料” “洗澡的时候使用浴盐”等自我奖励,来帮助我们坚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原书拆页提到我们的目标行为有两种,不足行为和过剩行为。首先我们要认清楚哪些是我们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哪些是我们需要减少的过剩行为,然后我们运用"ABC模型"来作为我们行动的原则。像吸烟就属于需要减少的过剩行为,读书就是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对于过剩行为呢,减少它的前提条件A,寻找可以替代的结果C,同时关注不做过剩行为所带来的好处。对于不足行为,同样,我们要增加它的前提条件A,及时给自己奖励快乐的结果C,以此激励自己持续反复地进行行动B。

【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上一个片段我们已经意识到,失败时不能一味地评判自己,而要更客观地去分析原因,联系到刚刚这个片段,就是我们要按照这个ABC模型来分析我们的行为,如果意识不到我们的行为是过剩还是不足,就没有办法找到问题的源头,就更别说通过ABC模型来分析,同样,即便是我们分清了哪些是过剩行为,哪些是不足行为,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创造条件来让自己更好地行动,而只是认为,嗯,我要减少过剩行为,我要增加不足行为,这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片段的原因。

【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那么可能有同学就会问了,看似这个方法很简单,这要客观列出来,回去就能做,可是实际上,如果你的好朋友让你出去吃饭,你怎么能拒绝呢,如果早上想要早起但真的起不来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问自己,自己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把自己的核心目标放在首位,如果关系好的话,你的同学会因为你拒绝他而生气吗,如果想要早起而起不来,即便是运用刚刚分析的方法去做还是起不来,那你就要问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想要早起,早起是需要内驱力的,如果你没有内驱力,再多的方法也不管用。

【细化行动步骤】只要内心有自己的核心目标,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按照拆页中的信息规划我们的行动,接下来,请大家在发的那张纸的空白处写几句话,作为我们的行动步骤,待会儿我们在讨论中要用到这几个步骤。

1.写下你近期要做的事,要改掉的坏习惯,要养成的新习惯等等,按照过剩行为和不足行为区分。

2.分别写下每件事的前提条件A和结果C,越具体越好,越多越好。

3.如果是不足行为,那就增加A和C,如果是过剩行为,那就减少A,寻找替代行为,同时关注不行动带来的好处。

【举例】拿我自己来说,我想要多读点书,这是我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写下这件事的前提条件A,有发现自己写东西没有素材,跟别人聊天没有深度,这都是前提条件,结果C有,腹有诗书气自华嘛,看书会困啊等等。那我先来创造多一点的前提条件A,比如在枕头边,书桌前,自习室的桌子上,只要我待的地方,我随处都放几本书,只要我想玩手机,我就会看到很多书,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书,同时比如微信读书这个app,我把它放在手机主屏幕上,看到微信就能看到它,想起我如果多读点书,就能换书币买书,就会打开微信读书而不是微信,那增加及时奖励呢,就是如果我微信读书排名第一的话,我就会奖励自己周末去买只笔买个本子啊或者出去吃一顿。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现在听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了,现在请两个人一个小组,其中一位小伙伴扮演指导者,帮助旁边那位小伙伴完成我发的那张纸最后一页那个表格,你会怎么帮助他增加更多的前提条件和结果来做好不足行为,怎么减少前提条件,寻找替代行为来减掉过剩行为。请完成一件不足行为和一件过剩行为的解决办法。稍后我们请一组小伙伴跟大家分享一下。

过剩行为前提条件A结果C减少前提条件A替代行为不行动的好处
1




2




3




不足行为前提条件A结果C增加前提条件A及时奖励
1




2




3




学习者案例记录:

大庆,欢欢:

过剩行为前提条件A结果C减少前提条件A替代行为不行动的好处
1 玩游戏有网;新买的手机,内存很大;有时间。对眼睛不好;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愉悦,放松。控制用网的时间,主动断网;手机内存可以下载学习类APP;把时间合理安排。学习,看书保护眼睛,有充足的时间学习。
2




3




不足行为前提条件A结果C增加前提条件A及时奖励
1 提升思维能力与周围人有落差,学习说话时没有思维看思维的书,用拆书帮的方法;跟别人交流促进。买书,与人分享。
2




3





A2:

刚刚听了这组小伙伴的分享,我们每个组刚刚其实都有一个人完成了这个步骤,那另一个人在听对方说的过程中也多多少少会使用,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刚刚我们在片段1中也提到了几个场景,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比如有早起,读书,规划自己的工作,锻炼,等等,需要减少的过剩行为比如戒烟,睡懒觉,看剧,零食,跟朋友喝酒,等等,也可以是刚刚分享过的那件事情,只需要找出一件,自己思考一下,自己怎么分析它,怎么找到前提条件和结果,是增加呢还是减少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规划出具体的步骤,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自己要如此用到今天自己写的这些。稍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跟大家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大庆:

过剩行为前提条件A结果C减少前提条件A替代行为不行动的好处
1 吃零食包里装钱;手机支付宝微信都可以支付;男朋友惯着。花钱太多,长胖,第二天早上起来会拉肚子,满足,开心,睡眠不好少带点钱;从宿舍到教室会选择没有商业街的路去走;跟男朋友讲清楚不要惯着自己。多吃点水果。身体健康。
2




3




不足行为前提条件A结果C增加前提条件A及时奖励
1




2




3




大庆分享的很棒,为自己分析的也很具体,为了不吃零食也是蛮拼的哦。


结语:

我们今天学习了两个片段,大家还记得第一个是什么吗,面对失败时,保持客观,理性,具体,从容地去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失败,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ABC模型来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过剩行为和不足行为,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贯穿今天的核心,还是客观,遇到事情,不要着急,理性地去分析,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正像《从行动开始》这本书的核心一样,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充分利用行动这个词来鞭策自己,跳出认知偏差,相信我们会过的越来越从容,谢谢大家,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这么长时间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