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请问观察家老师拿到记录表、准备表和拆页了么?
大家好,我是大老高,银川筹备分舵的新会员。很高兴今天正式开启我的拆书家成长之旅。我所从事的行业是资产评估,作为合伙人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有幸在此过程中结识了拆书帮和拆书法,我的感受是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地开始了拆书之旅。
什么是拆书帮和拆书法呢?拆书帮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它以赵周老师创立的拆书法为基础,将学习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的社群,由全国各地的分舵开展活动。拆书法也就是RIA便签学习法是以学习致用为目的,将书中的知识点拆为己用,将学习者个人的经验和问题相联系,激发学习者主动思考,并最终将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用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拆书帮对于企业来讲,可以培养内部的讲师,开展拆书学习活动,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持。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有效避免当局者迷的情况和情绪决策的情况发生。选择的拆页来自万维钢著的《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P127-128。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阅读手中的拆页,读完后可以举手示意。
从远处旁观。
做选择时候的很多纠结,其实是各种复杂情绪在影响你的判断。这些情绪往往是短期的,在别人看来,或者你自己过段时间再看,根本不重要。“旁观者清”,其实就是因为旁观者没有你那么多的复杂情绪,往往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可是我们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听从“旁观者”的意见,毕竟最了解情况的人还是我们自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咱们以前说过,高手要善于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
希思兄弟介绍了一个特别好的旁观技术,叫“10/10/10法则”。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⑴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⑵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⑶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举个例子,有个青年女性叫安妮,她有个男朋友叫卡尔。安妮36岁,卡尔45岁,安妮没结过婚,卡尔离过婚并带着一个女儿。两人正式交往已经9个月了,安妮对卡尔非常满意,想要赶紧结婚生孩子,但是卡尔的态度不明朗,事实上,卡尔就没让安妮见过他的女儿。这可能是因为卡尔经历了离婚,感情受到了创伤,他不想让自己的女朋友干扰孩子。两人相处以来,还没有谁说过“我爱你”这句决定性的话。
这个周末安妮和卡尔要一起出去度假,安妮认为这是一个摊牌的机会,但是安妮有点拿不定主意,就请希思兄弟帮忙。
希思兄弟判断,安妮现在的纠结,完全是短期情绪的作用。她有点紧张,有点害怕,特别是担心如果卡尔拒绝了,她该怎么办。
“10/10/10法则”法则最适合克服短期情绪。希斯兄弟就让安妮考虑,如果跟卡尔表白,自己10分钟、10个月和10年之后会怎么看待这次的决定。
安妮说,10分钟之后,我会很紧张,但是我也会很自豪自己说了;10个月之后,就算被卡尔拒绝了,我大概也不会后悔;10年之后,这次表白可能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或者那时候我跟卡尔生活在一起,或者我跟别人生活在一起。
这么一分析,结论当然是向卡尔摊牌。这其实就是一种旁观者思维,站在一个远距离考虑问题,所有短期的情绪,什么害怕、紧张,可能就都不重要了。
另一个使用旁观者思维的办法是,当你面临困难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面临这个选择,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我前段时间还看到过一个研究,说如果用第二语言,也就是一门外语思考,更有利于做出正确决策。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使用外语时毕竟隔着一层,不善于表达短期情绪。这也是一种旁观者思维
好,我看到大家已经看完拆页了,我来分享一下我的I便签。
【WHAT】: 当我们对于某项决策犹豫不决时,通常是有很多复杂情绪扰乱了思维,可以使用“10/10/10法则”以旁观者清的位置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可以帮助对这个决定进行客观判断。
【WHY】:犹豫不决是大部分人常犯的毛病,总是会在某一时刻对于该不该做某事陷入左右为难。如果你学会并使用“10/10/10法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问问自己,10分钟后、10个月后、10年后对于这个决定的感受如何,通常当你回答完毕后,该怎么做就已经很清晰了。
【HOW】:第一步:假设自己已经做了某件事,问自己10分钟后会有什么感受?
第二步:去设想这个决定带来的结果,10个月后的你会作何感想?
第三步:把自己置身于10年后来回头看看这个决定,那时的你如何看待它?
举例:一直想报考MBA,但是已经毕业工作6年了,脱离学习太久,工作也挺忙,害怕自己考不上浪费时间,也担心工作太忙跟学习有冲突。第一步:假设已经报名,10分钟后我会松一大口气,感觉做出了一个很大的决定,给自己加油打气,一定要挤出时间好好复习。10个月后,如果我考上了,那肯定要排除万难坚持上课顺利毕业,如果没考上,毕竟付出了这么多,应该会第二年继续报考。10年后,如果我拥有MBA背景,可能已经有了更好的机会和发展,应该会感谢当年的决定和付出的努力。
【WHERE】:这个法则适用于梳理情绪决策,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好的结果与坏的结果,并不能单纯用来支持自己的某项决定,只考虑好的方面。要客观、全面,真正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
分享一下我的A1便签,也就是过去的经验。
>>> 经验
2021年7月初,一位同学问我借2万块,说用10天,遇到点困难周转一下。当时自己的闲置资金也就3万左右,因为之前遇到过同学借钱,借出去容易要回来难,毕竟不是经常见面,我怕又出现同样的情况。
当时我的思考过程是:我跟这位同学平时会有些联系,知道他目前在做什么事情,以前关系也还可以,可能确实是遇到了点困难,只要在一个月内还给我,都没有什么影响。
之后就是漫长的催要,7月、8月、9月,一直到10月才在我再三追要下,信息电话无数,搞得非常不愉快,还给我了5000。又是一个失败的借钱案例。
>>> 反思
如果我当时用“10/10/10法则”来以旁观者的角度,不带个人情绪客观考虑这件事的话。10分钟后,对是否能按期归还借款有些小担忧,但还是觉得给同学帮个忙渡过难关也挺好的。10个月后,如果按期归还了,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同学情谊依旧可能会更加亲密。如果没还,或者拖延很久才还,我可能就不会再与他有任何来往,这样就失去了一个同学的友谊。10年后,借了钱我可能会有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失去一份同学的友谊,如果不借的话,至少不会有经济损失的风险,同时还可能保留同学情谊。所以,借钱给一位不经常联系的人,并且金额超过自己在乎的一个限度,这是一件不经济的事情,我会直接拒绝。
>>> 目标
未来一年,将“10/10/10法则”融入进自己的思考习惯里,在决策前运用三个10的法则进行决策,有效避免当局者迷的情况和情绪决策的情况发生。
>>> 行动
今天开始,每次在决策前运用“10/10/10法则”进行决策,并将思考内容简要记录下来,对于这个决定,10分钟后我作何感想?10个月后作何感想?10年后作何感想?至少记录30次应用并定期回顾,促使自己形成思考习惯,熟练掌握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