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跃迁》 所属活动: 2022年大连知行分舵第5场线上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真正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开场:

大家好,感谢大家陪伴我的2-1级别拆书。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匡当。简单做个自我介绍,给到大家我的两个标签,首先,我的主业是法律工作,大家以后有什么法律问题的话,可以找到我;然后,业余我是一个植物爱好者,有志于给你们家小区的植物编一本植物手册,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也可以联系我。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认识到应当从单纯的“学习者”到“高价值输出者”转变的重大意义,真正学会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图书介绍:

F特征:这本《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一言以蔽之:乃破局之智慧。就是破我们大多数人看似一直在学习,却没有达到学习效果的局。

A优势:同类图书排名中本书名列前茅,作者古典老师是“国内最擅长知识ip的老师之一”。读者评价中,比较集中的评价是:“本书带我们走到问题的背面看到本质,看清规律和趋势。而本质和规律,可以加速我们成长的步伐。

B利益:这是一本既上价值观,又给方法论的好书。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真正学会把知识变现成价值,从单纯的“学习者”变身为“高价值输出者”。

下面由我带大家看一看原书拆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设计自己的知识IPO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导向;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我把这套系统叫作知识IPO。这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模式。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I)

提真实的问题:和搜索引擎一样,如果输入的关键词不精确、太宽泛,就会导致问题无解。

提高价值的问题:当然,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关键是要与你当下的生活有联系。我常忍不住点开知乎(我是深度潜水用户)某个特别有趣的标题,比如《不夸张地说,这几部电影影响了日本汽车业的发展》,看完了一段很专业的冷知识以后,却发现这和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我把这种情况叫作“认知流浪”。作为保持思想弹性的练习或休闲,这很有效;但是如果占用了你的工作时间,那这些问题就是“低价值”的——因为我明明有更好的问题,比如“如何起一个好名字,推广这本书”,可以思考。

提能被解决的问题:网络上常有人提问:“如何在一周之内快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门外汉回答的你不信,专家回答的——如果你和专家只有一周的差距,他还是专家吗?不要提“为什么这个世界不公平”,这种问题如重力一样,无所不在,不如改成“如何让我在不公平的世界成为想成为的人”,甚至“如何利用或者改变这种不公平性”。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

出于强烈的认知惯性和好奇心,你还是会忍不住想看完找到的全部资料。但不要恋战,你无法看完这些浮上来的资料,往往点击几次,你会发现自己看了几个小时的有趣东西,但是事情一点儿进展都没有。

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吗?”如果暂时没有用,做个记号收藏到你的笔记里,以后再看。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

一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识晶体”。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

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主要说了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点和相关理念What

所谓“知识IPO”呢,就是用“I(提出真问题 input a question)”,“P(真解决问题 problem solving)”,和“O(输出、传播 output)这样一套办法,循环上升,在解决切身的实际问题中,形成知识体系,不断迭代、跃迁,一路精进。

前因后果说明Why

但现实是,大部人(符合28定律)不知道和不会自觉运用“知识IPO”法,或者学习时没有把“真问题”作为导向;或者学着学着忘了“解决问题”本身,而陷入了知识的汪洋大海;更多人不注重输出和传播……等等原因,导致不能持续迭代、一路跃迁,而是发展受限、似乎触碰到了天花板——今天参加学习的朋友都是希望打破28定律的人、或者说希望成为20%的人,那么要破局、要突破瓶颈,就要学习“知识ipo”。

行动建议和步骤How

知识IPO,必须切身相关,强调聚焦问题,要求互动反馈形成正循环,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I”

提出真问题——提出真切身、真有价值、真可行的问题。

然后,“P”

真解决问题——聚焦真问题,才能真解决问题。

接下来,“O”

输出、传播解决结果。通过输出,把之前的解决过程总结成知识体系;通过传播,把之前的结果变成新的起点,形成正循环,不断精进。

适用边界

“知识IPO”法应当是每一个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者都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不这么做的坏处

我们常说“知识的海洋”,但我们可能很少意识到,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甚至“淹死”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而只有真正掌握知识IPO,明确做到化知识为价值,才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才能让大海对我们予取予求,才不会“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们学习新知的时候,往往不能自觉做到“IPO”导致最终并没有做到拆为己用。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激活经验:

A1我在网上看到北京的几位家长在北京天文馆开的亲子课程,我觉得很好,也很有借鉴意义,觉得结合上我在大连自然博物馆的知识储备,可以在大连设计类似的课程。然后我就开始查阅各种资料:关于亲子活动设计的、关于博物知识的等等,但是,到现在我也没设计出来 我的这段学习经历,对照“IPO”反思:“I”部分倒是没问题,确实提出了真实的问题;“P”上出了问题,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忘了“设计课程”这个初心,迷失在、徜(淹)徉(死)在博物知识的海洋里了;都淹死了,更别说“O”了。

那么运用知识IPO大法,我这样设想:

“I”(真问题):设计并实施一堂和大连自然博物馆相关的亲子课程。

“P”(真解决):焦点是如何把我的知识,转化成8岁左右孩子能够接受的课程。聚焦我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在搜索资料时,按照资料与解决问题关联程度的强弱,做好取舍和优先顺序,限时设计和转化出课程,哪怕只是第一堂课。

“O”(输出、传播):小范围组织一场作为磨课(要有时限);修正完善后,视效果调整,形成完整课程(要有时限)。

按照上面的办法,我相信早就设计出课程了,并已经开始迭代了。

显像提问:

相信大家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多少也有类似的经历,接下来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最近学习的过程,先不用对照ipo大法,先原原本本地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学的?都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是像我一样一头扎进了资料堆,还是下载音频填充碎片时间,还是用了其他的什么办法?……最终是不是学了一大顿,最后并没能真正用上呢?请在小组内分享。

欢迎大家回到主会场,哪位朋友可以分享以下自己的过往经历?

[学习者案例记录]:

心恬若水:课改的时候,学校派我出去参加综合实践学科的学习。我对许多内容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其中的“研究性学习”。后来我又买了很多的资料,加以扩充相应的学习内容。但是转过年来的下个学期,学校安排课程的时候,我仍然没有能对综合实践这个学科给出相应的课时,所以在输出和应用这一块儿,就是针对于刚才分享者所说的P和o,这一阶段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没有发挥知识的真正的价值。

感谢刚才小伙伴的坦诚分享……大家应该也都回忆了最近不尽如人意的学习过程。那么接下来请大家带着今天学到的“知识IPO”法回到过去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大家会如何做?结果又会怎么样呢?请在小组内分享,写在便签上

欢迎大家回到主会场,哪位朋友可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心恬若水:如果我要是回到过去那个当下的话,我自己会先充分的备课,做出几个非常像样的课例,然后呢,是跟学校申请一个这样的实验班,开展几次这样的活动,让领导和同事们以及学生体验到这种课的所带来的利益吧,从而也真正的能解决这个应用的问题。

感谢心恬若水的分享,大家也都掌握了知识IPO法,那么就请大家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