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大家好,我是文雅,我的三个标签是目标达成教练、社群运营专家、亲子阅读指导师。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书籍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设定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完成本次的RIA学习后,当孩子再次经历各种问题和挫折时,学习者不再是马上跳出来给TA建议、甚至帮TA完成;而是通过鼓励孩子自立的技巧,让孩子依靠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在正式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下分组。那我们今天人不多,分一个组。
FAB图书介绍法
F特征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作者是美国杰出的教育专家玛兹丽施,这本书包含了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原则、小贴士之类的内容,能帮助家长们循序渐进地学习。
A优势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与其他书籍相比有两大不同。
第一,这本书提供给了家长们经验和方法,不仅能够让大家自学这些技巧,还能让大家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实践;
第二,这本书不是说教,而是分享了作者的故事和经验,同时提供给家长们可以借鉴的众多事例,以便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B利益
B1:《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愿意与父母配合。
B2:学习完今天的片段,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方法,让家长在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让孩子想清楚自己该怎么做,并且有信心、也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现在请大家用一分钟时间阅读原文片段,读完的小伙伴请在评论区回复111。
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该怎么办?《如何说孩子才会听》P166-167
“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为什么不能给她建议帮助她?例如:我的女儿朱莉叶,犹豫去不去她朋友的生日聚会,因为她不喜欢她朋友邀请的那些人,他们经常说别人坏话、骂人。我告诉她:‘你还是应该去,要不然朋友该失望了。’这有什么错吗?”
如果你马上给她建议,她要么觉得自己太傻(“我为什么自己没想到呢?”),或怨恨(“别干涉我的事情!”),要么被激怒(“你真以为我不知道怎么处理吗?”)。
当孩子自己想清楚该怎么做的时候,他有信心并且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照你这么说,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什么也不管吗?我曾有几次对朱莉叶说:‘这是你的问题,你自己处理。’她似乎很不开心。”
家长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会让孩子感觉受到伤害,或者被离弃。在忽略孩子的问题和立即给建议这两个极端之间,家长还可以做很多:
1.帮助她整理纷乱的思路
“朱莉叶,听你刚才所说的,你的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你想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另一方面,你不喜欢她邀请的那些女孩。”
2.把问题重新叙述一遍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办法,既能参加生日会,又能躲开那些你不喜欢的女孩。”
问完问题后,最好停顿一下。沉默一会儿,有利于让孩子自己静下心来想出解决办法。
3.提供外部可利用的资源
“我相信有关于青少年如何处理社交问题的网站。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
“假如我做了刚才所说的这些,而且想出了一个办法,也确认朱莉叶还没想到,那我可以说出来吗?”
在她完全理清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后,她就能认真倾听你的建议特别是你用尊重她的方式说出你的建议:
“你觉得这样好不好,把那盘新的搞笑视频带到生日聚会上。那些女孩也许就光顾着笑,没时间说别人坏话了。”
看到大家都打了111 ,已经看完片段了
What
此片段主要讲述了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要避免两种极端:或是告诉他该如何处理,或是让他自行处理。因为在这两者之间有更好的参与方式:那就是引导孩子,让他自己思考该如何处理。
Why
(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我们不引导她思考,而是直接告诉该子答案,她可能会觉得自己很笨而导致缺乏自信;也可能因为觉得被轻视而叛逆,如果我们让孩子自行处理,她可能会觉得父母根本不爱自己,或者对待一些无法解决的冲突时,敢怒不敢言,最终忍气吞声,损害身心健康。而如果我们经过恰当的引导,则充分尊重了孩子,同时也帮助了孩子,有利于事情的解决以及促进亲子关系。
How
而原文告诉我们,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用以下3个步骤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1、理清思路
帮助孩子把心中的矛盾重新捋一遍,并且共情孩子的情绪,表示对其情绪的接纳和理解;
2、重述问题
再次重复、确认孩子所说的问题点,并稍作停顿,让孩子有时间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3、引导解决
提供相应的资源供其自行思考答案;如果发现她还没有解决问题,可以给她两个以上的选项供其选择。
这样孩子会充分地感受到了被爱、被尊重,也就更容易接纳我们的建议。
意译案例
举例
举个例子,我的女儿拉比上周和我说:妈妈,秋秋今天说不要和我一起坐,可我还是想和她一起坐,一起玩。我听了之后心里很难过,但我还是故作轻松地一边做家务一边对她说:没关系的,秋秋不是故意的,明天还会和拉比玩的。现在想来,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没有第1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而是直接给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当时的她看上去还是一脸失落,并没有因为我提供的解决方案感觉到轻松。
第二天,拉比再次和我说了同样的问题,我看完了这个片段后,于是采用了以上三步法,结果很不同。
首先我蹲下来和她一样高,然后说“拉比,你和妈妈说的,妈妈都知道了:昨天秋秋说不愿意和拉比一起坐,拉比有点难过,对不对?(帮助理清思路)
“虽然秋秋不愿意,但拉比还是想和她玩,对吗?(把问题重新叙述一遍)
“每个人都有拒绝别人的权力,拉比可以选择带一个玩具和秋秋一起分享玩,但是秋秋可能还是会不愿意和拉比一起玩;或者拉比可以选择和余墨尘一起玩;这两个,拉比选择哪个呢?”(提供资源/选择让其自行判断)
拉比看着我的眼睛,坚定地点点头,说:我选择和余墨尘他们一起玩。说完后,开心地跑开了。
where
其实这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试想如果是别人遇到问题,你一股脑地给建议时,碍于面子TA并不一定会接受。但如果巧妙点拨让其悟出好的方法的话,这样会维持了TA的自尊,认为自己很重要,从而更容易接纳你的建议。
(预防异议)
有的小伙伴在听完讲解后会产生一些疑问:
1、这三个部分必须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来表达吗?
是的,建议用这样的先后顺序来表达,因为这三个部分是递进关系,因为只有帮助对方理清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后,他才能更容易听进去你的建议。
2、用了这个方法,对方一定会接受你的建议吗?
这个不能说100%一定会,但是即使对方没有接受你的建议,他也会渐渐明白遇到问题时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也是会有很多种解决方法的;不仅如此,对方也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会促进你们之间的关系。
A3促进学习者现场演练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让我们演练一下,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理解和运用。
这里有一个场景:
小雪和小星是好朋友。这一天,小雪告诉妈妈,因为自己不愿意将自己心爱的绘本借给小星看,小星生气地说自己是小气鬼,以后都不要一起玩耍了。
现在我们按照刚才的分组,一个小伙伴扮演小雪,另一个小伙伴扮演小雪的妈妈,在双方的对话中,用刚才学习的三步法来引导小雪解决这个问题。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先在小组内讨论和设计对话,然后,请一组小伙伴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下面请喵哥扮演小雪的妈妈,怀影扮演小雪,来为我们展示下这个场景。
【记录学习者的分享案例】
小雪:妈妈,小星今天要拿我的绘本带回家,我说只能看一看,不可以带回家,她生气地说我是小气鬼,以后都不要和我玩了。
妈妈:小雪不是不愿意借绘本给小星看,只是不舍得她带回家,对吗?
小雪:是的
妈妈:但小星生气了,还说不愿意和小雪玩,小雪很伤心是吗?
小雪:嗯
妈妈:明天周末了,小雪如果约小星来家里看绘本,小星是不是会觉得不用带回家了呢?或者小雪再熟悉熟悉绘本,就可以把绘本的故事讲给小星听呢?
小雪:对哦,妈妈,我还是给她来家里看绘本吧,正好我还有不会的题目要请教小星呢。
谢谢喵哥和怀影的参与,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非常精彩。
【结尾】这个三步法看起来简单又平常,但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注意引导,可以让孩子在错误中得到成长;也能够让孩子在快要“离开”我们的时候,学会独立思考,独挡一面。感谢大家的参与,今天的拆书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