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 能夠区分自己的养育风格, 赢得孩子的合作.
图书介绍(学习者场景介绍法)
事件场景: 一个寒冷的雨天早晨, 妈妈做了香甜的玉米粥, 可是小明却有不同的想法, "不好吃, 我不要这东西. "
晚上8:30了, 6年级的小红还没开始写作业, 为小升初操心的妈妈, 各种哄劝,依然得到的回答是:"我感觉不好, 不想写".
"妈妈明天同学生日, 要买礼物, 给钱!" 十四岁的小丽理所当然地说.
提问: 遇到这类事情, 你之前是怎么处理的? 效果怎么样?
影响: 惩罚, 娇纵,忽视都只能带来短暂效果, 不同的养育风格,会有不同的养育效果, 而我们的养育风格,就在创造孩子的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解决: 本书提出的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 以及提供的养育技巧, 可以让我们注重长期效果和鼓励式的养育. 让孩子享受自由并学会承担责任, 让家长能在放手的同时放心.
阅读原书拆页 (1-2分钟)
TF 3-1 原文片段 《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P44
和善而坚定的养育---一种注重长期效果, 鼓励式的养育风格---是本书的核心. 我们称之为正面管教的养育方式. 在每一章,我们都会提供一些超出本章概述所讨论的成为一个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型父母的养育技巧. 和善而坚定的父母会让孩子们知道:
1. 伴随自由而来的是责任.
2. 要做到相互尊重.
3. "我能学会有价值的人生技能,比如解决问题,沟通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4. 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5. 家庭成员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且"我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6. "我的父母会在一种没有责备,羞辱和痛苦的氛围中,通过让我探究我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让我承担责任. "
和善而坚定的养育意味着更关注长期的后果和目标,而不是即时的短期措施. 如果想转变为注重长期效果的养育,父母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转变对犯错误的认识. 尽管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而且,我们在一生中都会不断地犯错误),但我们往往将犯错误和失败等同起来,而不是将它看成是学习的机会.
拆书家讲解引导 (3-4分钟)
在这个拆页里,我们看过了和善和坚定,那么什么叫和善而坚定呢?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 寒冷的雨天早晨, 妈妈做了热乎乎的香甜玉米粥,可是小明有不同的想法,看了看玉米粥说, "不好吃,我不吃. " 妈妈说,加点蜂蜜? 小明尝了一口,还是说:"真难吃, 我讨厌吃. " 妈妈试图让小明懂得珍惜生活:"非洲的孩子都没得吃, 你还这么挑. 赶紧吃了. " 小明仍然不为所动, 回答说:"那给他们送去吧. " 妈妈再也忍不住心里的怒火,扇了一巴掌,并告诉他:"你饿着吧. " 妈妈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管教孩子的不服从.
这是和善而坚定的养育风格吗? 对了, 这位妈妈让孩子没有选择, 像砖头一样坚硬伤人. 不尊重孩子.
2. 换同样的场景,在另一个家庭, 小明看了一眼玉米粥, 决定再要一个煎蛋. 妈妈做了3次才达到他的要求, 可是这时他却想吃土豆煎饼了, 妈妈又忙着做煎饼, 此时电视里正播放着肯德基的广告, 他让妈妈赶紧带他去吃肯德基.
这是和善而坚定的养育风格吗? 妈妈让自己像地毯一样被踩在地上, 孩子有无限选择,却没有规矩. 妈妈没有尊重自己.
而正面管教是有权威的, 和善与坚定并行. 有规矩也有自由.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 坚定的重要性是尊重我们自己, 尊重情形的需要.
我们怎么做到和善和坚定,赢得孩子的合作呢?
第一步: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第二步: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但不能宽恕孩子的行为.
第三步: 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第四步: 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 上周一,儿子因为没有完成消防知识的演讲稿而被老师罚写检讨. 回到家和我分享时, 我拿出情绪脸谱图帮他识别他的感受(难过和内疚) ,并表示充分理解. 然后明确告诉他这种忘了作业的行为是不可靠的表现, 也和孩子分享我的感受, 被老师批评是不舒服的,但妈妈还是相信他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他写下多种预防措施. 比如: 作业记录本,查找百度,整理好书包.
催化应用 (7-10分钟)
现在请每人编一个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 起因,经过, 结果) 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可以体现出正面管教的和善而坚定的养育风格. 摘要写在一张纸上. 时间5分钟. 五分钟后我们请人站起来讲讲他的剧本.
一位大学生VR的创业者, 在现场推广活动即将开始的3小时, 突然接到队员的电话, 不能参加了, 此时队长感到非常苦恼和生气, 怎么呢半路掉链子呢, 都答应好了的呢. 那还要继续进行吗? 此时他想起今天学到的和善和坚定的正面管教养育风格, 他调整了自己的感受, 听听音乐, 喝杯饮料, 让自己变得平和下来, 然后打电话给队友.
" 你发生什么事情, 突然不能来了? " 表达关心
"我女朋友姐姐来看她了, 要一起吃饭. "
"o, 这样呀, 那可要好好陪呀. 但你来不了也不提前说,这样可不行呀. 你不能参加, 我还真有点苦恼呢." 表达理解, 但不能接受他的行为. 表达自己的感受.
" 那这次活动你有什么其他解决办法? 有人替你出席吗? " 引导解决办法
"我想想, 我有个朋友小王, 问问他. "
"相应的流程和资料你一并告知他,或者告诉我他的电话, 我来和他沟通. " " 好的, 谢谢了, 哥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