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aB-bD8g_hTn7X3T8GW6xw
提取码:cnhp
《被讨厌的勇气》【原文片段P80-81】
哲人: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要说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那绝对不是。人原本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呢?说得再直接一些,人为什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呢?
青年:答案很简单。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对,这就是“价值”的问题。先生您上次不也说过吗?自卑感就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我正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所以才一直活在自卑之中!
哲人:那么,我们用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考虑一下。比如,假设你在工作单位捡了垃圾。但是,周围的人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说一句感谢或表扬的话。那么,你以后还会继续捡垃圾吗?
青年:这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啊。如果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感谢,那也许以后就不会再继续去做了吧。
哲人:为什么呢?
青年:捡垃圾是“为了大家”。为了大家流汗受累,却连一句感谢的话都得不到。如果这样的话也许就不想再做下去了吧。
哲人:认可欲求的危险就在这里。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青年:赏罚教育?
哲人: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青年:不对!请您不要把话题缩小!我不是在讨论教育。希望得到喜欢的人的认可、希望被身边的人接纳,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欲求!
哲人:你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青年:不不,这是非常自私的论调!您是说要只为自己着想、自以为是地活着吗?
哲人: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青年:先生您还是中了虚无主义之毒!您是说人们都可以为自己活着?这是多么卑劣的想法啊!
哲人:这并不是虚无主义,而且正相反。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别人:批评我写的不好,为什么天天看书不工作,好公务员等等
我:1、我写总结发朋友圈,不是为了面子,为了自己总结,分享给一些同频的人,当然别人点赞是开心的。万一没有坚持下来,也不要觉得丢脸。
2、如果有负面的评论,朋友圈本来就会什么人都有,自己也不要害怕,可以把他删了就好了。(小伙伴们都引发了哈哈大笑),或者分组可见,针对群体可见,比如拆书类的屏蔽领导同事之类的。。
3、不要否定自我,要相信自己总结能力是可以的,不断的总结是可以自我提升。
(这位伙伴分享完,场域一片笑声不断,其他小伙伴表示被收获到了,还继续探讨。。。)
1. 好朋友遇到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各种办法帮忙。
2. 没能陪在年迈父母身边,我感觉很对不起他们。
3. 我帮了他的忙,他却连一声谢谢都没有说。
4. 为什么我工作那么努力,上司却不认可我。
5. 孩子做作业不懂,我为此感到焦虑。
大家如看到大家都做完了,下面我来解释一下这几道自测题
首先问下大家
10分以下的伙伴请举手,(都没有)这个分数段说明你能在人际关系做到课题分离,是一个比较自由的人。
10-20分的伙伴请举手,(全部举手)这个分数段说明有时可以做到课题分离,还有进步的空间。
20分以上的伙伴请举手,这个分数段说明你不能做到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给你造造较多的烦恼,那么今天就来对了。
【学习目标】:学习者能认识课题分离并现场分享(行为)人际关系的烦恼,并参与一起讨论“认、选、确”三步法(界定)。
学习地图:
什么是课题?
什么是分离?
我们怎么做到课题分离?
拆页二:P84-85课题分离
【原文】哲人:例如,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青年: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地让其学习呀!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有时候甚至还可能会扯耳朵。这就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吧。实际上我就是这样长大的——做不完当天的作业,父母就不让吃晚饭。
哲人:那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被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那你最终喜欢上学习了吗?
青年:很遗憾,没能喜欢上学习。为了学校或者考试的学习只是应付而已。
哲人:明白了。那么,我就从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开始说起。例如,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青年:谁的课题?
哲人: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青年:您是说这是孩子应该做的事吗?
哲人:坦率说的话,就是如此。即使父母代替孩子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吧?
青年:哎呀,那倒是。
哲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青年:分离之后再怎么做呢?
哲人: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青年:……仅此而已吗?
哲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青年:我还是不太明白,究竟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实际上,在我看来让孩子学习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几乎没有真心喜欢学习的孩子,而父母则是孩子的保护人。
哲人: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青年:不不,根本不对!为了不让这种事态发生,既是人生前辈又是保护人的父母有责任告诫孩子“必须好好学习!”。这是为孩子着想,而不是妄加干涉。“学习”或许是孩子的课题,但“让孩子学习”却是父母的课题。
哲人:的确,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青年:那么您是说,即使孩子完全不学习,那也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所以要放任不管吗?
哲人:这一点需要注意。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请阅读完的小伙伴们举手示意一下。好,我们再给10秒的时间稍为等一下还没阅读完的小伙伴。好,时间到,还没阅读完也没有关系,请跟随我一起拆解学习。
(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的,能做到这一步的,是已经有勇气做到片段一使用了”三不要“法跳出了寻求认何,做到了自我的关系,才能有勇气尝试用课题分离走向我和你的关系。也就是你的课题交由你决定,我的课题我负责任。)
学习者一致举手说同意。
1、自我减压
2、寻求外部(方法/资源)
3、一起分担(与孩子)
4、跟(孩子)对方沟通
【括号内容是交了便签后与分享者确认的】
1、认清有两个主人,她抱怨是她的事,他是抱怨的主人。倾听我是主人,这才是我的事。
2、选择倾听的方式:默默的听,她哭可以递纸巾,但是不直接建议她怎么做。
3、我要负的责任,可给予陪伴的时间和安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