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双向养育》 所属活动: 潍坊云门筹备分舵拆书活动(四)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有效沟通——认真倾听

开场: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拆书活动,通过我本次带领大家RIA的现场学习,大家在面对孩子诉求时,能够从诉求的背景情况、感受和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三个角度学会更深入和认真地倾听,而非自我意识地简单粗暴判断。

为了便于稍后的分享讨论,现在我需要把现场的小伙伴分为两个小组,左手边的三位为一组,右手边的三位为另一组。

各位伙伴,大家好,我叫杜立军。我的三个标签是国家一级播音员、地产营销管理和培训工作者、第三书房联合创始人。

【F】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这小片段源于一本风靡全球的家庭教育类图书《双向养育》,这本书的作者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是美国“双向养育”课程的创始人。这本书是整套课程体系核心观点的精粹。

【A】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有两个,一是不限于任何文化和年龄背景都适用,第二是设置了大量的图表和工具,而不是简单的价值观认识论的宣讲。

【B】如果你发现,孩子逐渐已经失去了自我判断、思考、行动的能力,那么这本书的方法将会帮你和孩子逐渐找回失去的本应属于孩子的这些;如果你发现与孩子的对抗越来越发尖锐,“双向养育”的方法将会重使你们走向和谐;如果你发现用现在的方法教养孩子,而孩子表现出的行为和状态不仅没有按照你的路径发展,反而与你的期望越来越远,那么运用这本书的方法将会使你和孩子的共同目标最大程度地趋同。这就是“双向养育”的能量,让我们能够学会既非暴力式的“专制养育”,又非无为式的“放任养育”!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主题:有效沟通——认真倾听

片段来源:《双向养育》P122-123

作者:杰恩•梅杰(美),欧阳晖译

认真倾听

如果没有真正的倾听,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不可能健康。这里指的不是泛泛地听,而是用心、专注地倾听。认真听进对方的话,细心领会,并表示你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倾听是向对方表明: “我非常关心你,我愿意花时间真正听听你想说的事情。

另一种表达爱的方式是时间。彼此爱恋的关系一定要求每个人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对方。如果夫妻之间没有了倾听,婚姻也基本走到了尽头;当倾听被忽略,友谊也会枯萎;如果无人倾听,孩子就会孤独、迷失、失去方向;没有倾听,对他人的同情也将不复存在。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是父母能给予他们的最宝贵的礼物,因为这代表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效沟通既包括肯定的以“我”开头的陈述式表达,也包括认真倾听。认真倾听同时包含三件事情:

1,确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2.评估情况。

3,根据对情况的评估,发现对方产生某种感受的原因。

请注意,以“我”开头的陈述句句式和认真倾听的公式只有第一个字不同。在沟通中,我们需要确定别人的感受、所处的情况以及导致这种感受的原因。

认真倾听的公式:

你对(背景情况)感到(感受),因为(原因)。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告诉我们一个认真倾听的方法,用来听出孩子诉求背后他真正的心声,以加强沟通效果。

【WHy】首先想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例子,看看大家是否有与我类似的经历:最近,孩子期末考试前,对于孩子偶尔消极怠倦状态,我的做法就不符合认真倾听的要求。我曾经对孩子说:“你别说那些没用的,现在是期末考试的关键时期,在做其他任何事情前,都必须要先完成复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耐心去分析当时孩子消极怠倦的背景,也没有去顾及孩子的感受,更无从谈去分析一下原因了,只想着我自己的诉求。所以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消极抵抗和复习功课的敷衍,仍然出现了之前已经复习的题型重复出错,并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结果。

从我个人的案例,可以看出,通常我们只想急于马上着手解决问题,而忘记最重要的事情是倾听。

成人正因为处于认知事物的优势地位,所以在面对孩子情绪或诉求时,往往不屑于或没有耐心倾听孩子,忽视孩子认识的角度,打着“因为我有经验,所以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旗号,按照自我意识中“对的方向”要求孩子照做。

这么做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不去理解一下对方产生情绪的背景就会脱离事情发生的情境下来梳理来龙去脉;

不去在意一下对方的感受就会使沟通双方的情绪、情感频道难于统一,情绪对立是解决问题的最大矛盾;

不去分析一下对方产生情绪的原因,会造成脱离实际事实来自我意识判断,容易“拍马屁拍到马腿上”;

如果以上都没有去做,综合的结果是更加激化孩子的负面情绪或引发行为的对抗,越对抗,不得不越强压,直到差强人意勉强达到自己预期,如此恶性循环,孩子的逆反越来越强烈,达到自己期望的预期效果也越来越差。

【How】这个倾听的方法本身非常简单,重要的是,你能够有耐心走完如下步骤,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倾听效果:

1、 分析背景情况:根据事件的时间点和发展的路线图厘清对方是在哪种情况的背景下产生了诉求或情绪。如:弟弟是在没有经过哥哥同意的情况下,骑走了他的自行车。

2、 确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用符合感受性质的形容词来界定一下对方的感受。如:是生气?伤心、愤怒、沮丧、失望、被无视?等等,想法是不希望弟弟再这样了?……

3、 发现对方产生感受的原因:这点很重要,往往能让我们发现事情的本质,而不发生理解的偏差。可以在倾听中运用启发式地引导互动,得到答案。如:你是不愿意和弟弟分享骑你的自行车吗?你是愿意让弟弟骑的,只是弟弟没有在尊重你意见征得你同意,让你感到忽视了你。等等。最终你可能发现,原来哥哥非常愿意和弟弟分享,只是哥哥希望求得尊重。

所以,经过以上三个步骤后,我们可以用倾听公式来口头表达一下对对方

的理解:你对()【背景情况】感到()【感受】,因为()【原因】。如:你对弟弟没有经过你同意就骑走你的自行车感到非常生气,因为他没有尊重你的意见。

这样的表达会让对方觉得你太“懂他”了,事情原委、感受和造成的原因你都了解的很清楚,很能说到对方的心缝里。就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而如果简单地一听了之,或者传达给对方的是简单的要素,而非包含了事情原委、感受和原因的综合要素。那么给对方传达的理解指数就会打很大折扣。

学会了这个方法后,如果再遇到前面我自己经历的那个情况,我就会这样做:

1、 分析孩子偶尔消极怠倦的背景:哦,孩子今天体育课运动强度比较大,孩子下学比较疲劳了;

2、 确定现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回到家想先放松休息一下,缓缓。

3、 发现孩子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孩子觉得疲惫情况下学习状态、效果也不好。

这时候我会对孩子说:今天体育课上的很辛苦了,你想多休息一会缓缓,否则学习效果也不好,爸爸非常支持,那么你可以自己说说今天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安排复习计划更加合理呢?

这样通过倾听了事情的原委,与孩子情感上达成了高度的理解,同时让孩子自己给出所诉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既没有矛盾,又“不必扬鞭蹄自奋”!形成双赢结果。

【Where】这个方法除了可以应用在养育孩子中,可以运用在工作、家庭、

社交等等需要处理情绪和建立理解的沟通过程中。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大家有没有和我学过这个方法前一样的经历:

当面对孩子出现了学习拖沓、或者是生活习惯看不下去的时候,直接粗暴地讲出自己的期望和诉求:你赶紧去……,别再……,否则……而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此时此刻的想法,即便听了,都认为他的理由是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不合理的。甚至是没有去倾听。更别说分析一下背景、感受和原因了。

那么下面请大家想想自己在最近与孩子或他人的沟通中,有没有留有遗憾的一个倾听经历,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经历中需要你描述一个带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完整故事。每人给1-2分钟时间在小组内分享。最后,我们再请一名代表,当众分享。

学习者分享:孩子还小,3岁左右,看电视比较多,没有在沟通中运用倾听的方式,而是以家长的强势地位粗暴地关掉电视,结果是关掉电视惹的孩子总是大哭,束手无策。

刚才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我们发现,的确,倾听是没有人刻意教授给我们的一项必备技能。倾听做的好的伙伴,往往是在良性沟通实践中无意识积累下来的经验。而没有意识到倾听重要性的伙伴,从今天开始,你就可以按照以上的方法来学着进行倾听了。

在刚才大家的故事中,想一想,用一用,假如在刚才讲到的同样经历情境下,按照刚才学到的这个倾听的方法,你会怎样变成一个良好的倾听者,请用倾听公式“你对()【背景情况】感到()【感受】,因为()【原因】”写出并表达一下你对对方的理解,让对方觉得你太懂他了。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稍后我们请小组代表来当众分享一下。

学习者分享:对孩子没有及时收拾行李箱导致屋子乱的行为冲孩子发火后,孩子很委屈,这样的情境下会这样用倾听公式和孩子表达:妈妈刚才冲你发火,让你感到很委屈,因为紧急要陪老人去看病,耽误了时间,对你没有及时收拾行李箱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