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是今天最后的一位拆书家了。今天我是第一个做自我介绍的,大家还记得我的三个标签吗?
第一个标签是?没错,我的职业是一名学习发展经理
第二个标签呢?还是一名公益职业生涯咨询师
最后一个标签呢?今天在拆的是拆书家最后的一个级别,3-3
在开始前呢,我想先问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场景介绍法】
【事件场景】:领导或组织让他做个分享,他吭哧吭哧的准备内容,制作ppt,然后组织一场培训分享,但完了以后,大家又好像听完就完了。
【提问】:大家有遇到过这种学习场景吗?
A回答:听到过这种培训
B回答:自己给团队培训的时候也会这样
哈,看来大家都深有体会啊,立马就能现 想到自己平常的场景为什么学习者会是听完就完了的状态呢,就像我们拆书,学习者听到最后,做应用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引用。
回答:知识和行为是不一样的。
.......(大家各种回答).................
总结下大家的回答,1,知识层面,听完就完了,信息接收了,但自己没关系。2,接收到信息和知识,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应用,也不知道应用在哪里。
【影响】: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好,其实这个结果,就是因为一开始学习目标并没有设定清楚的。当我们的学习目标有问题,没有设定清楚的时候,哪怕后续的准备再充分,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没有学到什么。课程学习目标的设定,就好比汽车起步,方向与目标都没有明确清楚,用再好的车,加再多的油,都无法让我们到达理想的终点。
【解决】:一个合格的培训课程目标,是培训成功的起点,除了培训,大部分的学习活动也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比如,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上级对下级的指导等等。今天分享一本培训的工具书:《要培训,不要赔训》。这是一本培训专业的百科全书,里面有从培训全板块的流程、方法论与工具。今天我们就通过其中的片段,看如何设定一个合格的培训目标。
拆页一:如何确定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
(1)什么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经过某门课程学习后学员应达到的标准。一般依据胜任能力要求、岗位工作标准要求或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即“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性指标、技能性指标和情感性指标
l 认知性指标:记住、了解、掌握;
l 技能型指标:分析、应用、评价;
l 情感性指标:价值、信念、态度。
(2)制定课程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
制定课程目标时应考虑课程的类型、课程的具体内容、课时长度、学员的理解与操作能力。
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目标其特殊性也不同:
l 应试类主要是通过率或录取率来检验
l 理论与知识类课程侧重于要求学员从记忆到理解,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最终实现创新应用。
l 技能类课程比较关注技能的掌握,可能涉及理解、模仿、简单应用、熟练应用这样几个阶段;
l 观念态度类课程侧重于让学员转变态度,接受并认同讲师提出的观念,从而实现行为转化,进而内化为其价值观。
=================================================
A1:自测题
首先拆页下面有4道题,大家有看到吗?
请大家给自己打一个分,然后最终算一下总分,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自己在做培训项目的时候,实际自己有没有做到这些,我们来看下大家设定学习目标的现状是如何的。
题目:
1.制定培训目标时,我了解学习者基本情况
2.我在学习目标中,会设定培训应用的场景
3.我在学习目标中,会设定学习者在培训后的应用动作/行为
4.我在学习目标中,对学习的培训应用行为设定具体的标准
I:解释自测题【评分说明】
20-24分的小伙伴(1位),能设定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学习目标了
12-19分的小伙伴(4位),设定的学习目标会有一定元素,但并不完整,对后续培训会有一定影响的
11分以下的小伙伴(1位),设定的学习目标比较容易空,会让培训最终难以做到评估的作用。也恭喜这位小伙伴,今天的分享,你得到的收获会比其他小伙伴更多。
=====接下来,给大家2min的时间, 阅读下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
拆页一:通过本次分享,学习者在面对学习活动时,能够运用”学习目标设定3步法“,确定出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避免无效学习或最终无法落地的情况出现。
拆页一步骤:
1. 明确学习者要应用的场景/环境
2. 明确学习者培训后要进行的行为动作
3. 判断学习指标为认知性/技能性/情感性,采用对应标准
I:what:
像拆书过程中,每次分享的学习目标,和原文中的课程目标是一样的概念。原文中,学习目标应该有哪些要素呢?
回答:环境、行为、标准’’
非常好,l 环境,大家觉得是指什么呢?
回答:学习场景/应用场景
非常好,环境是指学习者要解决的问题场景或在什么环境下的问题(或者说什么时候用到或需要到学习到的东西)
l 行为呢??
回答:培训的技能/培训的内容
非常好,很接近哦。这里的行为是指学习者被培训后的动作或行为。比如培训不告诉明确的行为,但听完后学习者知道该如何行动的情况。
l 标准呢??
学习者在本次学习后,学习到的技能行为学到什么程度算是可以的。
举个例子:我找个教练学习游泳,那应用场景是什么呢?在海里、河里、游泳馆里是不一样的,学习到的行为或动作技能是什么呢?蛙泳、自由泳还是狗刨呢。那学游泳的目标是达到什么标准呢?应用蛙泳,能换气在深水区游个100m。
why:
有了环境、行为、标准后,我们的学习目标对后续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一个合格的学习目标,帮助学习活动能够更好的落地,具体该怎么做呢?
how:根据原文,总结出的步骤有三步:
1. 明确学习者要应用的场景/环境
2. 明确学习者培训后要进行的行为动作
3. 判断培训指标为认知性/技能性/情感性,找到对应的指标
举例:
以前我在一家上市公司的做培训工作,财务总监让内审法务经理给子公司的财务做一场关于公司法、合同法的培训。内审法务经理就根据这个主题,把相关的法律法规放在了ppt上,然后组织人开了一场培训,给大家解释一条条的法规。结果呢,因为法律是很干的,大家听的很痛苦,完了以后也记不住多少,不知道和自己有多大关系。这就是没有做学习目标的情况。
负转正:
1. 明确学习者要应用的场景/环境
财务的小伙伴是要学习合同法和公司法,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需要这部分的知识呢,和外部公司有财务合作的时候,有审计来公司审查账目的时候。
2. 明确学习者培训后要进行的行为动作
希望培训后学习者的动作,就希望我们财务的小伙伴,在上面的场景中,在相关的行为规范,法律规定的流程操作等上,让大家不要犯法,给公司带来损失。
3. 判断培训指标为认知性/技能性/情感性,找到对应的指标。
这种类型的培训,是认知类,还是技能操作,还是情感类的?其实认知类和技能操作类都可以,两种情况,如果只是防患于未然,那就是认知类了,如果是有犯错情况或有隐患行为,那就是技能性的要求学习者培训后做出行为改变。是需要进一步的澄清了。
那大家可以看,我们的三步有了学习目标后,再来讲这个课程会不会有区别?
回答:是的,课程就不会像之前那么开发了。
适用边界:
同样的,是不是要给所有的培训或分享都设定学习目标?对学员没有期待的学习活动,是没必要定学习目标的,比如:感情/项目分享,还比如ted演讲。这种就没必要设定目标吗?我们的学习目标,要用在对学习者有明确期待的培训中设定,比如企业内训,教育孩子等。
预防异议:
可能有的小伙伴说了,我也不是做培训的啊,我学了这个也没法用啊。其实学习活动生活中处处都有,比如小时候,成绩不高,老师家长就会跟我聊人要努力,要用心,要争气,巴拉巴拉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这种真的能帮我把不懂的变成懂的嘛?不能,这也是他们没有想明白目标是什么。
同时这个方法不只是可以用在赋能他人上,还可以用在自己被赋能的场景上,大家想下,去健身房,有学习目标的找私教和没有学习目标的找私教,会有区别吗?面对不同的课程,挑选时自己有学习目标和没有学习目标,有区别吗?
A3学习者拆为己用:小剧本
引导:
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一周或一个月内(一定要是未来),会不会要出现你需要赋能他人或你想被赋能的场景呢?大家可以想一个自己需要应用的场景。
我举个例子,比如,自己或他人想教育孩子一个好习惯进行谈话;自己或其他人可能想要提升一下自己,但学习资源很多比如得到、樊登读书会、拆书帮、混沌大学等等,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等等。
接下来,请大家化身为一个编剧,编写一段小故事:在这个未来场景中,你会如何通过设定学习目标,来赋能他人,或让他人更好的被赋能。
要求至少是两个人,要体现出人物的对话过程与情节变化。(起因背景:发生了什么事情,经过:如何应用三步骤,结果,设定出学习目标)
请填写至下方空白表格中,时间为5分钟,五分钟后请小伙伴来分享他的剧本
学习者分享:
首先,我接下来可能2-4的等级。然后完了就可以带徒弟了。时间的话就是在徒弟跟我请教学习目标该如何设计的时候。这个大概率是在微信上沟通的,打个微信电话。
徒弟就会问我,师傅,该如何写学习目标
我就先问他,这个拆页,你自己应用的话,应用场景是什么?
徒弟就会讲他的应用。
然后我再问他,你分享后,对学习者要求的动作是什么呢?希望他们怎么做
徒弟会可能就会说我们的技能点要求了。
最后我再问他,怎么算学习者的应用达到了你的标准呢?
徒弟回答:是不是要说出应用步骤的过程呢,不对,应该是希望他能用我的步骤解决场景里的那个问题。
我说可以的,那你的学习目标就是,在你的这个场景下,希望学习者能够应用你的步骤,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最后徒弟就能把学习目标做好,拆页也更梳理了。
总结:
好的,我们今天的标题为:成功的培训,大多源自于在“起点”聪明的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目标,能链接培训内容与学习者。方向明确了,才能得到正确的果实。否则走在死路上,可能一开始就是从死路上出发的。学习目标是课程的起点,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索培训项目的起点,一场成功的培训项目,在开始时应该做些什么。
拆页二:如何做好培训调研
第十二件 文化运动
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
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试看农民一向痛恶学校,如今却在努力办夜学。
“洋学堂”,农民是一向看不惯的。我从前做学生时,回乡看见农民反对“洋学堂”,也和一般“洋学生”、“洋教习”一鼻孔出气,站在洋学堂的利益上面,总觉得农民未免有些不对。
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乡下住了半年,这时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才明白我是错了,农民的道理是对的。
乡村小学校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小学教师对待农民的态度又非常之不好,不但不是农民的帮助者,反而变成了农民所讨厌的人。
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宁欢迎私塾老师,不欢迎小学教员。如今他们却大办其夜学,名之曰农民学校。有些已经举办,有些正在筹备,平均每乡有一所。他们非常热心开办这种学校,认为这样的学校才是他们自己的。夜学经费,提取迷信公款、祠堂公款及其他闲公闲产。这些公款,县教育局要提了办国民学校即是那不合农民需要的“洋学堂”,农民要提了办农民学校,争议结果,各得若干,有些地方是农民全得了。
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不久的时间内,全省当有几万所学校在乡村中涌出来,不若知识阶级和所谓“教育家”者流,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废话。
=================================================
承接:一场好的培训项目,在最开始的时候,一定会有需求的调研和问题的了解。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明显,可这些问题,能导致整个培训效果的失败。
【分组】我们来分下组,这边三位一组,这边三位小伙伴一组。
好的,小伙伴们已经看完了。
学习目标:
拆页二:本次分享后,学习者在做培训项目准备时,通过“三步骤”能够正确发起学习型项目,而避免产生自嗨的学习型项目。
拆页一步骤:
1. 明确“真正的”学习需求方;
2. 倾听学习需求方对现状/问题,不主观评判,不好为人师
3. 了解学习需求方期待达到的效果
I:
what:大家想一下,什么是学习型项目???是不是必须要有个老师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听这种类似传统培训的活动,才是学习型活动呢??微信社群每天打卡学习、新同事入职教他能独立上岗开展工作,这些算不算学习型项目呢?首先要澄清一点,培训项目,是学习型项目,但学习型项目,不仅仅是培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学习,都可以作为一个学习型项目。
原文中,有讲到两种学校,洋学堂和农民夜校。大家有看到吗?群众们喜欢哪个呢?
Why:如果你是项目的负责人,你会想办“洋学堂”类的项目还是“农民夜校”类的项目呢?
这是差不多接近95年前的总结,和现在的职场是否相似的呢,我来举几个常见项目的例子,大家判断下是“洋学堂”还是“夜校”
概念对比:
【案例1】:业务总监想提升一线同事的业务水平,培训同事就问找业务总监调研说,您想开什么主题的培训,业务总监说了一个主题,培训同事便围绕此话题找了课程,组织一线同事开展了培训。
大家觉得,这个学习型项目是“洋学堂”还是“农民夜校”?为什么呢?
洋学堂也是这样的,把项目发起方作为了的项目需求方,洋学堂是洋人或民国政府发起的,他们是发起方,实际上也把自己当成了需求方,最终导致“洋学堂”项目失败。农民夜校是怎么做的呢,农民夜校的发起方是谁?一开始是共产党发起,后面是农民发起,和洋学堂的区别在于,是把农民作为了项目需求方来开展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型项目发起时,一定要识别到谁是我们真正的项目需求方。
【案例2】:培训讲师跟岗去了解业务同事的工作难点。在和业务同事沟通时,
l 总是打断业务同事,
l 或说这个难点很简单,应该如何如何做
l 或说这个问题不是那么重要的。
l 大家觉得,这个项目是“洋学堂”还是“农民夜校”?为什么呢?
业务同事会感觉他的态度不好。觉得对方上来就像个法官或老师似的,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但不一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我们在项目发起时,要倾听项目需求方的现状/问题,不主观评判。(其实说白了,不要好为人师)
我最喜欢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段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案例3】:培训同事了解到业务同事目前最大的难点是沟通能力较差,表达不清晰,说话啰嗦。培训同事准备了很多沟通类的课程,还买了很多沟通类的书籍,如《好好说话12》、《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沟通的艺术》《麦肯锡沟通法》等,要全方位的将沟通相关的知识培训给业务同事。
大家觉得,这个项目是“洋学堂”还是“夜校”?为什么呢?
为什么,因为业务同事并不一定想是要成为一个沟通专家吧,就像农民们希望自己能认字,认识庄稼五谷,而老师却想教会他们诗词歌赋、四书五经。所以,所以我们在培训项目发起时,要了解项目需求方期待达到的效果。
大家也可以把我们拆页上的这个表格给完成了。
通过三个案例,大家对成功培训项目,也都有了一定理解了。那该如何做到呢?
给出清晰的How:我提炼出了3个步骤
1. 明确“真正的”学习需求方;
2. 倾听学习需求方对现状/问题,不主观评判,不好为人师
3. 了解学习需求方期待达到的效果
负面例子:
举个例子,我最近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财务总监跟我说,想组织一场培训给公司员工,因为好多人在报销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操作财务系统,或者是贴发票的时候有问题。。他们之前就是这么做了一场培训,可效果不好,该出错还是出错。他就希望再讲一次。大家觉得要不要上来就组织培训呢???
那我们按照我们的三个步骤。
1. 真正的学习需求方是谁??回答是公司员工。
这里是有个坑的,真正的需求方还是财务同事,大家要理解一个点,需求方不能以发起人或学习者来直接决定的。而是要看,是想解决谁的问题。
2. 倾听现状/问题,我们要倾听财务同事说现状和问题,比如大家常犯错误等,不主观评价
3. 财务同事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呢?未来,同事们在面对报销时,不再出错。
对项目发起时,澄清到这个环节了,接下来该如何设计学习活动呢?是不是可以让财务同学做个傻瓜版的报销指引文档,里面图文并茂的展示怎么操作系统,怎么贴发票,贴什么发票。然后上传的公司OA或网盘里,让每个新同事在未来有需要的时候,学习指引进行操作,就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大家想一下,如果把需求方当做公司员工,结果会发生变化吗?
回答,会有很大的不同。
where适用边界:
虽然在一开始,我就定义。学习的项目,便是学习型项目。但实际上我们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型项目的,比如:我想阅读史书学习等等这种就不适合。我们的方法,是有明确目标的学习项目才适合这个步骤的。
回应与反馈:
学习者:老师,那我们拆书,真正的需求方是谁呢?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你认为需求方有哪些呢?
学习者:拆书家和学习者
嗯嗯,是的拆书家要过级,学习者来学习。那这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只能存在一个吗
学习者:也可以都存在。但他两都是真正的需求方吗?
嗯,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看你想要什么。有的人选择将过级作为及格线,有的人将学习者学习感受作为及格线。所以会有不同类型的拆书家出现。不同的认知,就会在同一个事情中,出现不同的真正需求方。我不能代表所有拆书家。但我自己是认为学习者更重要的。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要看自己是为什么想来拆书的。
A3学习者拆为己用:小剧本
A微行动学习:
第一步:明确问题:
大家觉得,培训项目发起的这三步,哪一步是最难落地的呢?小组可以讨论1min
A组:第二步最难,B组,第一步最难
那我们来投票下, 3-3
好的,看来我们的结果是平票哈,选第一步的小伙伴说下为什么难呢?
因为不好找真正的需求方。不知道哪个是....
同学抢答:老师都说了,你解决谁的问题,谁就是真正的需求方,提出的需求,我们就看解决谁的需求就行,不用纠结发起人和学习者是谁。
非常好。这位小伙伴回答的很精准,学到精髓了。这样有能解决你们的问题吗?
回答,嗯,能解决。
好的,那我们目前最难的就是第二步了吧,大家觉得是吗?
大家点头
第二步:确认难的原因
大家既然觉得这个步骤……最难,那为什么难落地呢?原因是什么??我们请小组讨论5min,请记录下来,将大家认为落地难的原因记录下来,最后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分享。
【写白纸上】
A组:
1.学习方很多学员,一个个调研,成本很高的。也很难深度,因为自己不懂业务。
2.人性把,很难客观的接受信息
B组:
补充一个点,2.定义不清晰,就是我们对信息的定义有时候会存在误差。
….
好的,我们讨论出这么多落地的原因了。
时间问题,我们投票选择下,关于这些难落地的原因,大家认为最难的是哪个?我们先了解决哪个问题,赞同先解决问题一的,请举手
问题1===4
问题2===2
问题3===0
第三步:明确本质
大家是不是都认为,解决{成本高,范围大,难深度的}这个问题,障碍便解决了,第2步骤就可以落地了呢?
回答,是的
好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如何解决了
第四步: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接下来的5分钟内,请大家在小组内就讨论这个堵点问题的解决方案,记录官将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步骤,写在白纸上。
学习者讨论中……
第五步:成果展现
请小组派代表讲述你们的方案
小组A分享:
1.先跟学员交流,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啥
2.统计信息,问题分析
3.根据问题写初步解决方案
小组2分享:
1.先做多人问卷调研,设计问卷
2.内部访谈代表
3.信息整理
4.找专家或专业人士判断
5.讨论如何解决
总结反馈:
经过几个小组的输出,我们总结出了5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障碍堵点。
1.1.先做多人问卷调研,设计问卷
2.内部访谈
3.统计整理信息
4.找高手判断
5.根据问题,输出一个初步的方案
大家认为这些步骤还有补充吗?
回答:没有了
这个{成本高,范围大,难深度}的堵点问题可以解决了嘛?
回答:解决了
那我们应用这个步骤,也能将我们的第2步更好的落地了。
好的, 大家都很棒。
(步骤在我后面用英语abdce作为步骤顺序)
A2:找人分享:
给大家布置个课后作业:找人分享。
请大家想想,身边有没有要给别人做培训或分享的人呢?
假如回去后,你要分享给一个人,你最想分享给谁?请写下来。
以什么方式分享呢?电话、微信、面对面?
什么时间分享呢?
学习者反馈:
我想分享给同事,因为我们正好要做年底部门复盘了
方式的话,就是明天上班的时候面对面。
总结:今天的标题为:成功的培训,大多源自于在“起点”聪明的选择。在面临3-3的时候,就想做拆书9个级别的收尾。这一年一路拆书过程,我的感受最深的是,大部分技能点都落脚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清晰了,拆书一半以上就没问题了。而自己都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时,学习者应用就更难了。第一篇拆页,想分享给大家如何设计一个成功的学习目标。
第二篇拆页是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拆书?拆书就是升级打怪吗?9个级别拆完了又怎样呢?拿到一个证书,还只是个电子版的...而且证书我还觉得不好看....
我遇到了第二篇拆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拆书,它应该只是一个技能,就像说话、写字、穿衣、做饭。有什么知识、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用它创造了什么。《雷锋日记》开篇写的那句,如果你是一道光,你是否在黑暗中照亮他人。所以拆书有没有过级,技能点又能熟练,是否能背下来,能去指导他人,观察他人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能否把书中 内容通俗易懂,深入简出的分享给学习者,,让他们能够与知识链接,这样才是一个有价值的拆书家。
也是希望我最后的一个拆页,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上洋学堂的道路,开始自嗨。
今天我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