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来拆1-1的、未来的三级拆书家匡当,匡当是我给自己起的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掷地有声”就是扔地上“哐当”一声,“掷地有声”就是匡是匡扶正义的匡,当是活在当下的当。我是两个娃的爹,是一名自然爱好者,正在编撰《小区植物手册》,是一名法律工作者。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
第2章 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对事物的个体性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儿童陷入新的困境时,他的行为常常会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这一点同样也非常重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比如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这是反驳严格因果论的充分依据——客观的事实及其绝对的含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客观事实和对事实的错误看法之间绝对不存在这种必然联系。
我们的心理最为奇妙的地方是,决定我们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这种心理非常重要,因为对事实的看法是我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我们人格构建的基础。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说明人的主观看法影响行动,那就是恺撒刚登陆埃及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当恺撒踏上海岸时被绊了一下,摔倒在地。这在罗马士兵眼里是不祥之兆。如果不是聪明的恺撒兴奋地张开双臂激动地喊道:“你属于我了,非洲”英勇无畏的罗马士兵肯定会掉头返回。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自身的结构对我们行动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现实对人的影响又受到我们结构化的、整合良好的人格的制约……
What:这个片断告诉我们孩子陷入新的困境,是因为孩子形成的错误的观念对其的影响,而不是一件事的客观事实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我们成人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具体行为是对事实的看法决定的,不是具体的客观实事决定的。就好比我们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的行动,是家长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观念所影响的,面对孩子们出现的类似的状况,家长们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却会各有不同。
Why:我们了解了孩子的行为是受什么影响,那么再遇到孩子出现反常行为的时候就会理智看待,从本质上、从孩子的认知上分析原因,从而真正做到和孩子站到同一个战壕里一起面对问题,引导孩子走出困境,建立更融洽、也更有效的亲子关系。
How:我们如何用正向看法影响自己和孩子的行为呢?
而阿德勒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观念和价值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即:改变对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改变未来的钥匙。
那么怎么操作才能真正更新观念,进而改变未来呢?人类的智慧是相通的,正应了我国老子说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1、自知之明。反思自己对现实的看法,真正认识到现实本身对我们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而我们整合良好的人格才是起主要作用的。
2、自胜之强。不断修正自己对过往的看法,并形成对当下现实有益的观念,进而像凯撒那样即时做出有益于未来的行动。
Where:我们在日常要经常提醒自己,观念不改原地转,观念一改天地宽。
说一件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小时候有一次小伙伴一起玩篮球,这次的玩法是使劲往天上扔,下落的时候双手接住。扔得越高,下落时的速度越大,越不敢接。就比谁敢扔得高,谁敢用手接。结果,左手小拇指砸到了,杵伤了,当时很疼,手指活动也受限了,但是咬牙动了动,还能一定幅度的活动,于是我自我判断没有大碍,不需告诉家长、不需要上医院,就自己忍了近一个月,最后可以说是自愈了好了,但是:手指轻微弯曲,至今弯曲,再也无法恢复如初。
当时没哭,一个月没哭,一个月后,不疼了的时候,才认识到手指彻底弯了这个事实,哭了,还和小伙伴感慨,饱经沧桑似的哭着说:“生命中有些事啊,是无法改变的。”当时为自己挺能整词儿的还挺感动的。自己把自己都感动落泪了。
我在当时的那种感动中沉浸了二十年:我是一个敏感、善感,同时也比较要强,勇敢,不怕疼的一个人…巴拉巴拉…直到今天读了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我才幡然醒悟,对这段经历有了新的认知:
当年那段经历,一幕一幕再次历历在目,但镜头、特写镜头不再聚焦在勇敢、要强的小眼神,或者善感的眼泪水上,而是聚焦在了那根疼了一个月、呼号了一个月我也没真正去帮助他、一直无助着弯曲着的手指上。当年的那一个月和之后的那么多年里,我都在逃避以下这个事实:一直没有正面面对手指弯曲这件个问题本身,没有尝试、甚至没有想过要矫正手指。逃避问题,没去解决问题,反而搞出一些自我感动…
未来孩子遇到问题时,
1、让孩子摸着爹的弯手指反思: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从而逐渐打开自知之明,并不断提高自知之明的明度。
2、让孩子摸了爹的弯手指后再行动: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对解决问题更有益?在事上磨,逐渐习得自胜之强,并不断提高强度,像凯撒那样,遇到问题时能够即时做出有益于未来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