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各位小伙伴,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郑志体,我今天的拆书级别是3-3。
【分组】今天我们的现场学习会有分组讨论环节,我们还继续沿用刚刚分好的组,我的左手边为一组,右手边为二组。
我今天一共拆解两个片段,这个片段节均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在开始拆解之前呢,先跟大家聊聊我自己的一个经历。
【学习场景发法介绍图书】
事件场景:上周六上午我给学生上课时,学生跟我说,学管本来准备要把他调给别的老师上课。这个消息让我又气愤,又失落。我内心抱怨这个机构怎么这么不地道,想取消我的课为什么不提前给我打招呼?我想去找机构沟通理论这件事,又担心沟通时发生争吵,也没去,但这事一直在我心里耿耿于怀。
提问:如果你处于我这样的境况,你会怎么处理呢?你会去跟机构沟通吗,你会确保得到好的沟通结果吗?你有没有类似被外在因素影响的经历或问题呢,在解决过程中会不会又因不当沟通导致结果越来越坏呢?
影响:我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时随地的要与人沟通。如果无法处理好外界因素的干扰,不能和身边人做有效沟通,事情只会越来越糟糕,我们自己也会陷于焦虑和痛苦。
解决:《七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根据很多成功人士的优秀品德,提炼出了7个最有效、适用范围最广的习惯。这些习惯能够帮助我们从内而外的打造全新的自己。今天我们从中节选出两个片段,既能够最大可能的促进个人能力增长, 又能帮助我们实现公共领域的成功。
【学习总目标】在跟随我完成今天的两个片段学习后,学习者在面对个人领域内的问题时,能够将精力放在影响圈,专注做好当下的事。同时在公共 领域与人沟通时,运用移情聆听的方法更好的理解对方,促进沟通顺畅进行,从而由内而外的提升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接下来要拆解的第一个片段来自于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这个片段可以帮助我们把精力放在自身能控制的因素上,让事情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学习目标1】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使用聚焦影响圈的四个步骤,消除焦虑和消极情绪,集中精力做好影响圈内的事。
下面就开始片段拆解环节,请大家先阅读原文片段,读完后,请抬头示意我。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见图3-3)。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见图3-5)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见图3-6)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前面提到我有一个儿子在学校遇到了麻烦,我和桑德拉都很担心,怕他因为那些弱点而被别人轻视。但这些都属于关注圈这个范围。结果错误的焦点,不但没有解决问题,然后让我们自己倍感焦虑和无助。同时也加重了孩子的依赖性,后来我们聚焦于影响圈,着眼于自己的思维定势,结果真的有效。结论是我们不必担忧外界条件,只要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
【互动提问】
好了,我看大家都读完了。在开始拆解片段之前,先提问两个小问题。
1. 这个片段里讲了2个圈,是哪两个圈呢?
学习者:关注圈和影响圈。
拆书家反馈:是的,是关注圈和影响圈。
2. 这两个圈哪个是在自己控制范围内,哪个不是呢?
学习者:影响圈是在自己能力可控范围内,关注圈不在自己能力可控范围内。
拆书家反馈:大家回答的特别好,感谢大家的反馈。
【强化讲解概念的I】
(what)这个片段讲解了2个概念,影响圈和关注圈,人们往往把时间放在自己格外关注和感兴趣的事情上,这些事情就是我们的关注圈,在这个圈子里,有些事情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情超出了个人能力控制范围。个人可控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是我们能做到的,是我们的影响圈。
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大家是否能区分出下列例子中的注意力是放在影响圈还是关注圈。
例1:小王本打算周末带孩子去郊游,东西收拾好了,天突然哗哗下起了大雨,小王对着天气一顿抱怨。大家觉得小王的注意力是放在了影响圈还是关注圈呢?
学习者:关注圈
拆书家反馈:是的,是关注圈,咱们个人无法左右天气的变化。
例2:小王孩子说话有点口吃,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天天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受到同学嘲笑。大家认为这种担心是属于影响圈还是关注圈呢?
学习者:关注圈
拆书家反馈:是的,这是关注圈。学校环境和同学态度超过了小王的能力控制范围。
例3:小王在朋友圈搞副业做微商,同学评价她的商品太差,不买,她觉得极度沮丧。小王的沮丧是属于影响圈还是关注圈呢?
学习者:关注圈
拆书家反馈:很显然,关注圈,她的沮丧是因为别人的意见,自己并不能控制别人的想法。
(why)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问题时,总是不自觉的将注意力放在无法掌控的外界环境和因素上,花费时间精力去想去解决这些外部障碍,忽略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收效甚微。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能够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少,导致自己的影响圈越来越小。
(how)那如何能让精力多多的放在影响圈呢? 下面呢,分享一个方法,聚焦影响圈四步法让你专注于影响圈。
第一步, 确定问题。首先要明确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要一个个确认,不能混着一起谈。比如我最近好烦,孩子考试没考好,前天被老板批判。这些问题就不能被确定为一个单一问题。
第二步, 列明因素。把跟问题相关的所有因素逐一列出。认真思考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问题,全部列出来。
第三步, 区分两个圈。把所有列明因素分类,自己可控制范围内的因素放在影响圈,超出可控制范围的因素放在关注圈。
第四步,聚焦影响圈。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影响圈内,针对影响圈内的因素,制定解决计划。
【举例】
使用这个方法,我们回到刚刚开场时提到的我自己的经历。使用聚焦影响圈方法,我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确定问题。我当时的面临的问题是我如何保住我的课,如何跟机构沟通。我最想解决的是前者。
第二步,列明因素。跟问题相关的因素有机构课程调配,机构对我的看法,机构的课时费成本,学生的反馈,家长的意见,我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效果,我的调动和引导能力。
第三步,区分两个圈。其中前几个跟机构、学生和家长相关的因素都是我不可控的,放在关注圈。后三个跟我自己相关的因素是我自身可控的,放在影响圈。
第四步,聚焦影响圈。根据影响圈的因素,制定行动计划。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有针对的做补差提升。设计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更多兴趣。
经过这样的调整,我会把精力都放在精进自身教学内容上,不会因外界因素而分散注意力了,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然得到学生和家长认同,要求上我的课了。
(where)“聚焦影响圈”方法适用于有合理预期目标的问题,纯靠运气的事,比如买彩票之类的事情就不建议使用这个方法了。
预防异议: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不去理会关注圈,是不是变成了听天由命的心态。这里不是说我们不作为,恰恰是我们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能控制的事情上,做的是自身可控范围内的影响圈的事情。做好了影响圈的事,结果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关注圈。
【A2编写剧本】
刚刚和大家分享了聚焦影响圈的方法,现在呢,我们来做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大家对这个方法理解的更深刻。
请大家设计一个剧本,现场编一个小故事,用故事情节来呈现如何用刚刚学过的聚焦影响圈四步法来解决问题。这个故事要有人物和事件,包含人物对话、动作以及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内容不用太长,几百字就行。故事的场景呢,也可以是自己在未来会遇到的场景。
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在组内讨论编写,可以把摘要写在纸上,稍后呢我们请小伙伴来讲他的剧本故事。
【学习者案例】
时间:下周六11月27日
地点:我家地下车库
事件:我家车库地锁坏了,总有一些其他人来占用我家车位,导致我停车麻烦。之前给安地锁的人也跑路了,没人管售后维修。找地下车库的管理员解决这事,他们说这事不归他们管。这件事,让我很恼火,忍不住骂前来停车的人没素质,抱怨装地锁的人不负责任,抱怨车库管理员不作为。生气和抱怨也解决不了问题,我自己因为这事困扰,状态也很不好了。怎么解决呢?最近正好学了聚焦影响圈四步法。今天就用这个方法来试试。
第一步,确定问题。我家地锁坏了,导致车位被占。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自家车位不被占。
第二步,列明相关因素。跟车位被占的相关的人员因素有地锁销售商,车库管理员,占我车位的人,我自己。
第三步,识别两个圈。地锁销售商找不到了,我不能强迫管理员给解决,也控制不了占车位的人,这些都是我能力可控范围之外的事,是关注圈。我自己能做些什么,是影响圈。
第四步,聚焦影响圈。我该做什么呢?我去打听咨询一圈,发现有种胶粘地锁,买这种胶粘地锁的店就在家附近。我马上出去买了回来,粘在车位上,没人来占车位了。
通过把精力聚焦影响圈,我解决了车位被占的问题。
拆书家反馈:好的,谢谢小伙伴的分享。之前把精力都放在了外部因素上,问题得不到解决,还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放在了影响圈,很快把车位被占的问题解决。转换解决方式,高效解决问题,希望大家以后多多使用这个方法。
【两个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片段一告诉我们通过专注于做影响圈的事,实现个体自身的成长。其实,我们每个人又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个人的发展也依赖于自身与社会群体的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而这过程中,沟通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但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沟通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障碍,是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下面跟大家分享的片段“移情聆听”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学习目标2】在跟随我完成这一片段的RIA学习之后,学习者可运用移情聆听四步骤去真正理解他人的意图,促进沟通深入进行。
【A1】
在拆解片段二之前,首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做一道测试题,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与自测表中描述的进行比对,根据相符合的情况进行打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6表示完全符合。
【自测量表】
好的,我看大家已经做完了。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得分情况。
20分以上的小伙伴请举手。11-20分的小伙伴请举手。得分在10分以内的小伙伴请举手。
好的,谢谢大家,以上测试题是为了检验大家移情聆听的能力。我来公布一下评分标准。
21-30分 表示你和别人沟通时,非常注重理解对方,移情聆听能力很强,别人非常愿意和你沟通。
11-20分 表示在和别人沟通时,你能注意去理解对方,但仍需提高移情聆听能力。
1-10分 表示你和别人沟通时,会更多关注自己的看法,不太能理解对方,移情聆听能力欠缺。
通过和评分标准对比,大家也了解了自己的移情聆听的能力情况。下面这个片段二,能有效的帮助我们提升沟通能力,更好的理解他人。
下面就开始片段拆解环节,请大家先阅读原文片段,读完后,请抬头示意我。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停别人说话;而是装模做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互动提问】
好了,我看大家都读完了。先问大家2个小问题。
1.移情聆听是给别人建议或评价吗?
学习者:不是
2.移情聆听需要体会说话人的感受吗?
学习者:需要
拆书家:谢谢大家的反馈,大家读的也很认真。
(what) 移情聆听是说我们听别人讲话时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别人或是给别人建议,而是要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和感受,真正理解他们的讲话意图。
下面举几个例子,更好的来说明什么是移情聆听。
例1:我女儿对我说:“妈妈我不想练琴了。”
我说:“练琴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是移情聆听吗?
学习者:不是。
拆书家:大家说的对,我是在给孩子灌输我的想法,不是她的想法。
例2:我女儿接着说:“我不喜欢练琴。”
我说:“我还不喜欢上班呢,不也还得去吗?”这句话是移情聆听吗?
学习者: 不是。
拆书家:确实,也不是。这句话又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切入,用言语强迫女儿做事。
例3:我女儿又说:“我一练琴就很烦。”
我说:“行了,每次练琴都不好好练,赶紧练完,后面还有别的事做呢。” 这句话是移情聆听吗?
学习者:不是。
拆书家:对,这话也不属于移情聆听。我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
(why)我们和别人日常交流时,对方讲自己的事时,我们表面是在听对方讲,内心却是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拿自己的经验去套对方的问题,体会不到对方的感受和处境。这样的沟通只会让说话者觉得我们根本没认真理解他们,不愿意再说下去,中断对话,有事甚至会发生言语冲突。
(how) 那如何才能做到站在讲话者角度,去真正理解他们的讲话内容呢? 和大家分享移情聆听四步骤。
第一步, 重复对方的话。表示他们的的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第二步, 解释对方的话。解释对方的话以确认说话者的内容被充分理解。
第三步, 说出对方的感受。说出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感觉自己被理解,被认可。
第四步, 总结解释加感受。总结前面的解释,并强调因此给对方带来的感受。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情况,这四个步骤可以反复应用,也可以倒换顺序应用。
【举例】
使用移情聆听四步法,对于上面女儿练琴的例子应该怎么回应她呢?
女儿对我说:“妈妈我不想练琴了。”
我说:“你是说你不想练琴了。”(重复对方的话)
女儿接着说:“我不喜欢练琴。”
我说:“你不想练琴,是因为你不喜欢练琴”(解释对方的话)
女儿又说:“我一练琴就很烦。”
我说:“每次练琴时你会感觉烦躁,不想练。”(说出对方的感受)
女儿说:“也不是每次,有些曲子听着也很好听。”
我说:“也就是你有时喜欢练琴,有时不喜欢练琴,不喜欢时再让你练,你感觉很烦。”(总结解释加感受)
女儿说:“我只是不喜欢很长时间练琴,我想每天练琴时间改为半个小时。”
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我最终理解女儿刚开始不练琴的真正想法,也让她自己想出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where)移情聆听一般适合于为解决某种问题的双方沟通,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对方。如果是很畅快的闲聊,双方就可以畅所欲言,不必用这种方法了。
预防异议: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这么对话好繁琐啊,就想一针见血解决问题。我们和别人沟通出现障碍,很多是因为我们误以为自己很明白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要保证沟通顺畅,就不要急于下判断,通过认真的聆听,真正理解对方。而移情聆听恰恰是在帮我们一步步做到听懂对方的意图,体会他们的感受,为继续深入沟通打下基础。
A3微行动学习
拆书家:刚刚和大家分享了日常沟通中如何使用移情聆听四步骤,大家对于讲解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习者:没有。
拆书家:好的,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在哪种场景中你会使用移情聆听沟通呢,比如:同事和你抱怨工作压力太大,要辞职。在和他对话过程中,你会如何通过移情聆听和他沟通呢?
学习者:昨天孩子放学回家后,一直玩手机,不写作业。我催他写作业,他说他不想写作业,我问他为什么不想写作业,他说就是不想写。我想这种情况可以用移情聆听去跟他沟通。
拆书家:好的,谢谢姜姜分享的这个场景。
1.【明确问题】
现在,请大家结合刚刚各自想到的场景,如果使用移情聆听四步骤去和对方沟通,你觉得哪步最难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四个步骤分别是什么?第一步,重复对方的话。第二步,解释对方的话。第三步,说出对方的感受。第四步,总结解释加感受。
下面呢,请大家结合各自场景讨论2分钟,这四个步骤使用起来,哪一步最难做到。稍后,我们请大家来分享。
一组:第三步
二组:第一步
【提问或回应式反馈】:两组小伙伴给出了不同的反馈,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先集中讨论一个步骤,稍后有时间,我们再讨论另一个步骤。我们可以拿刚才小伙伴举的孩子写作业的例子来实际检验一下哪步最难。孩子说,我不想写作业。妈妈说什么了?
学习者:妈妈说:“你为什么不想写作业?”
【提问或回应式反馈】:妈妈这样说符合移情聆听的四个步骤吗?
一组学习者:在妈妈的回答中,妈妈一上来就没做到移情聆听。如果第一步做不对,后面很难用移情聆听方式去沟通了,看来第一步最难。
【追问】这样的话,你们也是觉得四个步骤中,第一步最难,是这样吗?
一组学习者:是的。
【提问或回应式反馈】:好的,那这样,我们两组对于哪个步骤最难做到,已经达成了共识,即第一步重复对方的话最难。大家所有人都认可吧?
学习者:认可。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拆书家:既然大家都觉得第一步是最难做到的,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难?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请大家先在各自组内讨论,讨论时请结合自身的经验,不断追问这个问题的本质。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请大家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稍后请每组代表来分享。
讨论后分享:
一组分享:
1.表面上听着对方讲话,心里却是自己的想法。
2.很多人是选择性倾听别人讲话的内容。
3.基于以上,就是没有倾听者意识。
二组分享:
我们的讨论的结果是倾听时内心都还是自己的想法,本质原因也是没有倾听者意识。
3.【明确问题本质】
拆书家:大家都讨论的很好,讨论的结果也基本一致。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本质是不是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听说话的人没有倾听者意识。大家对这个本质原因认可吗?
学习者:认可,就是没有倾听者意识。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好的,我们已经讨论出了了这个问题的本质,没有倾听者意识。那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做到有倾听者意识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一个可行的方案。这里我们要分两部分讨论。一是讨论这个问题的解决目标。二是讨论出解决方案。
(1) 确认目标
大家对于如何做到有倾听意识这个问题的目标是什么呢?或者说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就算满意了呢?给大家2分钟时间,请大家讨论。
学习者:对话过程中不插话,不打断。
(2) 引导方案讨论
好的,问题的目标已经明确了,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讨论出解决方案。为达成这个目标,具体有哪些行动步骤呢?给大家5分种时间,请大家开始讨论,稍后邀请代表来分享。
5.【各组分享讨论成果】
一组分享:
第一:倾听前:尽量找到适合谈话的好的环境或尽量营造好的氛围。
第二:倾听中;回应对方:1.用肢体语言,表情去回应对方。2.用简单的嗯等回应对方
第三:倾听后:对方讲完后,跟对方确认,是否已讲完。
二组分享:
第一:先告知对方自己意愿,自己要倾听对方。
第二:交流前和对方商定,要对方配合自己,如果出现打断对方情况,让对方提醒自己倾听。
第三:在交流过程中,要在心里提醒自己注意倾听,不要打断对方。
第四:对方讲完后,再次跟对方确认已经讲完。
【提问或回应式反馈】:好的,非常感谢两组小伙伴的分享。大家都讨论出了解决方案,大家的两个方案有相似之处,步骤也很一致,都分为对方说话前,对方说话中,对方说话后三个阶段。大家觉得我们可以把两个方案融合在一起吗?
学习者:可以。
拆书家:下面我把大家的两个方案按这三个阶段融合起来。
第一步:对方说话前,
1. 尽量找到适合谈话的环境或营造好的谈话氛围。
2. 告知对方自己要认真倾听对方,如确有打断时,请对方提醒自己。
第二步:对方说话中
1. 用肢体语言,表情或简单的嗯等语气词去回应对方,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
2. 要在心里不时提醒自己注意倾听,不要打断对方。
第三步:对方讲完后
对方讲完后,再次跟对方确认已经讲完。
拆书家:大家觉得我刚才融合的三个步骤能够包含咱们各自的解决方案吗?
学习者:能包含。
拆书家:大家觉得这三个步骤能解决如何具有倾听者意识这个问题吗?
学习者:能解决。
拆书家反馈:好的,通过刚才的精彩讨论,我们不仅掌握了移情聆听的四个步骤,还针对其中最难的一个步骤探讨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步骤。感谢大家的讨论,分享,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养成这样的积极思考习惯。
【催化学习者应用】
【特定任务的A2]
大家也知道,学完知识后,要不停的应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接下来给大家布置一个实践任务,请大家在未来一周内,使用移情聆听方法和别人做一次沟通,检验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期待大家把自己的沟通过程,发到会员群里。
【强有力的结语】
今天我们的拆书环节一共拆解了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叫做聚焦影响圈,告诉我们要专注于自己影响圈,做影响圈内的事。第二个片段讲的是在日常沟通过程中,要通过移情聆听四步骤真正的去理解别人,体会别人的真正意图。大家在拆解过程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演练、模拟,加深了对这两个方法的应用。希望大家在日后生活中多多应用,多多关注自己的影响圈,多和别人使用移情沟通,做一个自己满意,别人喜欢的人。好了,今天的拆书环节到处结束,谢谢大家。
【学习者案例记录】
徐蕾分享:今天临睡前,二宝对我说:" 妈妈,幼儿园真没意思。“ 如果按照我之前的口吻,我肯定会说教孩子让她好好的去在幼儿园找好玩的事。前天拆书活动中正好学习了移情聆听四步骤,我准备用这个方法和女儿对话。
二宝:妈妈,幼儿园真没意思
我:宝贝是觉得上幼儿园没意思。(重复孩子的话)
二宝:我明天不想去上幼儿园了。
我:你是觉得上幼儿园没意思,所以明天才不想去幼儿园了吗?(解释孩子的话)
二宝:在幼儿园里可无聊了。
我:在幼儿园里你觉得很不好玩,很没劲。(说出孩子的感受)
二宝:幼儿园里没什么可干的。
我:宝贝在幼儿园里没事做,觉得没劲,无聊,没家里有意思,所以不想去了?(总结解释和感受)
二宝:妈妈,老师只让我们坐着,不让我和别的小朋友说话,我不喜欢这样。
通过这样的移情沟通,我知道了二宝的内心真实的想法,也知道了接下来如何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