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跃迁》 所属活动: 03017(周四)拆书帮武汉珞珈分舵线上练级场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学会鉴别一手信息拒绝焦虑

开场:

(开场)

大家好,我是二级拆书家叶丹,今天我拆书的级别3-1,用时15-20分钟。很开心有大家的陪伴一起学习。

学习目标:

今天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够运用(行为)鉴别一手信息的两步法(澄清),快速识别是否是一手信息(界定)

场景介绍法

(场景)

你们有没有遇到看了谋篇公众号文章或者某本书或者某个短视频,或者听了某个演讲上了某个课,让自己瞬间产生焦虑,或者斗志满满想要赶快实践等经历。

(提问)

面对一个突如其来可能会让自己产生波动的知识或者信息,大家有去思考“这个现象是否需要处理”这个问题吗?如果有想过,那最终你觉得是需要处理还是不需要处理呢?如果需要处理的话,那你有没有想到“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呢?(注意互动)

学习者晓敏互动:有,经常有。

非常好,那我们今天正好学习一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影响

面对这种现象,如果长期不加分辨的吸收一些没有营养的二三四手信息,除了会无端的增加我们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冲动,还会让我们渐渐失去辨别一手信息的能力,造成我们的认知效率低下,影响成长的速度。

(解决),

那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跃迁》,就是教会我们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有效学习,帮助自己将有价值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能力的跃迁,成为学习的高手。

而我今天分享的这个片段教会我们鉴别一手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以应对知识学不过来的焦虑,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负面效果。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我们身边有很多“嚼过的口香糖”信息——在朋友圈、QQ(腾讯开发的即时通信软件)空间、微博等社群里转发的各种内容和信息,书架上各种名人、朋友推荐的书籍,各种二三四手信息不计其数。

面对知识焦虑,这些信息“口香糖”的确让你镇定了点儿,而且怕你觉得无味,还加入了大量“麻辣”、“鸡精”、“味精”、GIF(图像文件格式)动图和美女照片起味儿,但是当你吃惯这些,就永远没法享受真正的优质知识的味道了。

因为你没法找到知识的源头了。

我曾在西藏望见过长江的源头,很难想象在上海看到的浩浩荡荡如大海的长江,源头这么细,好像我躺下就能拦住一样。

知识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获取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四手信息,因为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鉴别一手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认知效率低下的原因。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提出概念+举例辨析)

片段中讲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源头的知识,也叫一手信息,它是由站在人类认知的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的这些学术专家学者行业大牛等人创造出来的信息就叫一手信息。这些信息有三个特点:

1、 由站在人类认知的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的人创造。

比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表的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中获得的作用》,这篇论文是基于对国际象棋大师的大量研究验证而发表的。

2、 具有丰富的底层逻辑性和基础概念。比如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就具有很强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

3、 未进行详细加工,原汁原味,不带有“个人经验、情绪、极端化观点”的客观表达。像刚才那两个例子就都属于这样。

我们一起来看三个例子看是不是一手信息。

1、 某知名的财经网站展示了关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这属于一手信息吗?不是。因为不是数据的源头,属于转述。我们知道,要了解人口普查的数据一定是国家统计局官网上去查询,找知识的源头。

2、 某本畅销书籍里提到都某个理论,比如时间管理四象限这个理论在很多时间管理都书里都提到过,这个畅销书籍属于一手信息吗?很显然不是,只是把这个理论搬过来了而已,并没有讲出底层逻辑。我们都知道这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模型。

3、 某个公众号或者视频号的自媒体人带着各种鸡汤通过讲述各种自己的故事, 带有主观色彩来表达某种观点。这些属于一手信息吗?当然也不是。都是混入了太多的杂质,为了传播而简化,甚至还有不精准的概念,带有很多个人主观色彩。

相信通过这几个例子大家也理解了什么样的信息才是一手信息。为什么需要识别一手信息呢?

Why因为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冲击,带来的除了焦虑还是焦虑。我们通过鉴别是否属于一手信息,让自己清楚该关注什么该学什么,让自己学得少还能学得好。

Where:这个方法再好也有它的实用边界,只有当我们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提升认知解决具体的问题时才适用。如果自己关注的就是娱乐新闻八卦或者消遣时间的一些快餐式鸡汤励志故事等,那就不适用用这种方法了。

那学习到这里大家肯定想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呢?如何鉴别是否是一手信息呢?我根据整本书相关内容提炼出了以下两步。

how

1、 看出处:看是否来自知识源头。知识的源头可以是行业官方网站,专业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或者站在人类认知的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人。

2、 比内容:对照一手信息的特点,内容是否具有丰富的底层逻辑性和基础概念,或者未经过加工不带情绪以及个人经验的客观描述。

举例

让我想起了自己和儿子之间的事情,我儿子喜欢看小视频,有一次和我分享说,妈妈,我看了一个小视频,讲到说有酒窝的人是属于面部残疾。我听后反问他,你觉得有道理吗?他说不知道。我说那你觉得这对你是一个有用的信息吗?他说也不知道,可能有用可能没有用。

这个时候我想到自己刚好学习了鉴别一手信息的方法,于是和他说,宝贝,如果看这个视频是为了娱乐,妈妈没啥要多说的。但如果你看一些小视频是为了学习知识,帮助自己解决问题,那妈妈就想和你分享如何去判断这个视频是否是有价值,通俗说视频所传递的知识或者信息是否是一手信息。主要有两步:

1、 看出处:如果你对这个点有兴趣,或者觉得有帮助,你要看看发这个视频号的人,去了解下对方的背景,是不是属于权威的科学家研究学者,或者是否是这个行业的大牛等。如果都不是,你就更不能当真了。

2、 比内容:有没有依据,数据或者实际的研究做支撑,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很显然没有。

通过上面两步步基本我们就能判断这是否是属于有价值的一手信息了。很显然不是,我们就当娱乐而已不能盲目用于实践中。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指令)大家的生活中用没有碰到类似这样的场景需要解决呀?你们都想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可以应用的场景呢?在未来可能会用到的这个场景里。怎样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呢?

(编剧本)大家编一个小剧本或者故事,在这个剧本中,都有哪些人参与,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样的?人物都做了那些事,说了哪些话?一定要用到我刚才讲到的知识点和方法。

每个人独立编写5分钟,只需要写关键词,目的是让大家把这个知识点在脑子里用一遍。5分钟后我请大家开麦来分享自己的小剧本。注意一定要用到今天的方法,并且是一个剧本或者故事哦。最好要有对话。

感谢这位伙伴的分享,很快能学以致用设计出了一个完美的小剧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鉴别一手信息的两个步骤看出处,比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未来让我们不再面临知识或者信息焦虑,可以更加理性的根据自己获取知识的目的来学自己想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