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深度影响》 所属活动: 拆书帮东莞乐享分舵第171期线上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倾听是合作的前提

开场:

大家好,我是在吴家门楣下歌唱中华的女子,吴家、门楣、中华,我叫吴楣华。

从名字可以看出,我爸爸妈妈与很多家庭父母亲一样,都对自家孩子有满满的期盼,希望他们能快乐成长,学有所为!不敢说有为,但带着爸妈的期盼,做着与教育相关的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赋予更多家庭的成长,因此我的三个标签当中,有两个与教育有关:少儿财商素质教育导师、记忆财商玩学陪伴教练!而第三个标签是我的兴趣爱好:爱玩贪吃的楣!我是一个户外徒步爱好者,很喜欢玩,也更爱吃,典型的金牛座!因为喜欢玩,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开创了记忆财商玩学营,自创办以来,深受孩子家长的喜爱呢!希望有机会我们在线下一起有爱有玩有满纷!

在开始之前,我要向大家介绍拆书学习法和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适用于以提升自身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方法!它是把书本中的内容,精华,知识点提炼出来,通过RIA便签法,也就是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次,并与自己相关的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做出行动计划便签,提醒自己践行的一种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能真正做到拆为己用,把书中的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运用。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学习法而自发成立的读书学习爱好者群体,以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为主要表现形式,也可以称为“拆书俱乐部”!虽然是俱乐部的形式存在,但它却是非营利性的,他们乐于赋能,希望通过拆书法能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并培养他们成为拆书家!

而我也加入其中,成为东莞乐享分舵的一名成员 ,我为此而感到荣幸!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倾听是一个典型的合作思维之下的行为习惯。

但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只表达,不倾听”,因而丢失合作关系的例子,比如:

管理者批评下属的时候,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才能让下属明确接收到我的意图,做出业绩啊!年轻人真是没经验、不靠谱啊。”

妻子一听丈夫在职场中遇到的糟心事,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怎么才能让老公成熟一点?”于是她会忍不住念叨:“你就是太单纯,不适合复杂的职场!注意别在职场里栽跟头啊!”

妈妈一旦发现孩子不好好做作业,马上就进入战备状态:“这个孩子从小就没有自控力,一定得帮他养成习惯啊!”

你发现了吗?这里面有两层信息。

第一层,“你是错的”。大脑似乎有一种自动化反应,让你第一时间就给对方贴上标签。在这种意识下,我们接下来的对话,都会表达出一种姿态:“你是错的”。

这会引起对方的防御、争辩,这种争辩不是为了推进事情,而是为了证明对错。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一件事争吵,吵着吵着,发现已经吵偏了--我们的争吵纯粹是为了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我们已不再关注事实本身;有时对方感觉到来自你的蔑视,干脆就闭嘴了,两人之间的沟通也就被阻断了。

第二层,“我是对的”。我们不停地说,有时候是出于好意。当前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每个人压力都很大,每天的时间好像都不够用。我们都太想达成某种结果,或者太想帮对方解决问题了。我们牢牢地盯着自己的目标,急得直跺脚:“对面这个人怎么就是不听劝呢!”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也在无意识中表现出了这样的姿态:“我比你更正确,我知道你应该怎么办!”我们不停地给出建议,但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什么状态、他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们来不及关心。

这些时刻,反映出的就是典型的非合作思维--把合作当结果,认为“我只有改变了对方,才能达成合作,得到想要的结果。如果我改变不了他的想法,我们就无法合作”。在非合作思维下,我们把自己与合作方孤立对待,根本顾不上去“看见”对面坐着的这个人,也意识不到我们与对方已经是合作关系--既然是合作关系,为什么只有我们在着急跳脚呢?

就是这样微妙的思维差异,造就了完全不同的行为。

“你觉得我说的不对是吗,那一定是你还没认清状况。”于是,我们就要更努力地摆事实、讲道理--“我的眼里只有我的目的和诉求,你如果不跟随我,那我们就是对立状态”。我们很容易被卷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输赢思维--“我要赢得这场对话”。

除非你是超级专家或者权威,否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你的同事、朋友和伴侣而言,你的这种行为只会激发他们的防御姿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y

你是否有这么一种经历:在沟通中,自己说了很多,别人却没有完全接收到我们所想表达的意思?

甚至在沟通的过程中,会因为对方的某个观点而据理力争,从而引起对方防御性的争辩,导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这些行为的发生都有可能使得沟通被阻断,本想合作共赢的关系也有可能因此而中断!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工作中,还会出现在生活中,而且无论当我们处于任何角色,都有可能会出现这种因沟通中断而合作不了的状况发生,此时此刻,如果想要扭转局面,唯有学会倾听,才能让事情继续往下走,形成合作的关系。

What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沟通!沟通的本质,是渴望自己受到关注,而倾听,可以给予别人被关注的感受,是合作思维下的一种行为习惯!

How

那么在沟通中怎么让自己学会去倾听,让倾听形成习惯呢?步骤有两个:

1、停下来,不给别人贴标签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在听别人表达观点的时候,大脑很容易就会自动化地给对方贴上标签“你是错的”,“我的才是对的”,从而使得我们会有表达自己观点的冲动。当我们沟通的时候觉察到自己有这种想法或者行为举动的时候,可以下意识的让自己停下来,把所有注意力关注在事实的本身,例如多关注对方所表达的观点,而不是自我评判!

2、关注对方的感受

等对方的观点表达完毕后,可以就自己觉得对方错的,自己对的观点,多问几个为什么,来了解对方表达观点的由来,这样一来二往的过程中,倾听对方的行为动作,其实是可以给予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进而才表达自己的观点协调达成一致,给予合作前有效的沟通!

文中案例:

作者在一次与合作方谈合作条款的时候,因为某些意见不合而争论了半天,眼看要谈崩的时候,作者意识到自己只是为了争吵而争吵,并没有真正理解对方到底想要什么,因此作者下意识的立马闭嘴,静下来倾听对方说什么,之后才真正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并确认对方的观点比自己的更全面且是正确的,最后协调修改了条款而赢得了合作!

在这场沟通中貌似输了对话,但却因为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做了倾听的行为而赢得了合作的盟友!

Where

沟通是为了更好的达成合作,学会倾听的行为动作可以使得沟通更顺畅,达成合作的关系!这个方法适合用于生活中的任何场景!

如:与孩子的教育沟通,与另一半的关系沟通,与合作伙伴的工作沟通等等都能应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故事:

这个片段也使我想起了上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案例:

我们晚托有个二年级的学生,聪明好动,但做事比较磨蹭,也不太爱动脑子去想事情,总喜欢转空子,作业,每天晚上都是卡点完成就是为了能不做额外的任务,有时候是拖拉到放学也还没做完!

上周三,我像往常一样问她作业有做完了没有,她举起一张数学试卷给我看,空了很多还没做完!

我问:怎么空了这么多的呀?准备放学了呀?赶紧做!

她说:我不会呀!

我拿起试卷看了看空出来的题目,都是平时她能做出来的题目,于是我下意识的认为她是不想去想而不会做,然后说道:这些题目你是会做的,只是你不想去动脑子而已,别又拖拉不准点下课!说完我就离开了!

放学的时候我再过去,空了的还是空着在那,于是只能带着她理解题意把空出来的都做完了,结果拖了将近15分钟才下课!

反思:

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本来是想通过沟通都能准时回家,但最后却因为沟通中缺少倾听,没搞懂对方真正表达的意思而宣告失败!作为老师,不应该被过往而蒙蔽了眼睛,更因发现孩子的不足而加以引导,给予鼓励并让她变得更好!

1、对方表达了观点,我直接贴标签认为对方在找借口而忽略了

2、我没有顾忌到对方的感受,而导致她也不想过多地去表达!

【A2】

行动:

下周四是期中考试,作为上半学期所有知识点的一次统测,是检验孩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真实反映,为了让孩子能拿到一个满意的分数,使得他们带着喜悦开展下半学期的学习,我决定对中心的每一个孩子都做一次一对一的沟通!

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上半学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并给予复习上的建议以及做题上的技巧,并了解在以前沟通的过程中是否有被误解的地方,及时纠正自己,不给孩子贴标签!

计划:

1、在与每个孩子沟通过程中,要时刻觉察自己,大脑是否有想表达争辩的冲动,如果有,要提醒自己要多听听孩子表达的观点而非自己去表达!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写上“停”字,以警醒自己!

2、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并就他表达的多问为什么,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关爱的,我们是想为他解决问题的!

3、把沟通的内容记录下来,并把孩子期望的目标张贴在醒目的位置,提醒他们的目标,也警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