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大家好,我是文静,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拆书法。
我的三个标签是:终身阅读践行者;亲子关系咨询师;二级拆书家。
【图书介绍】(场景介绍法)
【事件场景】
晚上9点钟,我在家里忙完其他事情之后,开始专心准备我的过级预备表,楼上突然传来叮叮咚咚敲打家具的声音,持续了几分钟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的思绪一而再三地被噪音打断,实在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写东西,我气呼呼地上楼去找他们,希望他们能够马上停止。敲开房门后,我说:“现在都那么晚了,你们还在装修,真是没有公德心!”
【提问】
大家是不是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经历?(学习者:有过。)
在这个场景中,“我”的感受是生气,但我的表达方式能够让对方爽快答应停止敲打吗?(学习者:不能,估计要吵架。)
如果你是楼上的邻居,你会有什么感受?(学习者:发火、吵架、发脾气。)
在你表达了这种感受之后,结果会是你想要的吗?(不是,情况可能会更糟。)
谢谢大家,我们现在不分析大家的回答是否正确,因为完成今天的学习后你们自己就会有答案了。
【影响】
这种类似的场景和问题总是接连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际关系的存在就会有冲突,就需要沟通。若在沟通时,我们不能够很好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会令对方无法体会到我们的情绪,导致交流困难,甚至引发矛盾,长此以往会给我们的家庭、事业带来诸多麻烦,阻碍人生的顺利发展。
【解决】
我们要如何知道自己的感受?如何去表达感受呢?在由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就对比讲述了感受和想法的不同,从而帮助我们识别感受;对表达感受的方法也做了明确的讲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拆页,引导我们去察觉内心感受并能找到恰当描述的词语;第二个拆页,讲述了怎样更好地表达感受和请求,让沟通更加通畅且满足到我们的需要。
【学习目标1】
在完成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后,大家能够区分感受和想法,运用今天学习的“觉察事实、关注身体、识别感受、”三步骤,来识别并说出自己在练习场景和今后有情绪的场景中的感受。
(分组)为了方便一会儿的讨论和分享,我们先分一下组。今天人不多,我们就自成一组。
片段来自《非暴力沟通》P39
主题:识别感受
【原文】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我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什么感受!”
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根据我的观察,对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西部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瑞芭﹒麦克英特尔在她父亲去世后写了一首歌《我所不知道的最伟大的人》,这首歌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他们渴望与父亲沟通情感,却又做不到。
我看到小伙伴们都已经读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这段拆页。
【Why】
这个拆页的内容跟我们讲了体会和表达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并表达出感受,对促进亲情和改善工作都有好处。
我们学习“感受”这个内容,是因为在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中,我们能够觉察并且识别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有可能去向别人表达出真情实感得到理解,如果只讲想法不讲感受,容易让人误解导致关系恶化。
【What】
【概念辨析】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把想法当作感受,当我们把两者混为一谈时就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引起冲突或是不满。那么什么才是感受和想法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片段内容,我们一起来区别一下“感受”和“想法”。
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属于生理学名词,由“触”而生的身体症状和内心感触,是我们情绪反应的一个方面。比如:高兴、孤独、紧张……
想法:想法是思考的结果,是我们在感官获得的信息基础上,经过推理、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看法、结论。比如:很好、忽视、无人赏识……
由此可见,感受是外界引发的身心反应,想法是大脑的思维判断加工结果。
下面我们通过几组案例来体会一下两者的不同:
练习1:
(1)这个小院有花有树有水,外卖小哥提着快餐盒匆匆跑过,心里赞叹:这里很漂亮。
(2)这个小院有花有树有水,我忍不住放慢脚步,观赏着漂亮的景致,身心感到很放松。
大家体会一下,哪个是想法哪个是感受?
对的,(1)是想法,(2)是感受。
在例(2)中,人的注意力稍作停留并且关注到身边的美景,内心的触动才会被觉察到。所以停在当下关注到事实是能够体会到感受的首要条件。
练习2:
(1)猪八戒接过人参果,一口吞下肚,大声嚷嚷:“猴哥,这人参果是甜的吧!”
(2)小女孩用勺子把蛋糕送进嘴里,轻轻含着,慢慢嚼着,脸上是幸福的微笑,心里无比满足。
哪个是“想法”哪个是“感受”呢?
对的,(1)是想法,(2)是“感受”。
对的,(2)是想法。在事例(2)中,小女孩很专注地吃蛋糕,口腔、舌头对蛋糕的触觉体验让心里感觉到很舒服!感受因“触”而生,所以我们需要用心体会身体的触觉器官所体验到的感觉,感受才会被觉察到了。
练习3:
完成一组动感单车训练,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小贝回答:我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身体发热,我好兴奋啊!
这是“想法”还是“感受”呢?
对的,是感受。
练习中,身体感受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浑身发热,此时此刻的这种感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表达就叫做“兴奋”。
所以,我们通过关注事实,描述身体状况和根据身体状况识别出自己当下是什么样的感受,这就是我们识别感受的过程。
【How】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一起总结识别感受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关注事实
要能够与身体建立连接,捕捉到感受,首先得停在当下,觉察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你已经多久没有让钟摆停下,和自己的身、心进行交流了?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正念练习:呼吸法让我们停在当下,觉察到当下自己处于怎样的现实中,如练习1中的花香、草绿、水美,练习2中的含在嘴里柔软香甜的蛋糕。
第二步:聚焦身体
感受是我们的躯体体验到的状况,特别是当我们有强烈情绪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表现出一些不一样的症状,例如,当我们害怕或者兴奋的时候,心脏会跳得更快,呼吸会变得急促;练习1中小院的景致让我们身体放松,呼吸平缓。
第三步:识别感受
关注到身体的状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状况代表了什么感受和需要。书中为大家列出了描述感受的词汇,非常精准地将我们常见的好的和不好的感受做了细分。结合常识,我们就可以识别出自己当下是什么感受。
为了让大家清楚都有些什么词来识别感受,大家可以参考以下的词汇表。
(1)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
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
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
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2)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
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
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
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
沉重、麻木、精疲力尽、委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尴尬、惭愧、内疚、忌妒、遗憾、不舒服
【举例】
举一个例子,和大家一起完整地体会一下这三个步骤。周三下班回到家里已经是下午6点过几分了,6点半读书会将开始线上读书(事实)。我和先生一起在厨房里做晚饭,我突然跟先生讲话的节奏加快声调提高,很急促的样子。当我意识到这个变化的时候,我在心里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我把注意力从洗菜这件事情转移到自己身上,当时我心跳有点快,呼吸的节奏也没有那么平稳(身体状况),我意识到自己有些着急(识别感受)。
【Where适用边界】
识别感受的这个方法,适用于我们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或者我们想要内观的时候。
【预防异议】
也许有人会说,那有那么复杂,我不用去聚焦身体也知道自己有怎样的感受!是的,我非常理解有这样想法的伙伴。如果发生的事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我们掌控中的事情,我们是会很自然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感受。但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问题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碰到问题学会停在当下感受片刻并不耽误多少时间,但是可以让我们察觉出问题的本质而避免失误。尤其是当我们在有情绪的情况下,遇到问题往往会把之前的感受叠加到新的现实情景中,导致将情绪和感受张冠李戴而引发误会。
【A2 】催化应用
【显像提问】(编写剧本)
我们现在来做一个练习,请大家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共同编一个未来一周内可能发生的识别感受的小剧本,剧本需要包括故事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变化(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动作和对话等。在那个场景里,其中部分对话体现出我们今天学习的识别感受的步骤(停在当下觉察事实,关注身体捕捉症状,识别感受匹配词语)。
大家可以先思考讨论,然后将剧本摘要写在纸上, 5分钟后我会邀请小组派代表来分享。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可以随时交流。
时间到,下面我们请范范姐和简丹两位小伙伴来分享你们讨论的剧本,时间2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
时间:下周三(12月29日)
地点:办公室
人物:小张和王姐
起因:小张的工作需要同事先完成后传递到她手里才能够开展,而同事经常要拖到时间结点快到了才把工作传递到小张手上,导致小张一到月底就要连续加班,弄得很疲惫也很有情绪,之前小张就跟同事讲过几次,请同事提前5个工作日把工作转到自己手上,同事总是嘴上答应了,实际上还是要拖到接近月底才交工作。这次也一样,距离月底只有3天了,小张又催促同事,同事还是回答:好的,我尽快给你。小张很无奈,就到王姐的办公室诉苦。
经过:王姐询问了小张的情况后,帮助她梳理了内心的感受。
结果:小张明白了自己的
角色对白中应用到今天识别感受的片段:
小张:王姐,你现在有空吗?我想跟你聊两句。
王姐:可以啊,你怎么啦?
小张:王姐,现在不是年底了吗?我的同事总是拖延工作,她是我的前一道工序,她不把工作交给我,我就不能开展工作,她拖延交接工作导致我每个月月底都要加班,我都跟她讲了多少次了还是这样,我都想要换部门了。我今天又催她叫她快点,她还是回答好的好的,但工作还是没有交给我。
王姐:你是跟她说了叫她快一点还是跟她说了你的感受呢?
小张:我就是叫她快点(把工作交到我这边)。
王姐:哦,你跟她说了你的想法。我想问一下,你们之间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对话?
小张:我每次都跟她说让她快一点。
王姐:导致你不愉快的事实是什么?你可以具体跟她描述一下事实,你试着讲讲。
小张:小杨,你看我是你的后一道工序,你这边要到临近月底才把凭证转给我,我就要连续加班才能在工作时间结点前完成工作,家里孩子也顾不上,弄得家庭矛盾挺大的,你能不能做快一点,提前几天给我凭证?
王姐:你讲了这些话后她怎么应对的?
小张:她就是嘴上回答着,还是每次都要拖到月底。
王姐:那你在和她讲了多次都还是这样,你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就是身体方面有什么样的状况?可以描述一下吗?
小张:开始她回答我好的好的,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但是每次嘴上答应,行动上还是拖延,我心里就很不舒服,感觉自己还是挻生气的。
王姐:你刚才讲到你有不舒服、生气、想吵架,那这个时候你有关注到你身体的变化吗?
小张:就是心里不舒服,不想跟她说话,说了也没用,有时候还觉得她让我感到厌烦。
王姐: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身体是会有一些不同的状况,比如你生气,可能会感到呼吸加快,心跳增加,或者脸红发热等等。你下次可以试着跟她聊一下我们刚才讲到的事实,就是描述一下你俩碰到的这件事情;试着告诉她你的感受,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你感到生气、心里不舒服,怕工作时间来不及感到着急,这些就是你的感受。
小张:我可以跟她说我的感受、情绪啊?
王姐:可以啊!你不理清楚你的感受,不把感受告诉她,她就不能对你的处境感同身受,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到你的工作。所以告诉对方感受是很重要的。
小张:好的,那我下次试试,谢谢王姐!
【反馈】
两位伙伴的分享很好地应用了“识别感受3步法”,尤其是讲到关注身体的部分,“王姐”非常用心,也是识别感受的高手,借助经验帮助“小张”内观捕捉当时的身体状况和感受。非常棒地掌握了今天的方法。
相信大家今后也能够在其他情景中成功识别感受,助力幸福人生。
第二个RIA:
【过度语】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捕捉感受的技巧(关注事实、聚焦身体、识别感受),那么我们要怎样来圆满地表达感受和感受背后的需要呢?我们接着进入第二个片段的学习。这两个片段是递进的关系,片段一是讲如何识别出感受,片段二是讲怎样圆满地表达感受和感受背后的需要。
【学习目标2】
通过本次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学会使用表达请求三步骤,在向他人表达感受的场景中识别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并真诚说出感受,明确表达请求。
【A1自测量表】
在开始今天片段二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测试,看看你现在在表达感受和需要这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以下5个题目,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
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凭第一直觉为自己打分,并汇总分数,做好的小伙伴可以示意我一下。
【I】解析自测题
好的,我看大家都做完了,分数也都加总了吗?
【解释】
这个自测题能帮我们了解自己表达感受和请求的状态,了解自己对坦然表达需要的自我接受程度。总分30分,我们一起来对照一下自己的得分:
【结果】
有总分24分及以上的伙伴吗?请24分及24分以上的小伙伴举一下手:
达到24分及以上的小伙伴,说明你们的自我接纳程度很高,能够接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基本能够向人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在表达自我感受和需要方面会更加轻松。
请总分18-23分的小伙伴举一下手:
这个分数段的小伙伴,你们能够接纳自己有感受、有需要、有表达,但是接纳的程度还不太够,所以在表达的时候不能够轻松、坦荡,往往就容易让对方误会,导致沟通效果不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今后将会理直气壮表达自我。
请总分18分以下的小伙伴举手:
这几位伙伴,你们平时有些“内敛”哦,不太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不能够让对方充分了解你的目的,那对方怎么可能满足到你呢?所以不被理解的根源在于自己不去清楚地表达。今天学习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到你,让你表达清晰如愿以偿。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手中的这个拆页,看看我们要怎样来表达请求。
【R】阅读原书拆页二
片段来自《非暴力沟通》P69-70
主题:表达请求
【原文2】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这时,我们的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
有一次,我乘火车去机场,坐在我正对面的是一对夫妇。对于赶飞机的人来说,慢速行驶的火车是十分烦人的。过了一会儿,对面的那位先生就气冲冲地对太太说,“我从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他太太看起来有点不知所措,什么话也没有说。通常,大多数的人在没有得到期待的反馈时,会将所说的话重复一遍。这位先生也是如此。接着,他就高声喊到:“我从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
太太看起来更加局促不安。她转过头去,和他说:“这趟列车行驶的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我不认为,她先生会对这样的回答感到满意。事实上,她先生更为恼怒,更大声地嚷道:“我从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这时,太太终于失去了耐心,厉声地说:“那你想我怎么样?下去推火车?”于是,两个人都处于痛苦中!
这位先生想听到什么呢?我相信他想要的是理解。如果他太太意识到这一点,她也许会说:“你希望火车开得快一点,是担心误机吗?”
在之前的对话中,太太感到了先生的不安,但不清楚他想要什么。然而,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示,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例如,如果父母问“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
【互动提问】
我看到小伙伴们都已经读完了,下面我们结合拆页内容一起来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1】片段内容中,那位先生气冲冲地对太太说,“我从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请问各位,这位先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回答1】不是。
【问题2】这位怒气冲冲的先生,他在自说自话的时候,他非常清楚自己内心的需要吗?
【回答2】不清楚。
是的,他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所以他更加无法表达出需要。
【问题3】这位先生想要让妻子明白他的需要,他是要具体明白地表达好?还是含糊其辞地表达好?
【回答3】“具体、明白”表达好。
对的,拆页中的先生问题就在于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更没有明确去表达自己的需要。那妻子怎么可能轻易就明白了呢!
我们再一起来对片段内容做进一步的探讨。
【What】
这个拆页片段的内容跟我们讲述了,我们要知道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并且要真诚说出感受具体表达请求。
【Why】
(坏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困惑、失落,甚至会导致误会、关系破裂,但这种不理解,常常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表达或者不清楚表达造成的。
如果我们自己首先能够明白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并且真诚、具体地向对方表达,相信会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即使对方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请求,但结果也会是可以协商并达成共识的。(好处)
【How】
下面跟大家分享正确表达请求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心体会需要
在我们出现情绪的时候,身体感受和内心需要是如影随形的一对姊妹。我们识别出感受还有必要清楚感受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比如,折页中的先生,当他说:“我从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这个时候,他的症状表现可能是心跳有些加快,紧张,坐立不安,他的感受是焦虑。他为什么焦虑?焦虑的原因是担心他尽快到达机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第二步:真诚说出感受
人们在清楚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后,不必难为情,真诚地说出才可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假如片段中的先生对妻子真诚地说:这火车太慢了,我感觉到自己很焦虑,因为我担心会赶不上飞机。这样妻子理解了他的意思,就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跟着先生陷入痛苦中了。
第三步:明确表达请求
我们通过表达请求来实现需要。在表达请求时,要说得具体、清楚,让对方能够准确接受到而不是产生曲解。根据具体情形,为了避免自己表达不清楚或者对方有误解,可以要求对方给予反馈以确认对方的理解与我们的请求是否一致。可以问:我的意思都讲清楚了吗?不知道你的理解和我的表达是否一致,你能否给我一点反馈?
【举例】
我们分享一个事例来体会一下表达请求的三个步骤:
有一天晚上,我在忙着写过级预备表,因为计划当天晚上要完成初稿,所以我不希望受到干扰。我正在很投入的状态下打着字,我先生过来跟我聊他今天碰到的有趣的事情,开始的时候,我心不在焉地回复他几句。他还在讲,我就开始有些不耐烦了,我感到我想尽快完成任务的需要受到了影响,让我感到有些焦虑。我只好停下打字,对先生说:亲爱的,我现在在忙正事,我想要尽快完成我的预备表【需要】,你跟我讲不紧要的事情,影响了我的进度,让我感到很着急【感受】,我想要先完成计划后再听你分享这些事情【请求】。
【Where适用边界】
表达请求这个方法,适用于我们内心有需要,想要通过别人来达成的场景。
对于一些强制执行的命令或者时间紧迫的情况可以不用此方法,例如早晨上班早高峰,交警请求影响行驶通畅的驾驶员严格遵守行驶路线,以满足交警维护交通的需要,可不用此方法。
【预防异议】
讲到这里,也许有伙伴会想,“我是表达了我的请求了呀,可还是没有达到好的效果!”我非常理解有这种想法的伙伴,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会说出我们的请求,比如:“我想要你对我好点!”这是请求对吧?但是不够具体不能准确操作,所以大概率的结果会不是我们想要的。
或许有伙伴会想:我就想要对方与我“心有灵犀”,那才浪漫啊!我也想能够拥有这样美好的境界,可是能够跟你“心有灵犀”的人是凤毛麟角,而且也需要经历长期磨合才能达到如此顶级的“武功”,所以回到现实,那怕是跟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我们还是要具体表达请求,以避免误解。
【A3】 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引导,讨论解决问题】(逐字稿):微行动学习
【1、明确问题】
刚才我们学习了表达请求的三个步骤,在这三个步骤(用心体会需要,真诚说出感受,具体表达请求)中,大家觉得哪一步是最难的?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讨论,之后我们邀请两位代表进行分享。
【小组分享】
时间到,请范范和简丹伙伴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范范:我认为第一步,体会需要比较困难。
简丹:我认为第二步,真诚说出感受比较困难。
【回应和反馈】
谢谢大家,有伙伴认为第一步体会需要比较困难,也有伙伴认为第二步表达感受比较困难,意见不统一,我们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哪个步骤。我们先请这两位伙伴用一句话讲出困难的理由,大家举手表决选择讨论哪个问题好不好?
学习者:好。
范范:我不知道感受和需要有什么关系,所以不知道怎样来体会需要。
简丹:我从小就不习惯表达感受,所以不知道怎样真诚地表达感受。
下面我们来表决,希望讨论第一步体会需要的举手;希望讨论第二步表达感受的举手。好的,根据表决情况,我们少数服从多数,第一步胜出。
【重述并明确问题】
所以大家决定我们下面就一起讨论关于“体会需要”这个问题对吧?
学习者:是的。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
好,我们就请小伙伴们在组内开展讨论,大家要结合自己的经验来探讨: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体会需要”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具体困难在哪里?我们产生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结合过往经验,尝试相互追问,进行深入探讨。给大家5分钟的讨论时间,讨论后要进行问题分享的伙伴,请记录一下小组讨论的结果。
【3、明确问题的本质】
讨论时间结束,我们请范范伙伴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小组分享】
范范:我们讨论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对需要缺乏认知,体会不到;
(2)缺乏自我觉知的能力,体会不到需要;
(3)辨别得不清晰,找不到合适的表达词。
【反馈和回应】
谢谢大家!现在的讨论结果:一是,对需要缺乏认知,现在感到迷茫;二是缺乏自我觉知能力;三是辨别得不是很清晰,找不到合适的表达词。大家认同吗?
学习者:认同。
那我们还需要再次来梳理一下,“体会需要”感到困难的本质原因到底是“很少关注需要”、“缺乏觉知力”、还是“辨别不清晰”?七月伙伴,你认为哪个原因是本质的原因?
七月:我认为本质的原因是“缺乏觉知力”,其他两个不是最本质的原因。如果觉知力提高了,另外两个问题也会相应得到解决。
其他伙伴呢?在这三个原因中,哪个是最本质的原因?
学习者:缺乏觉知力。
好的,那么我们找到了“体会需要”感到困难的本质原因是:缺乏觉知力。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体会需要”感到困难这个问题的本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之后要得到一份相对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给大家讨论5分钟,并把解决方案的要点记下来,讨论结束后请范范来分享讨论的结果。
【5、学习者讲解讨论成果方案】
时间到,请范范伙伴来分享大家讨论的解决方案。
【伙伴分享】我们讨论的解决办法是:
第一步:学习“需要理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入手,知道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需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感受分别对应的需要是什么。比如感受到肚子饿的时候,我们的需要是吃东西;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的需要是陪伴;感受到不满、愤怒的时候,我们的需要可能是被认可、被尊重……
第二步:场景模拟练习。对照片段1中的感受词汇表进行练习,思考、分析与这些感受相对应的可能会是怎样的需要?感受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情绪场景中的人物,他们当时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场景模拟练习来找对“需要”的感觉。
第三步:提升觉知能力。今天学习之后,每当自己出现情绪的时候就内观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在反应,体会当时身体有什么感受,内心有怎样的需要。通过一段时候的刻意练习,一定能够提高自我觉知能力。
第四步:在实际场景中体会、表达需要。经过以上三步的练习后,我们就容易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出自己的需要了。
【拆书家反馈】
从小伙伴们讨论的方案中,我们看到了:
1、提高对“需要”的认识;
2、利用场景体会感受和需要;
3、刻意练习增强自我觉知的能力;
4、体会、表达需要。
大家觉得经过上面4个步骤的练习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体会需要”感到困难这个问题?
学习者:能。
大家觉得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学习者:可行。
拆书家:好的,祝贺大家找到可行的方案。
【A2】催化应用
我们学习拆书,就是为了学以致用。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未来一至两周的时间内,你计划还会在怎样的情景里用到今天学习的表达请求三步骤(用心体会需要,真诚说出感受,明确表达请求)?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思考并写下关键词。提示:计划符合SWART原则(明确、可衡量、可实现、可操作、有时限)。
【学习者现场练习整理】
范范姐的目标:我计划在本周时间内,在见到儿子的时候,体会、表达我当时的感受和需要,并让儿子抱抱我。
【布置作业】(特定任务)
作业:在未来一至两周的时间里,完成你上面的运用计划,事后复盘把你应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如何表达你的请求记录下来,并通过微信的方式分享给我,到时候会有神秘的礼物,我期待大家的作业哦。
【作业反馈】
范范姐的作业反馈:昨天晚上,在期盼了多日之后回到老家,我满怀欣喜站在门口,就要见到思念中的儿子了,我感到有些兴奋。我想这种兴奋应该是因为我即将见到思念中的儿子,我的期盼即将得到满足带来的吧!我悄悄进门完成洗手脱外套的动作后来到儿子的房间,儿子也很高兴。看着儿子灿烂的笑脸,我说:“儿子,你知道吗?这几天在外地,妈妈除了工作一直都很想你,就想早点见到你,现在终于见到你了,妈妈心里感到很温暖、很满足。儿子,妈妈向你提个小小的请求:你可以过来抱抱妈妈吗?满足一下老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之情!”说完,我张开双臂等待着,儿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慢慢走过来张开双臂轻轻抱住我。
【结束语】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了如何识别感受,如何表达感受和表达感受背后的需要,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
识别感受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关注事实
第二步,聚焦身体
第三步,识别感受
表达请求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心体会需要
第二步,真诚说出感受
第三步,明确表达请求
我希望大家能够将上面的内容、技巧运用到生活中,让我们将书上的知识学以致用。
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