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烟台第42次常规会议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解决亲子矛盾

开场:

【分组介绍】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人刘慢慢,有句话叫负负得正,慢慢得快,我就是一个坚信慢慢得快,持续成长的全职妈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也立志要成为莱州的第一个三级拆书家。

因为咱们是在线上拆书学习,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讨论和交流,稍后我们会请主持人帮我们自动分组。

【学习目标】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做选择来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在跟随我完成本场学习之后,大家可以学会在遇到孩子跟我们意见相左的时候,用给选项的方式代替直接给建议,并且去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适合的选择,从而化解亲子矛盾。(可观测)

【图书介绍】用FAB法介绍图书:

这个小方法来自于这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F特征】:它的作者是阿黛尔和伊莱恩,两位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同时也都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所以这是一本有爱的书,作者要教给我们的,便是如何在平等互爱,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A优势】: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真是忍不住感叹,书中的案例简直是人间真实,同样的剧情几乎每个家庭都在上演,代入感极强,完全没有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晦涩难懂的感觉(优势1)

而且这本书名字虽然说的是亲子沟通,但书中很多的沟通技巧,对成人来说也同样适用(优势2)

这些也许就是这本书能够在出版30多年,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的今天,依旧畅销不衰的原因吧。(优势3)

【B1本书利益】:养育孩子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想必大家都是深有体会,小小的孩子在让父母抓狂这件事情上从来都不让人失望。

这本书呢,作者分享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共性问题来帮我们领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而且用了漫画和练习的形式来加深印象,帮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孩子。

【B2片段利益】:网络上有句老梗儿说的是:有一种冷叫做我妈觉得我冷,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非要跟我们对着干,那么今天的学习就会带你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请大家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一下原文片段,重点部分我已经做了标注,读完的小伙伴可以跟我示意一下。

【原文片段】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P:159-160

问孩子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杯,面包烤的时间长点还是短点,这些问题看似不合理,但对孩子来说,每个小小的选择都会让她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们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沮丧和执拗。

“你必须吃药。”

“别敲桌子。”

“赶快上床睡觉。”

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们一个“怎么去做”的选择,那么这些选择就足以减少孩子的沮丧心情.

“看得出来你不想吃药。你是愿意用苹果汁喂药还是姜汁?”

“这声音让我不舒服。要么别敲,要么回你房间敲,你选吧。”

“现在是爸爸妈妈谈事,你睡觉的时间,你是愿意现在就睡,还是先在床上玩一会,睡的时候叫我们过去?”

有的家长运用这个技巧的时候,会感觉不舒服。他们认为一个强制的选择根本不算选择,只不过是用另外的方法限制孩子,把拒绝变得“合理化”。也有家长认为,通过孩子的参与,他能想出让大家都能接受的选择。下面是一个爸爸的讲述:

“我和妻子正要带托尼过马路,他今年3岁。托尼不愿意我们拉着他的手过马路,他老想挣脱,有时候在马路中间也这样。这次过马路以前,我问他:‘托尼,你有两个选择:你要么牵妈妈的手,要么牵我的手,或者你再想出其他保证安全的办法。’”

“托尼想了一会,说:‘我抓着推车。’他的想法真不错”。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大家都看的差不多了,下面我来简单的讲解一下。

【WHY】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配合我们去做事的原因,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件事是爸爸妈妈要求我去做的,而不是我真正想做。我们没有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去跟他商量应该怎么做,而是直接发布了类似与“你必须这样做,马上去做”这样的命令。当孩子没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被迫服从的时候,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激化矛盾,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而且如果我们不能从生活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也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过度依赖,这对他成年之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做事缺乏主见。(惯常的做法及其负面影响)

说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我平时要带两个孩子,基本上每天晚上催促孩子去洗漱睡觉的时候都是家庭大战的高发期,两个孩子玩的起劲儿,根本听不到我说要洗漱了,要睡觉了,而我累了一天已经耗尽所有耐心,最后基本上都是以我崩溃大吼,然后孩子不情愿的去洗漱这样两败俱伤的结局收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反例)

【WHAT】其实我们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尝试用“给选择”代替“必须做”的方法,把选择权归还给孩子,跟他商量,然后引导他去自主做出正确的选择,孩子会更愿意去执行。

【HOW】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细化步骤)

1. 理解并说出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请注意这一步至关重要,想要消除孩子的抵抗情绪,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理解和尊重他的,而不是强迫。

比如我会对姐姐说:看你们玩的真开心啊,妹妹跟我玩的时候从来都没这么高兴过,还是有你陪着玩的最好。

2. 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提出要求。

比如:不过,现在又到了洗漱时间了,妈妈也觉得累了想要休息。

3. 提供选项,引导孩子选择,这里需要我们给出至少两个可以解决问题的选择项。

比如:你们俩是打算自己去,还是我陪你们去呢?这时如果孩子二选一了,那我们就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孩子不同意的话,我们就可以进行第四步。

4. 引导孩子给出备选项。如果孩子拒绝了你给的选择,那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自己给出解决方案。比如:那你们想怎么玩,说说我听听呗?

(1)如果孩子的方案合情合理,我们只需表示肯定和支持即可。

(2)若孩子的解决方案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再次进行引导和商量,然后表示支持。

比如孩子提出再玩十分钟,我觉得可以接受,那我可以定好闹钟,十分钟之后你们去洗漱,相信你们会说话算话的。(反例变正例)

【WHERE】其实这个方法对于成人和孩子同样适用,当对方的某些行为出现偏差需要纠正,或者想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引导其自主选择,执行的效果要好于我们直接给出建议。

【预防异议】那你可能会说这个方法没啥用,我给了孩子几个选项他都拒绝了,倔得很。

这里有两点一定要注意:

第一:就是你有没有准确的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感受,这是让孩子放弃抵抗情绪的关键步骤,孩子和我们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要想有故事,态度首先要端正呀。

第二:孩子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习惯的养成,要给孩子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不要奢求一个方法可以适用所有的孩子,大方向我已经给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来进行微调,可甜可盐可逗逼,只要孩子愿意和你尝试就很好。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参与促动提问设计】

好啦,我们已经学过了如何用引导孩子做选择的方式来代替直接给建议,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去做的这个小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如何应用吧。

请大家跟我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周末的时候,妈妈带着8岁的点点去淘气堡玩,在去的路上两个人就约定好中午要去姥姥家吃饭,可是现在已经快中午12点了,姥姥打电话催了两次,妈妈也开始着急了,一直催着点点不要玩了马上回家,可是点点就是不想走,妈妈已经在爆发的边缘开始徘徊。

停,假设你就是点点妈妈,现在请你深呼吸先冷静下来,想想我们刚才学的四个步骤:1.理解并说出孩子的感受 2.说出我的感受或者要求 3.提供选项,引导孩子选择。4.让孩子提供备选项。

你会如何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出选择项来让点点消除抵抗情绪,愿意选择跟你回家吃饭呢?

请大家先用5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演练,可以找两位小伙伴分别扮演妈妈和点点来进行模拟对话,如何运用刚才所学的四个步骤,让孩子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稍后我们会邀请一组“妈妈”和“点点”来给我们现场演示一下她们是如何对话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现在请大家开始吧。

【学习者案例记录】:我们邀请可乐来扮演点点,田妮老师来扮演妈妈,请开始用这四个步骤为我们模拟对话吧。

田妮:点点,你看你玩的满头大汗的,是不是特别开心啊。(理解并说出孩子的感受)

可乐:是的妈妈,太好玩了。

田妮:嗯,不过现在已经快12点了,姥姥做好饭在等我们呢,如果我们还不回家的话姥姥会着急的。(说出我的感受和要求)

这样吧我给你两个选择,要么你再玩两分钟,下午咱们就不来了,要不咱们现在马上回家,吃完饭妈妈再带你来玩一个小时,你看哪个比较好?(提供选择项,引导孩子自己来选)

可乐:两分钟也太短了,妈妈我再玩20分钟可以吗?(孩子拒绝了我们的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田妮:你再玩20分钟的话咱们去姥姥家就更晚了,这样吧,你再玩五分钟咱们下午就不来了,下午一个小时可是很长的,能玩很多次你喜欢的蹦蹦床和海洋球滑梯,你觉得哪个更划算?(妈妈觉得孩子的方案不能解决问题,再次给出两个选项来引导)

可乐:好吧妈妈,那咱们赶紧回家,吃完饭再回来好好玩。(孩子自己做出了选择)

【结尾】好的,大家刚才的演练非常精彩,可以看到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的精髓,剩下的就是在生活中多多运用了。这里还有一个小建议,孩子小的可能对时间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们给出选项的时候可以更具体可以量化,比如再玩两次你最喜欢的项目咱们就回家,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五分钟有多久。

当然,如果你在开始使用的时候孩子并不是很配合,也不要气馁,或许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命令式强迫式的解决方式已经让孩子产生了本能的反抗,这就更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爱心去和孩子重新建立平等尊重的沟通环境。

如果是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情,比如今天上学穿什么衣服,那大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学着掌控生活来培养自主性,何乐而不为呢?不要忘记我们也曾是孩子啊。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本书的作者也是想要我们能在一个平等有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去和孩子沟通,希望大家都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