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断舍离》 所属活动: 线上拆书练级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断舍离

开场: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1-1拆书练级分享会,(线上用词:在开始分享会议之前,请大家打开视频摄像头,分享过程请大家关闭声音。另外根据练级要求,本次练级会议主持人将对练级过程进行录制视频,请大家配合,谢谢。)

【共享屏幕PPT】(能看到共享屏幕的请回复1)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练级选手——曹鑫,三个标签来介绍我自己的话,第一个:乡镇基层社工;第二个: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指导师、健康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第三个:阅读爱好者。

也正是第三个标签让我冥冥之中遇到拆书帮,了解拆书帮,并且融入拆书帮。拆书帮呢是一个社群组织,使命是致力于培养拆书家·释放拆书家能量·相互陪伴·助人达己。首先“拆书”是一个学习的方法:教会我们阅读一本书籍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经验,提升阅读者的能力、解决问题,最后达成目标。以往我大部分阅读,仅仅停留在表面阅读,“读后即忘”是我的“读后感”,但是通过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拆书”的理念学习,我认识到通过RIA便签学习法,让我读完一本书就如同参加一场主题培训一般,将书中的内容真正地内化,运用到生活、工作中才能不枉读此书。大家也看到豆瓣中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拆书帮”就成了我们一群阅读爱好者的社群,将书籍拆为己用,在社群中我们通过资源的共享、知识的流动,帮助更多阅读爱好者发现阅读的魅力。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我今天带来的分享片段是《断舍离》中第129-130页的内容,主题是关于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对于《断舍离》这本书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该书作者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我发在聊天区的原文:(读完的请回复2)

假如认为手边的衣服“虽然已经不穿了,不过扔了怪麻烦的”,那么“怪麻烦的”就是逃避现实的思维证据,也就是自己和衣服的关系并非良好。在这种情记下,我们就要客观审视这个“感觉到麻烦”的自己,甩掉这种思维。

只有不断地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那些 “生活关系度=喜爱”的物品,从而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

• Step1“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

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 Step2“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

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 Step3“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

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如果把这种变化放在人际关系上会更好理解。

比起不熟悉的陌生人,和坦诚相见的朋友一起工作,“思维的质量”和“行动的质量”更容易提升,也会带来好的结果。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OK,大家的速度很快啊,那么对于这段文字我抓到的几个关键词是关联度、思维、行动、结果质量及螺旋上升

[What:]断舍离有一个重要思维模式就是从关联度带动思维,然后思维带动行动,最后通过这些带动产生的关联度高低来处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这个过程会让我们更加关注内心真正需要、喜爱的东西,当然无论是物品还是人际关系都一样,让我们最终保留高质量的物品和人际关系。
[Why:]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扔掉一件不需要的物品,大多因为我们处理“ta”的时候觉得“麻烦”,人都有逃避麻烦的倾向,但为了日后更轻松的生活,我们需要纠正这个倾向去解决这个“麻烦”。那么通过断舍离中关联度—思维—行动—结果的四级联动,处理掉不需要的东西,让人更加专注真正内心所需,这样我们的思维会更加流畅,目标也更加清晰,行动自然也会更有力。如果我们一直背负那些不舍得丢弃的东西,一直害怕这些“麻烦”只会让我们更加缩在自己的封闭世界,虽然看似储物间的东西越来越多,其实都是无用之物,让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
[How:]所以第一步我们需要提炼关联度。对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堆东西,我们不可能样样都需要,那么区分出和我们此刻关联的物品并进行分类就是提炼关联度。这样我们对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就更加清晰,然后丢弃不需要的物品,因为在明确的目标下我们更易专注当下,提高思维和观念的流畅度。
第二步执行高关联。在清晰的目标下,从原点出发,思考现在的我需要什么,能做什么,然后对于高关联的物品立即采取正确的行动。
第三步需要提高精决断。行动必有结果,一个正向行动带来正向结果后既是获得阶段性成果,我们会对下一步的计划有更明确的方案和判断。
[Where:]其实这样一个思维模式除了在收纳物品和制定计划方案的时候运用到,更能够在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运用;对于一些陌生人、不熟悉的朋友,如果维持与他们的关系让你很内耗,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思维模式明确和我们关联度高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结交真正需要的朋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故事)这个片段让我联想到我以往的一个经历。因为我爱交朋友,认为朋友越多越好。在去年的7月份我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同时答应了2个朋友的约会,一个是约看长兴电影,一个是约湖州吃饭。当我意识到约的时间地点都冲突后,非常为难,不知道如何拒绝或者选择赴那一场约,因为我觉得都是很好的朋友,不想得罪任何一个。最后在约定时间的前半个小时其中叫我吃饭的朋友问我要不要来接我,我拒绝了她,当时感觉她应该对这次吃饭约定是很期待的;同时我也拒绝了看电影的朋友,虽然哪位朋友电影票也买了。事后想想我貌似同时得罪了两个朋友,让他们觉得我是一个不靠谱的人,自己也陷入怀疑中。
(反思)整个过程虽然起因在于我没有做好时间安排,但我当时不懂取舍,不懂选择,对于一个是我同事,一个是前同事,我不知道那个朋友对我来说更为有关联度,导致当两个约会冲突后我因为不想去主动拒绝某一方,让自己很矛盾,还给人一个不好的印象。因为拒绝思考关联度,导致拒绝行动,导致的后果就是今天两个朋友都渐行渐远。

A2:今天学了这个片段,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近期梳理一遍我的朋友圈,对其进行分组。第一步对圈里的朋友就认识的途径、关系等等进行分类:按照工作、同事、普通朋友(心理、学习、红酒、养生、微商)、朋友、家人等标签分组;第二步就是直接删掉一些已经把我拉黑或者删除的朋友,然后给留下的朋友全部修改备注并进行分类。这样做我就可以在今后朋友圈分享的时候有针对性,工作可以转发工作要求,朋友可以抒发情感,心理等我可以发一些陪伴赋能的东西。做好分组可见可以提升自己的朋友质量和分享内容的精确送达,同时还能做好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