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1.技能点:给学习者分组
拆书帮的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我们开始2-1的内容,我看现场来了4个人,我个人建议大家分成2组,2人一组。
2.图书介绍
我今天介绍的图书是《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这本书,我用FAB法对这本书的三个特征进行描述。
F(feature特征):这本书经作者陈中撰写,然后由联想董事长柳传志亲自审读并指导修改。书中详细介绍了复盘有关的价值、类型、操作、实施步骤等内容,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
A(advantage优势):作为唯一一本由联想集团柳总审定的、关于复盘的书籍,里面详细介绍了联想集团的复盘方法论,柳总第一个将复盘引入到做事之中。复盘成为联想三大方法论之一,在联想每一个重大决策的背后,都有复盘的影子。本书完整系统讲述了复盘的内容,清晰了复盘的价值,给出了复盘的操作步骤,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应用复盘的方法,随时随地提高自己,把事情琢磨透、做成功。
B(benefit利益):个人认为人生最可悲的是同一类问题重复犯,同一个坑反复跳,但是自己还没意识到。人生中不可能有人无时无刻的提醒自己如何改正,但是复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固化流程、校验方向,认清问题背后的问题,发现和产生新的想法与知识。除了提升能力之外,它还对提升个人品性和组织性格有巨大作用。
技能点:选书与选拆页 & 请学习者阅读拆页
今天我分享的是摘自《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P131。刚才我已经把原文拆页发给大家了,请大家花分一钟时间阅读一下(重点是划线部分)。读完之后请大家举手示意我一下。
【原文片段】:P131
自我剖析的时候,根据“结果比对”部分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思考,以期明确在结果中,有多少是自己努力带来的,有多少是外在环境造成的。区分是自己努力还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可控性概念来进行。具体细分为:可控、半可控、不可控。
1.what:自我剖析的时候,根据“结果比对”通过可控性概念进行细分。具体细分为:
1)可控:事情的进展由自我把控(比如花费时间、完成质量),最终结果的好坏也是自我判定。
2)半可控:事情的进展部分由自我把控(比如花费时间和完成质量中有一项是由别人决定的)。
3)不可控:个人只能做分内的事(比如事情的沟通、协调和联系),最终结果的好坏由他人判定,个人没有决定权。
2.why:有些人在自我剖析的时候,没有做到主客观分开,没有区分哪些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哪些是客观原因决定的,哪些是两者的混合,这就导致剖析不客观不彻底,无法为后期的规律总结打好基础。所以以依据可控性的概念分成三类,并分别分析,这样可以让剖析者很好的分类别进行分析。
3.how:具体做法分为两步,也叫“剖析两步法”:
1)可控性划分:对于不同可控程度的事情,要按照可控性的概念划分成可控、半可控、不可控三部分。
2)不同可控性的对比标准:不同可控性的自我剖析时候问的问题和比对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如下:
2.1)可控的比对标准:可控范围内自己没有尽力的事情是哪些?
可控的问题:是否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做的最终结果是否不低于计划的目标?
2.2)半可控比对标准:可控范围内自己没有尽力的事情是哪些?无法着力的范围内有哪些是需要进行消息传递和请示的?
半可控的问题:是否自己可控制的部分做到了最好?是否为别人完成的部分提供了尽可能的帮助?比如时间或者工作交接说明。
2.3)不可控比对标准:自己在不可控的事件中哪些是自己能做的?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事,哪些是我上级领导能处理的?我能否引导我的领导将结果向我希望的方向引导?
不可控的问题:是否提前跟别人沟通?有没有敦促?有没有随时了解事情进展?是否需要请示上一级领导协助督促?
然后,可以针对这些认识进行探讨,哪些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弄得更好?哪些需要请示上一级领导才可以做的更好?,进而慢慢对事件有一个贴近本质和规律的看法。得出的这些关于本质和规律的看法,通过这些分析过程,使个人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提升。
4.where:只有重要的事,才需要严格按照“剖析两步法”来做,比如工作的半年或一年总结,或者与领导或客户相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过程的反思。关键是考虑后面遇到类似情况怎样能做的更好。
A1:技能点:激活学习者的经验
显像提问的A1:你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这类人或这种体会,叫“归因错误”,这件事做成了,都归结为个人的聪明才智;这件事做砸了,都归结为客观原因的限制,这样归因很快,但是诡异的是:做成功的事在其他事情上无法简单的复制,做砸的事老是重复发生,但是又找不到原因是什么?想一想,你最近一次有这种感受或者这种情绪,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
【小伙伴1#分享】
我家邻居盖房,对方房子封顶时屋顶放的是鸡的动物,但是我是属蛇,从属相角度对我不好,因此我跟邻居协商,因为邻居包工头和我是远房亲戚。包工头跟邻居沟通,后来邻居同意换了。
后来分析是原来以为是整个过程是可控的,后来分析发现是半可控。对方最终换的原因是:对方从外面搬回来的,在村里说不起话,为了跟大家处好关系,因为处于弱势所以对方愿意妥协了。一开始以为是全可控,实际是因为乡俗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事情办成了。
A1+:
技能点:反思和加工
请各位小伙伴设想,最近在工作中或者学习中有没有又遇到“熟悉”的问题,你在懊恼同样问题为什么老是来找你的同时,能否结合这次的剖析两步法,重新分析这个问题,做好问题可控性划分。并请一个小伙伴来分享一下他的A1+便签。
【小伙伴1#分享】
我想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做了下面剖析,采用“剖析两步法”:
1)可控性划分:我也可以在房顶摆动物,我在我的房内放东西,这是可控的;但对方的意愿不是我能控制的,但是我能施加影响,属于半可控。
2)不同可控性的对比标准:
2.1可控的比对标准:我能去找对方、找亲戚沟通,这个过程是可控的。
2.2半可控比对标准:我去找中间人沟通是我能做的。但是对方买不买帐是看对方的意愿,这个过程我决定不了,要看中间人的影响力和对方的想法。
以上就是我本人2-1拆书的全部内容,希望我的分享对大家认识“剖析两步法”,对工作中如何有效剖析问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