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吴斌,“吴”是吴王夫差的“吴”,口天“吴”,“斌”是文武“斌”,我目前就职于一家养老公司。我有三个身份标签,第一个标签是:学习爱好者。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第二个标签是:好奇宝宝。我有非常重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都愿意去尝试一二。第三个标签是:拆书帮会员。今年通过友人有幸接触了拆书帮,参加了训练营加入了其中。目前想通过帮内的练级考核,早日成为3级拆书家。
(拆书法/帮 介绍)大家一定好奇什么是拆书法,什么是拆书帮,下面我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下:拆书法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是赵周老师在企业培训中经过多年的探索,为了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而总结出来的一套学习方法论,将书拆解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对于职场人士尤其具有实用价值。拆书法分为供个人学习的RIA便签学习法和供组织学习的现场学习法。具体的方法是先R-Read(阅读所选的片段),接着是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话复述片段,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最后是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其中A包含A1-反思经验,A2-规划应用,A3-现场演练。而“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成立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它的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我现在所在的分舵是由张然舵主带领的苏州悦苏分舵。
过渡衔接:接下来开始今天的拆书,我带来的拆页是《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片段,作者是成甲。这是一本分享学习方法的书籍,帮助你将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
下面请大家用1分钟左右时间,阅读手中的片段,阅读完的伙伴请抬头示意下。
那么,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这些临界知识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
经常阅读我的公众号文章的读者会发现,我常常在不同的文章中讨论不同问题时会运用到复利、概率论、边际收益等概念与模型。这其实就是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和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它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这样一思考,常常会发现过去没看到的规律。
因此,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10遍书的人都要深入。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why)不知道在场的小伙伴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书读了很多,但是真正能记得里面内容的却屈指可数,有时甚至觉得读了很多书没能真正利用起来,帮助到自己,就怀疑读书无用了。为什么我们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获得的却是一点都不成比例的收获呢。那是因为我们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what)作者通过自己读书的亲身体会,从原始画线或者摘抄这种方法,改用升级后的读书方法跳出了低水平勤奋陷阱。(how)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可以分成四步。第一步,确定问题。首先要清楚的了解自己要去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步,罗列书籍。我们要主动出击,有目的性的去寻找相关的书籍或文章等。打个比方,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状态很不好总打不起精神,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现在急需要改变这种状态,那我自己就去某些平台,比如“得到”,“豆瓣”,“樊登”等app去搜索和搜集有关时间精力管理的书籍或文章。第三步,深挖思路。古人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只一味地读书却不主动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而陷入迷茫。所以我们读了书一定要去思考,去思考里面描述了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又在什么情境下适用,我们按照作者的方法去做有什么好处,不这么做又有什么坏处等等。第四步,迁移知识。现在已经知道了作者的解题思路了,是不是就代表自己已经懂了?可以结束了?不行。我们还需要主动回忆自己过往的经历,经验,知识等。因为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才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我在某本书中看到把任务切成小块,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拖延,这是因为分解成易完成的小块任务,可以增加完成率,而完成小任务的过程又能帮助自己建立信心,正反馈了自己,这样就良性循环下去了。那我知道了这个原理,就可以运用到别的地方,比如我想锻炼自己的手臂力量,开始的时候不求多,开始每天只要求自己做10个俯卧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下去了。(where)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方法适不适合自己,那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方法适合我们大多数人日常的学习。
A1:前面我提到过自己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去接触和学习了很多东西,像今年7月份通过朋友接触了拆书和拆书帮,在这个过程中看完了《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自己觉得有意思和感触的语句也划了线,做了笔记,但是现在没多少内容能记得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自己就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反思)自己一直用着比较原始的读书方法,没有目的性的去阅读学习,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没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好思考解题的思路,更不要说关联自己的知识,去应用到别的地方了。
A2: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己就按照这个新的方法去践行。(目标)自己语言表达这块不是很擅长,为了能提高自己这块的能力,更好的表达自己,影响他人,自己使用这个新的读书方法目标在2021年12月31日前进行一场公开场合的演讲,得到朋友们的反馈,看看自己的表达是否比以前有所提升。(行动)那现在自己确认了方向——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去“豆瓣”app找相关的书籍,像《金字塔原理》,《非暴力沟通》,《表达力》等书籍评论都不错。选其中的一本开始阅读学习,比如《金字塔原理》,阅读的时候自己要主动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教我们去训练,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有什么科学的依据支撑,和自己以前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关联,又能不能把这个思路运用到别的地方去等等?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可以分成4步,即:确定问题—罗列书籍—深挖思路—迁移知识。那么小伙伴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试着按这个方法去阅读学习,让学习事半功倍,再次感谢大家,本次的拆书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