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如何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负面感受&表达感谢三部曲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如何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负面情绪

开场: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分个组。 但因为今天人比较少,除观察家以外的所有人就组成一个组吧。 今天来得最晚的那一位担任组长,稍后组织研讨环节。

尊敬的观察家、各位亲爱的小伙伴,晚上好!

我是今天晋级2-4的Jessica。 用3个标签介绍自己,分别是“妈妈”、“儿童游戏式学习法研究者”和“海归”。

(F)我今天的拆页来自2012年的全新修订版《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国际知名的亲子沟通专家,并且都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的学生---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本书包含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原则、小贴士等,能帮助家长循序渐进地学习肯定个人尊严和人性的亲子沟通方法。

(A)这本书是育儿类书籍中口碑很好、也非常畅销的一本。豆瓣评分8.2。美国家庭教育类图书累计销售第一名,销售300多万册,被译为30多种语言。这本书的讲座教材和录像带被全球20多万个亲子团体所使用。

(B1)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遇到我们说,孩子不愿意听,我们问,孩子不愿意说的时候,孩子也更加不愿意配合父母,这本书就为父母们提供了的策略,在父母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上更好地取得孩子的配合。

(B2)今天的两段拆页将聚焦于如何通过帮助孩子和面对他们的负面感受,建立起孩子与父母互相尊重的平台,从而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增进亲子关系,促进问题解决。

在跟随我完成第一轮的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将能够运用帮助孩子处理他们负面感受的三个技巧——“猜测想法”、“同理感受”、“回应安抚”——能够愿意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的表达及时回应,并能感受孩子的感受并表达出来。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这一轮要拆的原文片段来自于这本书的第40页,第1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现在请大家阅读手中的拆页。读完以后请举手示意一下,谢谢!

场景:爸爸准备去钓鱼。4岁的丹尼尔也要跟着去

爸爸:好了,宝贝。你可以跟着去,但是我们今天会在外面待很长时间,今儿早上还特凉。

丹尼尔:(脸上慢慢变得有些困惑,有点犹豫地回答。)我改主意了…我想待在家里。

爸爸离开两分钟以后,丹尼尔开始哭了。

丹尼尔:爸爸把我留在家里,他明明知道我想去!

妈妈:(手上正干着活,心情不在状态)丹尼尔,是你决定待在家里的。你真烦人。我不想再听你哭了。要哭回你自己屋里哭去。

他跑回自己屋里哭去了。

几分钟过去,妈妈决定用新的方法试试。

妈妈:(走进丹尼尔的房间,坐在他床上)你真的想和爸爸一起去,是吗?

丹尼尔不哭了,点点头。

妈妈:爸爸说外面很冷的时候,你觉得很困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他又点点头,擦干眼泪。从眼神里能看出他已经得到了一些安慰。

妈妈:你觉得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决定。

丹尼尔:是的。

这时候,我搂了搂他。他从床上跳下来,跑出去玩去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家长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明明遇到了问题,产生了负面的感受,但就是不愿意跟家长沟通? 为什么孩子不把父母作为他们求助的对象?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同家长分享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在以往孩子尝试这样做的时候,家长采用了诸如命令、责备、评判、说教、哄劝、提建议等方式来进行回应。

事实上,当家长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会遇到问题,信任他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又能够有效地传递这种接纳的态度时,他们就能够更强有力地帮助到孩子。

【Why】因为接纳传递爱,孩子会因为感受到爱而与家长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同时因为感受到家长的信任而更主动去思考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

【How】当然,接纳是一种态度,如果要有效发挥它的力量,就需要孩子能够看得见、听得到。通过三个步骤来做就是

“猜测想法”、 “同理感受”、“回应安抚”

一、猜测想法: 当孩子出现某些状况的时候,先冷静去思考一下,孩子的诉求是什么,并用问句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比如:拆页中妈妈到丹尼尔房间问她:“你真的想和爸爸一起去,是吗?”

二、同理感受: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以及想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拆页中,妈妈说:“爸爸说外面冷的时候,你觉得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以及“你觉得你没有足够时间来做决定?”

三、回应要求:用语言“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表达,也可以用肢体语言来回应,例如抱抱,握着他们的手。

【案例意译】

来看一个案例——

周末我跟外婆一起带孩子去长隆玩,临离开的时候,我跟孩子约定好我们有20分钟购物时间,可以买一个玩具当作礼物,孩子也同意了。

外婆就带孩子去挑选礼物了,在玩偶老虎跟变形金钢中间,孩子犹豫了很久,我提醒他们时间快到了,外婆就给了孩子一个建议说:“你看啊,这个小老虎很可爱,你可以抱着睡觉呢。”孩子听完就选择了玩偶老虎。

我们付完钱,离开商场,开上车在回家的路上的时候,孩子突然说,她想好了,想要变形金钢,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离开长隆了,要换货需要再次购买门票,而且我已经上了高速,下高速也特别麻烦。

她歇斯底里的大哭,边哭边说:“我不要老虎,我不要老虎。”

我本来想着不理睬她,继续开车向前,等她哭累自然就会睡着了,但是想想这样一直哭下去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就把车停在了紧急停车道上,转过身去说:“你很想要变形金钢是吗?”

孩子这时哭声已经小点了,他点点头。

我说:“当外婆建议你买老虎的时候,其实你也还没有想好,但是妈妈又催促着赶紧回家,所以你有点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又点点头,已经停止了哭泣,我已经看出来他得到了一点安慰。

我继续说:“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决定对吗?”

孩子说:“嗯,我还没有想好。”

我说:“妈妈知道,妈妈抱抱你好吗?”

我抱了他一会,他就好多了,自己回到座位上,边坐边说,:“妈妈快开车回家吧,不然到家就很迟了,下次有变形金刚的时候,我就选变形金刚不选老虎了。“

我笑着说:“嗯,好的。”

在这个案例中,当我发现孩子表示出很强烈的抗拒并且大声哭泣的时候,我先猜测孩子的想法,并将想法表达出来,仅仅只是这一步,就让孩子很快的停止了哭泣,并且表示出跟我沟通的欲望,全程不评价、不批评,也仅仅只是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孩子自己就找到了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帮助了孩子很好的去面对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负为正。

【预防异议】可能有朋友会说,每次孩子发起脾气我自己脾气也就上来了。是的,确实不容易做到,因为父母往往接受不了孩子幼稚的做法,往往习惯性地想“纠偏”,往往下意识就帮孩子解决问题……所以,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父母刻意觉察,密切关注和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因为如果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会觉得被否定,不被理解,容易产生抵抗情绪,更难让孩子理性面对问题并去解决。

还有朋友可能会说,我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是这个事情还是没有解决呀,是的,接纳情绪只是我们解决事情的第一步。只有当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的时候,我们才能更理智的去谈如何配合。

“猜测想法”、 “同理感受”、“回应安抚”不仅适用于孩子,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人群。 比如:遇到困扰的朋友和下属。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显像提问】在座的朋友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孩子或其他人在发脾气的时候,或者孩子或其他人有些不痛快而不愿意继续与你沟通的时候,你做了评判或给了建议而不是先帮助TA面对情绪? 比如:当孩子正在看电视或者做某事,洗澡时间到了,你喊孩子去洗澡,但是孩子没有回应你。或者是跟朋友约会的时间到了,你都收拾好要出门了,但是老公的游戏还没有打完,已经喊了老公好几次了,但是他依然一动不动。或者是妈妈跟你说用完东西要归位,昨天你用了厨房剪刀后没有归位,今天妈妈要用却怎么也找不到,气的一直跟你发脾气。

因为时间有限,可以在以上两种情况中任意选择一种。 回想一下,它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对象是谁? 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越清晰越具体越好。

有没有哪位愿意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1】

有一次我儿子比赛回来,就一直在骂带赛老师,说老师浪费了他的学习时间,每天花那么多时间去训练,但是最后却没有得到比赛名次。我当时心里很紧张,觉得孩子怎么能骂老师呢,所以当下就想纠偏,我就说:“你们要尊重老师,不能骂老师。”一直到晚上临睡前,我儿子依然还是很愤怒的在骂老师。我后来就说了一句:“妈妈理解你。”之后也不知道是这句话起作用了,还是我儿子累了,慢慢就入睡了。

【反馈】

这位伙伴说了一个儿子在抱怨的时候,她担心孩子会走入歧途,而想立刻纠偏,于是对孩子进行说教的故事。结果并没有平息孩子的怒气,也没有解决了问题。

现在大家了解了在对方正在为某件事而困扰拒绝沟通的时候,可以通过“猜测想法”、 “同理感受”、“回应安抚”来表达接纳他的情绪,帮助对方面对自己的感受。你直接提建议,或者否认孩子的感受,他肯定不高兴,因为你不接纳他对吧? 同时我们还希望他独立思考,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么,假如重新回到你刚才想到的那个情境里,运用刚刚了解的技巧,你会怎么做呢? 在脑海中模拟一下那个过程,它可以是一个你看见对方在做什么事情的场景,也可以是你与某人对话的一个过程。 同样,越清晰越具体越好。 大家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有没有哪位愿意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2】

之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先接纳我儿子的情绪。我会先猜测他的想法,我说:“你付出了很多时间跟精力,但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名次是吗?”

我儿子可能会说是。然后我会同理他的感受说:“因为你努力了,但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名次,你感觉到很沮丧是吗?”

我儿子可能会说是。

接着我可以抱抱我的儿子或者拍拍他的肩膀,这样他就能感受到我对他的接纳了。

【反馈】

是的,通过“猜测想法”、 “同理感受”、“回应安抚”这三个步骤,我们就能将接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情绪能得到缓解,这样我们才能接下来让孩子配合我们,理智的解决问题。

(省略本轮催化应用)

简单总结一下,当他人面对情绪困扰的时候,要想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首先需要让他感受到被接纳,而表达接纳可以通过“猜测想法”、 “同理感受”、“回应安抚”这三个步骤。当对方感受到被接纳,能够面对自己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二步,也就是接下来的第2段拆页,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在跟随我完成这一轮的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将能够运用语言,通过说事实讲后果短提醒说情绪讲想法写便条等6个步骤向孩子或其他人描述事实以及自己的感受,明确提出合作方向,使对方感受到被尊重,也促进对方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对方没有做到的时候,以友好不伤害的方式给与提示。

这一轮要拆的原文片段来自于这本书的第56页、57页,第2章:“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现在请大家阅读手中的拆页。读完以后请举手示意一下,谢谢!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非常有帮助的五个技巧。不是每一个技巧都适用于每个孩子,也不是每个技巧都适合你自己,这些技巧

也不是每次都见效。但是,这五个技巧能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在家长同孩子的沟通中,接纳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后,如何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同时也处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使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避免下次冲突的发生。

【Why】相信家长们都有这种疑惑,当孩子出现冲突之后,如何避免再一次出现同类的冲突,难道每一次,我都要接纳他的情绪然后下一次他再重蹈覆辙?所以家长也必须要学习在孩子的冲突之后,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避免冲突再一次发生。

那到底说什么,以及怎么说呢?

【How/细化行动步骤】我总结了6个步骤——

1.说事实。 与孩子说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你看到的事实是什么?这个时候仅仅说事实,不包含任何主观评判、想法和情绪;

2、讲后果:将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表达出来;

3、短提醒:用简短的语言来提醒孩子;

4、说情绪。说你看到这件事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件事带我的情绪是什么?

5、讲想法。当这个情况再次发生的时候,你希望对方怎么做。

6、写便条。 当你看到孩子没有用与你约定的方式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写便条的方式来提示他。如果孩子还不识字,也可以在便条上画一些简单的画。

【学习者提问】

有的人可能会说:“哎,我那孩子跟没长耳朵似的,说了都记不住。”

【就原文知识点反馈学习者】对啊,这是完全可能的,当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约定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又开始发脾气了,所以还会有第6步:写便条。

【不这么做的坏处】但很多家长习惯的做法,在孩子开始发脾气的时候,比孩子更生气,说话更大声,或者看到孩子没有按照你所设想的方式做事的时候,立刻就开始批评、指责孩子。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第一,孩子感到不被接纳,他可能就不再愿意同家长交流,甚至从此向父母关闭心扉;第二,家长可能会干扰孩子的成长——孩子需要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由家长指挥甚至代劳。

前几天我妈妈跟我女儿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疫情越来越严重,可是我女儿戴口罩有个毛病,戴着戴着鼻子就露出来了,外婆提醒了几次之后,又发现她鼻子露出来了,就着急了,很生气的说:“你要是再把鼻子露出来,明天开始,我就不会再带你出家门了。” 我女儿听完后也很生气说:“哼,不带就不带。”然后一天都没有跟外婆说话,并且在家里也不脱口罩,以此反抗外婆。

如果外婆按照刚才讲的6个步骤,先是客观的描述事实—刚才的5分钟里,你有3次口罩都没有罩住你的鼻子;接着将后果---现在疫情非常严重,有很多小朋友被传染了病毒,需要独自去医院治疗,并且还有人因此而死亡了。第三步短提醒---再一次出现口罩没有覆盖鼻子的时候,说:鼻子。第四步表达自己的情绪:“疫情这么严重,我真的很担心你被病毒传染,可能需要打针、吃药,那样我会很心疼”。第五步讲想法:我希望你可以用口罩把鼻子和嘴巴都包好,保护好自己。第六步可以用写便条的方式进行提醒。孩子肯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还有可能因为写便条很有趣,增进了双方的感情。

跟外婆原来的做法相比,沟通的效果是不是就大不一样?

刚才跟大家介绍了鼓励合作的6个步骤,分别是说事实讲后果短提醒说情绪讲想法写便条。6个步骤同样也适用于除亲子沟通以外的其他场合,比如好朋友向你倾诉他的烦恼,你看到你的下属或者同事正在用一个不正确的方式工作等等。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场景设计】接下来我就提供一个场景,请大家运用这6个步骤来做练习。 场景是这样的——

岐岐每次洗完手就习惯性的甩的到处都是,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有时候在他旁边的小朋友就会被甩一脸水,有时候地上弄的很多水,那么运用的这6个步骤,你可以怎么跟他说呢?

【角色扮演】请大家在小组内研讨,把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模拟出来,然后进行发表。 发表的时候,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演岐岐,把这个对话的过程展示出来。 请注意,是通过这6个步骤明确告知岐岐的行为事实,造成的影响,表达出你的感受,并且对岐岐提出要求,让岐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促进岐岐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当岐岐再次出现洗完手直接甩的时候,如何温和的提醒。

(分组研讨)

哪一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他们的研讨成果?

【学习者案例记录3】

岐岐刚刚洗完手,开始甩水

妈妈说:“岐岐,你看你这样甩水,甩到妈妈衣服上,妈妈衣服都湿了。”

岐岐:“哦”

妈妈:“你看这样甩,地上也是湿的,别人走过来也会滑到。”

岐岐:“哦,知道了。”

如果下一次,岐岐再甩手的话妈妈会提醒说:“纸巾”

妈妈:“如果下一次你洗完手,你可以直接用纸巾把手擦干。”

如果在自己家里,可以在卫生间贴个便签条在墙上,写上“记得擦手”!

【反馈】

好,谢谢两位! 在这个练习里,妈妈先是跟孩子说了他发生的事实,就是洗手后甩,然后说了结果,是妈妈的衣服会湿掉,妈妈不舒服,地上也会湿,导致容易滑倒。妈妈告诉孩子,下次洗手完要记得用纸巾擦手,接着妈妈用简短的“纸巾”两个字提醒孩子要记得擦手,最后还在卫生间里贴上了小纸条,提醒孩子要记得擦手。

【学习者提问】如果妈妈跟岐岐谈过,岐岐也答应了,但是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就原文知识点回应学习者】可能就要回到第一个拆页,去了解一下岐岐为什么要甩手,是什么原因?然后再到第二个拆页进行6个步骤。

【分步催化1】接下来,请各位想一想,接下来的一周以内,你可能会遇到的某种情形,比如,孩子每天做作业都很拖拉,放学回来总是不洗手,吃饭特别慢等等,或者是你的下属总是借口上厕所一上半小时,或者你的同事跟你同时负责某件事,但是她总是拖拖拉拉的不完成把工作都留给你 ……或者类似的其他你可能遇到的,身边某个人出现与你有冲突的情境。 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请写在便签上。

【学习者案例记录4】

我来拆书的时候,我男朋友不愿意来这里,所以他就会在楼下等我,但是我因为拆书常常会超过跟他约定的时间回去,所以他就会对我生气,通常的表现是不说话。

【分步催化2】现在,请根据你刚才想到的那个情境,再设想一下,现在那个陷入问题的人就在你面前,你正想就这个情况发个脾气什么的。 突然,你想起刚刚学习鼓励合作,避免下次冲突的6个步骤,那么按照这6个步骤,你可以怎么同他沟通呢,既可以清楚的描述事实,又能很好的表达出你的感受,同时明确的提出你的想法和要求? 请想象一个你同他对话的场景,你会如何运用用鼓励合作的6个步骤来同他沟通,从而令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同时也促进他独立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设想一下时间、地点、场合和人物,并把对话的过程模拟出来。 可以在便签上写下对话的要点,然后分享。

有没有哪位小伙伴愿意跟我们所有人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5】

说事实讲后果短提醒说情绪讲想法写便条。

那我就会先跟他说:“你因为我迟到而生气,也没有跟我说话,我也不是很开心。我们下次能不能约定一下,每个周日的早上,当我去拆书的时候,你也去做你的事,就不要一直在楼下等我了。”

后来我男朋友就答应了,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争吵,如果又出现一些摩擦的话,我也会给他递张纸条这样破冰。

【反馈】

谢谢! 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案例,大家觉得这6个步骤有没有体现出来? 能很清楚地看到,对吗?

今天给大家介绍了一个理念——当孩子或是身边其他人不愿意与我们沟通,甚至是在发脾气的时候,最先应该做的就是表达接纳,接纳了TA的情绪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鼓励TA与我们合作。具体来说,表达接纳的路径是:“猜测想法”、 “同理感受”、“回应安抚”。接纳之后,我们要鼓励TA与我们合作,避免下次冲突的发生,具体的步骤是:说事实讲后果短提醒说情绪讲想法写便条希望能帮助各位增进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也有效促进他人的成长。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