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分组+自我介绍+图书介绍
我是从2012年年底开始尝试4点起床的。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起来之后经常会有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其实并非是没有事情可做,早起后是要逐渐进入状态的,开始时并不是那么清醒,很多时候想不起该做些什么,耗着好着时间就过去。我觉得这样不行,于是我尝试把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列出清单,并且按顺序排好,然后照着单子上的事情做,碰到不合理的地方再调整。有了这张单子效率高多了,我再不用费力思考做什么,按部就班地执行即可。现在,我早上第一个时间段(4:00—5:30)的做事步骤是这样的。
做事步骤图:1、关闹钟 2、穿衣服 3、上厕所 4、刷牙 5、喝水 6、签到 7、查今天天气 8、打开手机音频应用(豆瓣电台、QQ音乐、酷狗、虾米、豆瓣音乐人) 9、坐姿屈膝 10、深蹲 11、短桥 12、安排一天工作 13、处理琐碎工作
你看,事情蛮多蛮碎的是不是?但列出来就不怕了。起床后到签到前是一系列让自己清醒起来的事情。用手机签到后再看看天气,然后边听学习资料边锻炼身体,锻炼完毕,开始安排当天的工作,之后再把其中一些简单琐碎的事情干掉。
后来我发现,列步骤这个方法不仅进适用于早起后,一天中的每个时间段都可以编排成步骤、变成程序,这样会省心很多。于是我开始逐渐编制一天中的每个时间段,以下是我第二个时间段(5:30—7:30)的步骤。
这个片段讲的是如何利用时间段步骤清单高效地干掉晨间繁琐之事,对吧?具体包括三个步骤(见拆页)。
【举例+讲解】拿我自己举例:我的工作日晨间时间段是6:00-7:30,按照这个方法我确定了我的晨间做事顺序:1、关闹钟,2、晨省,3、倒上水凉着,4、上厕所,5、洗脸刷牙,6、打开喜马拉雅,7、护肤,8、查天气,9、找衣服穿衣服,10、喝水,11、学习或洗澡,12、找钥匙,13、拎包锁门。我的调整体现在:之前找衣服找钥匙平均花25分钟,现在这两项基本不花时间,我打算换成健身。慢慢地,这个清单就成了我的固定流程,我甚至把它贴在了家里一个显眼的位置,提醒自己照着做,感觉特别充实。
【预防异议】讲到这,你可能会说,要做的事情都在我脑子里了不用列清单,可是研究表明通常人类大脑短时记忆最多7个项目,所以为了节约我们大脑的内存资源,我们要把不重要的简单琐碎之事列在清单上流程化,这样可以给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思考更重要的事情。
Step1:现在请大家从一天中选出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你身处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比如,周末不用上班的“晨间“时间段5:00—7:30;在家里,爱人和孩子还在睡觉
Step2:设想在这个场景下,你会安排哪些琐碎的事情?请思考后去实践书中提到三个步骤。
可能你要记2个单词,做1个瑜伽动作,给爱人和孩子各做一份爱心煎蛋,……。
请跟组内小伙伴进行分享讨论,总时间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