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
我叫秋香,是一名一级拆书家,也是二个孩子的妈妈。今天是我在拆书路上打怪升级之TF2-4的分享,分享书籍是《正面管教》。为了方便大家一会儿讨论,先给大家分个组,从我左手边的这位小伙伴起,二人一组。好了,接下来开始我们今天的分享。
F:这本书的作者叫简.尼尔森,他是杰出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书中以阿德勒和德雷克斯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打造出了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A:本书不像很多育儿类书籍,讲一大堆的理论,让人看完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它给到我们52种正面管教小工具,且附有大量的案例,来演示工具的使用方法,可谓是教育大师在手把手的带我们养育孩子啊!你甚至可以把本书当作一本类似于字典的工具书,遇到育儿问题,就立马到里面查找相应工具。
B1(书籍带来的利益):如果对于养育孩子,你总在严厉惩罚和娇惯纵容间纠结徘徊,那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可以让你找到平衡。
B2(拆页带来的利益):大家都知道,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是没办法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我今天分享的正面管教中的其中2个小工具,“赢得合作四步骤”可以帮助你化解孩子的情绪,进而关注于解决问题。“启发式提问”可以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学习目标:
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完成今天的RIA现场学习后,能够在你需要孩子配合,而孩子陷入到情绪当中时,运用“赢得合作四步法”和“三问法”,设计沟通方案,并结合场景进行一次练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个折页,它们是递进关系。
学习目标一:
接下来我们完成第一轮的RIA现场学习后,希望大家能够运用“赢得合作四步法”,结合过去一次孩子出现情绪的经历,设计出安抚情绪,关注问题的沟通方案。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自原书第27-28页)
马丁内斯太太与我们分享了她下面的这个经历。她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马丁内斯太太双手报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道:“哼,你做了些什么?”
琳达垂下眼帘,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
马丁内斯太太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琳达阴着脸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怒视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
这时,马丁内斯太太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
琳达抬起头来,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一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
琳达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马丁内斯太太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马丁内斯太太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马丁内斯太太的一个目的是要帮助琳达找到一些办法,免得惹老师生气和批评。注意,当她第一次让琳达想办法解决问题时,琳达正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一旦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琳达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琳达的角度来看问题时,琳达就不再觉得需要戒备了。
WHAT:这个片段主要讲了,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如何化解他的情绪,让其关注于解决问题,以此赢得与孩子的合作。
WHY:如果遇到孩子有情绪,你还一味的给他讲道理,或要求他做什么,他肯定是听不进去的。但是运用赢得合作四步法,就可以让孩子回归理性,和你一起关注如何解决问题。
HOW:那想要赢得与孩子的合作,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第一步应该是:
一、表达理解。关注点是对方,在事情发生后,通过猜测孩子的感受,向他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比如:你觉得很生气、你觉得很难过、你觉得很丢脸,是吗?
二、表达共情。通过给孩子说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事件和感受,让彼此之间形成链接,关注点还是对方,是对对方深一层的理解。比如:妈妈小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
三、告知感受。经过前二步的铺垫,孩子愿意听你说了。这时候说出你自己的感觉如何,让孩子也理解你,这一步的关注点是自己。比如:我感觉很伤心、我感觉很受伤等。如果你当时没有想到合适的词语,也可以概括的说,我感觉不舒服。
四、解决问题。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存在的问题,比如: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觉得原因是什么?此时关注点又回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给予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意译案例: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大年初一上午,我们家小花和姐姐在家玩耍时,发生争吵,打了姐姐。我见状便朝小花说道:“你为什么要打姐姐?”小花回给我一句“我讨厌你。”我接着说:“你打了姐姐,该怎么办?”小花越哭越大声。
这时,我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马上换了种态度,友善的说:“宝贝刚才不是想要打姐姐的对不对,只是看到姐姐没有按照你说的做,心里着急才打了姐姐,是这样吗?”(第一步,表达理解。)
小花不停地点头。我接着说:“我小时候和我姐姐玩时,意见不和也会吵架,但我还是很喜欢我姐姐。”(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我接着说:“妈妈爱你们,当妈妈看到姐姐被打,或是看到小花难过时,妈妈也会很伤心。”(第三步,告知感受。)
小花这会儿情绪稳定了,说:“我只是想让姐姐跟我画一样的,可她就是不愿意。”“嗯,我明白了。”我说:“宝贝,我们想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姐姐配合你呢?”(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小花说:“我让姐姐和我一起比赛,看谁画得更像。”
大家发现了吗?我最开始带着指责的口气和小花说话时,她心里想的是妈妈就帮姐姐不帮我,对我充满了敌意。后来我采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小花就感到了尊重与理解,情绪化解了,就愿意配合我一起探讨,解决问题了。
预防异议:
有的人可能会说,孩子不听话,吼他就听了,或是打了就能听。可惩罚只是在短期可能有效,长期下去,怒吼和打骂,教给孩子的是暴力。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适用于,当孩子遇到问题有情绪,没办法好好思考时,可以通过赢得合作的四步骤,引导孩子快速回归理性,和你一起关注于解决问题。当然,自己也有情绪的时候,可能就不适用了。可以先自我共情,待情绪接纳后再使用。
答疑:听完我刚才的分享,请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学习者一:这个方法适用于几岁的孩子?
回答:3岁以上的小孩都适用。
学习者二:在第一步表达理解的时候,如果猜测对方的感受时,猜测错了怎么办?
回答:如果父母在猜测孩子感受时,第一次猜错了,对方说不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再猜测,再向孩子核实。如果说孩子太小,也可以使用表情图片,来给孩子确认他现在的感受。
A1提问:
接下来,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最近过去的一个月的工作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孩子因情绪不佳,而你需要与其合作的情况?比如孩子闹脾气不做作业,早上不想起床等。如果没有孩子的小伙伴,可以想一下,有没有遇到同事抱怨,或伴侣生气,而不愿沟通的情况......当时发生了什么?你当时是怎么回应的?回应后对方什么反应?给大家2分钟时间,在各组内分享,可以在便签上写下关键词。
(小组讨论......)
A1+提问:
好了,刚才大家都吐槽得很尽兴,那么如果再回到你刚才分享的情境中,你将如何运用赢得合作的四步法,加工出沟通方案呢?请把具体操作步骤,和预期结果全部写下来(写关键词即可),在小组内讨论。每个人都可以说哦,把方法都用一遍,对比体会一下这个方法的好处。3分钟后,我会邀请1位学习者代表分享。
好的,大家讨论得都意犹未尽啊,时间到了,接下来我邀请欢欢给大家分享一下。
欢欢:我现在还没有小孩,想到的场景是关于我妹妹的,也很适用这个方法。背景是:她现在14岁,有一点微胖,爱吃零食。有一天早上,她正在吃零食,我奶奶看到,直接给她没收了,因此引发了很大的冲突。一整天都不吃饭,也不说话。如果运用今天学习的“赢得合作四步法”
第一步表达理解,我会说:“我知道你被强行没收零食,肯定会很不开心,感觉没有受到尊重,有点恼羞成怒。”
第二步表达共情,我会说:“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桌在上课时偷偷摸摸吃零食,有一次被老师发现了,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罚站。我当时感觉真是又羞又怒,非常不开心。
第三步告知感受,”说到吃零食这个事,我也觉得不太好,吃了容易长胖嘛,所以大家心里都不太好受。“
第四步解决问题,”有没有其实什么方法,来解决关于吃零食的问题,同时还能达成减肥目标?
拆书家回应:好的,感谢欢欢的分享。刚才我们说”赢得合作四步法“适用于孩子,而欢欢没有孩子,也能把这个方法用于和妹妹的沟通中,做到了知识迁移,非常棒,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那在刚才的分享中,第三步告知感受,可以调整为这样:“我看到奶奶强行没收你的零食,你很伤心,其实我看到你的状况,我也很难受。”这里是说你自己的感受。然后第四步解决问题,提问可以调整为:“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少吃点零食呢?”让她去想一下。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当对方确实思考不出问题解决方案的时候,也可以给到他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启发式问题(来自原书第127-128页)
我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是,我女儿有一次告诉我,她打算在一次聚会时一醉方休。我倒吸了一口气,说:“跟我说说看,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她说:“很多孩子都那么做,而且看上去他们喝醉了都很开心。”我克制住想要对她说教的冲动,问道:“你现在不喝酒,你的朋友们是怎么说你的?”她想了想,说:“他们总是说多么钦佩我,多么为我骄傲。”我接着说:“你认为你喝醉了酒,他们会怎么想或怎么说?”我能看出她在思考,之后她说:“我敢肯定他们会感到失望。”我跟着又问一句:“那你觉得你会怎么想你自己呢?”这个问题显然让她更费思量。她停顿了一下,说道:“我大概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她随即又加上一句,“我想我不会那样做的。”
如果我不知道启发式问题,以及帮助她探讨她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的价值,我也许就忍不住会强加一个惩罚性的后果给她,比如对她禁足。这很可能会促使她偷偷摸摸地去喝醉,而不是相信她可以和我讨论问题。最大的损失将会是她没有机会去探讨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去发现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过渡语:刚才第一个片段“赢得合作”的最后一步,是关注于解决问题,而想要解决问题,先要探讨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第二个片段,如何使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之----探讨选择带来的后果。
学习目标二: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完成第二轮的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现场演练环节,能够运用“三问法”,和孩子一起探讨他的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WHAT:刚才这个片段主要讲了,作者如何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自行做出了更合适的选择。什么是启发式提问呢?就是你提出的问题,是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参与,自行思考,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第一个片段的最后一步,提到要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探讨问题,但它并没有讲具体要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引导。接下来我通过第二个片段中的案例,把它细化成了“三问”法。
HOW:那“三问”法具体是哪三问呢?(细化行动步骤)
一、问原因。问对方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或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挖掘探索对方的需求。
二、问后果。基于对原因的回答,问他所在意的人和他自己会如何作出评价,可以问现状产生的后果,他所看重的人或事会是怎样?以及改变后的后果,对于他所看重的人或事又会怎样?
三、问想法。主要是和对方确认,是否还要去做他最开始提到的方案。有了刚才二种后果的对比,你可以问对方,有什么想法?准备怎么做?
不那么做的坏处:
我们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总习惯于依据自己的经验,给到他建议,或是在孩子提出不合理的想法时,对他进行指责或说教。(通常做法)
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过多的建议,往往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失去锻炼孩子思考能力的机会。而指责和说教又容易引发孩子的戒备或反叛,使亲子感情产生隔阂。(不那么做的坏处)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接下来我举个例子。我家西西在寒假期间,大年初五早上给我说,她不想做作业。我便指责她“你一天就想着玩,作业不做,看你上学了怎么给老师交代......”结果说完后,她很生气的哭了起来,作业也没有做。(反例)
后来我学习了“三问”法,于是开始尝试;第一步问原因:“宝贝,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想做作业呢?”第二步问后果:“在学校时,老师和同学是怎么评价你的呢?如果开学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交了作业,而你没做完,你觉得老师和同学们会怎么评价你呢?”第三步问想法:“宝贝,你会怎么想你自己呢?”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提问,结果是西西立马开始去找学习档案,开始做作业完成的时间规划,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也都自觉按计划完成了作业(正例)
适用边界:这个方法适用于亲子沟通中,当孩子思考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或是提出不合理的想法时。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从而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如果对方情绪不佳,需要先使用片段一的步骤处理好情绪,再探讨问题。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个方法不适用于当你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或紧急危险的情况下,比如闯红灯过马路时,则需要立即制止。
预防异议:如果你平时很少以提问的方式和孩子交流,那在使用这个方法的初期,孩子可能会回答“我不知道”。这时,你可以说:“宝贝,你是一个很会解决问题的人。为什么不想一想呢,半小时以后我们再碰头,一起探讨你的答案。”逐渐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
A3角色扮演:
我们刚才学习了,如何运用“三问法”提出启发式问题。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我们来做一次角色扮演。
接下来,我会描述一个场景,请大家仔细听。
东东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周一晚8点,在书房里为明天的期中考试做准备。你来到书房,看见他正在写用于作弊的小纸条。你指责了他一通,还进行了一顿说教,可他不愿听,跑到另一间房去生闷气了。
作为东东的爸爸或妈妈,遇到这种情况,请思考如何运用“赢得合作四步法”和“三问”法,安抚好孩子情绪后,引导他和你一起探讨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东东,一人扮演爸爸或妈妈。一会儿我会邀请一组小伙伴上台演练。
看大家对于场景人物都很有带入感啊,接下来我有请TT和JF给大家进行现场角色扮演练习 。
学习者案例记录:
爸爸:东东,我知道你刚才被爸爸呵斥了,感觉心里不舒服。以前我小的时候,做错了事情被我爸爸骂,我也感觉不舒服,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你是希望能够被尊重,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理解、表达共情)
东东:那你刚才还那样说我。
爸爸:其实我看到你不开心,把门关上,我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不想伤害到你。你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告知感受,并尝试解决问题)
东东:你是说考试作弊的问题吗?
爸爸:是的。其实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你想要通过作弊去提高成绩呢?(问原因)
东东:我主要是想考试考好一点,你可以给我买点玩具。
爸爸:我知道每个小孩子都想要考试成绩好,这样就能够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肯定。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作弊被老师发现了,你觉得会有什么后果呢?(问后果)
东东:可能要被请家长。
爸爸:除了请家长,还有其他什么后果吗?(继续问可能产生的其他后果)
东东:老师要说我,同学也会议论我。然后我会一直陷入愤怒的负面情绪中。
爸爸:我知道你不想要那样的状态。你现在准备怎么做呢?(问想法)
东东:是的,我感觉风险还是很大。
爸爸:那我们想一下,能不能有什么办法,既没有风险,又能够提高成绩呢?(继续问在不产生负面后果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想法)
东东:要不花钱给我请个私教老师,通过补课来提高成绩。
爸爸:可以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后面我们可以尝试。不过明天就要考试了嘛,就明天来说,你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调整你的状态?(最后问聚焦于解决当前问题的具体想法)
东东:我选择接纳自己吧。
爸爸:好的,接纳自己。听到你这样说,我感觉很开心。
拆书家回应:感谢二位学习者刚才给我们带来的现场演练,演练过程中,爸爸在最开始运用了”赢得合作四步法“来安抚东东的情绪,待情绪稳定后,再用”三问法“对东东进行提问,一起探讨了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且不断追问出了聚焦于当前问题的具体想法,从而使东东做出了更好的选择,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
过渡:刚才我们运用今天分享的二个正面管教小工具,演练了别人的故事。我们拆书帮一直提倡拆为已用,接下来,我们一起尝试将工具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A2提问:
请大家拿出一张纸,用“三问法”写下一个自己未来应用的计划。比如某天孩子不想上学,你给她讲了一大堆道理她不听。或是孩子看电视入迷不想吃饭,你希望她配合你按时吃完饭写作业等。给大家7分钟时间,写下你的计划,并在小组内分享。一会儿我会邀请一位代表分享下他的应用计划。
好了,我看大家组内分享得都很投入啊,接下来我邀请YH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应用计划。
学习者:我设想的一个场景是:孩子不想上学。
第一步问原因: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想上学呢?
第二步问后果:你想想如果你不去上学,老师会怎么说你呢?同学们又会怎么说你呢?你自己会怎么想你自己呢?
第三步问想法: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拆书家回应:感谢YH刚才的分享,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他的这个场景中,非常适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那在刚才分享的第二步中,我们可以稍作调整,分为二个方面提问,第一是问现状产生的后果,第二是问改变会产生的后果。他上学会怎么样?不上学又会怎么样?通过这二种后果的对比,到第三步问他想法的时候,他有了这样的对比,能够感觉到二者之间的落差,就更容易做出更合理的选择了。
结语:最后我们回顾一下,今天一起学习的二个折页。第一个“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表达理解、表达同情、告知感受、解决问题。以及第二个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的“三问”法,问原因、问后果、问想法。相信在座的每一位爱学习的小伙伴,都可以运用这二个方法,启发并赢得孩子,让亲子关系更和谐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