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运营grow模型建立目标感||区分评论和观察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如何区分评论和观察

开场: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林子。
我的三个标签:我的职业是HRBP,孕妈妈、在路上的拆书家,终身学习者。
我今天要拆的书籍是《非暴力沟通》,给大家带来的学习主题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在开始前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前阵子的故事:
【场景】我有个十岁的小侄女,很喜欢打游戏,最近国家出了一个政策,命令了一些游戏软件对未成年开放的时间只有周五六日晚上八点到九点一小时,但是我的小侄女除了这一小时,其他时间也沉迷其他小游戏。我出于关心就跟她说:你这样一天到晚玩游戏可不好呀,你看你近视越来越严重了,都是打游戏伤到眼睛的,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为重,打游戏很浪费时间的哦,你的作业是不是还没写?结果小侄女顶嘴说:“我哪有一天到晚玩游戏?我都被限制玩游戏的时间了,就不能让我好好玩玩嘛? “对我有抵触情绪。
【提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呢?明明是为了对方好,对方却不领情;明明已经说明利弊了,对方也不配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大家以往是怎么处理这类问题的呢?
【影响】在各种关系遇到问题时,如果我们没有找到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不仅问题本身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小到语言和观点上的冲突,大到影响和谐关系。无论对我们婚姻、家庭和职场都有不利影响。
【解决】那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会教会我们一种沟通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解决沟通中出现的问题。非暴力沟通法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今天的片段主要针对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观察”,学会运用后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避免在沟通开始时出现主观评论引发他人情绪抵触,为良好的沟通打好基础。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学习后,我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描述观察的3步法(澄清),描述出(行为)不带评判和指责的观察结果(界定)。 接下来我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片段,看完了可以举手或眼神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非暴力沟通》P29-30
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我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他们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强化讲解概念】

片段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表达中,常常习惯性的使用评论性语言,而这种评论只是我们的看法并非事实,常常给听者传达消极的影响且让听者接收不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不能解决问题,却让双方关系恶化。改变这种习惯评论性说话方式需要我们区分观察和评判,那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判呢?接下来我们做个练习: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几组练习,来体会下观察和评判的区别:

【概念对比1】

“小陈上班总是迟到”大家觉得这个是观察还是评判?(大家回答:评判)

“小陈这个月迟到了10次”大家觉得这个是观察还是评判?(观察)。

很好,在这一组我们可以看出,评论是笼统的,是缺乏具体依据的,而观察描述的是在特定时间中的结果。

【概念对比2】

“她真不会打扮”大家觉得是观察还是评判?(评判)

“她今天穿这件黄色衣服显得皮肤变暗了”大家觉得这个是观察还是评判?(观察)

那在这一组我们可以看出,评论是简单粗暴的个人观点,缺乏具体的情境和细节。而观察表述的是在特定情境中看到的结果。

【概念对比3】

“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大家觉得这个是观察还是评判?(评判)

“他在开会的时候会讲自己的童年和战时经历,因此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大家觉得这个是观察还是评判?(观察)

所以,在第三组中我们看出评论,是人们的主观推断;第二句是观察,是描述的看到的客观具体行为。

那通过上面几个练习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观察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情景中,对人和事观察出的具体行为或结果;而评论则是缺乏依据、带有主观猜测、甚至有时候还带有情绪的表达。

回头看我刚开始时的分享情境,我说“一天到晚”“近视越来越严重”,我沟通时描述的更多就是评论了,没有在具体的时间里描述行为,而是笼统的责怪小侄女“一天到晚”玩游戏,并带有主观猜测觉得她近视严重跟打游戏有关,引发了孩子对沟通的抵触情绪。

【how】在搞清楚这些逻辑后,我们下次再遇到需要表达的时候,就可以用以下3个步骤,来更清楚地表达我们的观察。

1. 描述特定时间(如,最近两个星期/你今天),避免使用“总是”“经常”等模糊的词语

2. 描述特定的情境(如,你下班后/你带孩子的时候)

3. 遵循stmart原则描述观察到的客观具体行为或结果(如,迟到次数3次,你开会超时多久时间等)

【举例】举个例子,我老公习惯随手放东西,不把东西放回原位。前两天我急匆匆着急出门,找不到钥匙,找了很久才发现钥匙放在脏衣篓老公的裤兜里,于是我很生气的对老公说:“我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总是不把钥匙放回原位,换洗衣服也不检查下裤兜?”老公听了不高兴地回答说:“就这点小事至于发那么大火嘛?”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两性关系中经常就是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闹得不愉快?

用我们今天的方法可以看到,我这句话是赤裸裸的评论,所以才会带动老公的情绪也变得不好,我们的谈话不太愉快,问题也得不到解决。那以后我会这样说:前天(特定时间)我着急出门找不到钥匙(特定情境),后来发现你把钥匙放在脏衣篓的裤子裤兜里(具体行为),以后你可以顺手检查下裤兜吗?钥匙以后固定放在鞋柜上面可以吗?相信这样说后,老公就更容易接受,也明白自己的需求

【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我们说话的时候不去区分观察和评论,用评论代替观察,表达言过其实,对方就会有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对我们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甚至还有反作用,影响关系。

【预防异议】或许有人一开始会觉得很难,确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习惯,要一下子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去不带评判和指责地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学习和练习的意义就是在于改变自己不太好的固有模式,如果觉得很难的时候,试着先按照三步法把我们的观察结果写在纸上,再去口头表达。

【适用边界】这个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沟通交流的场合,尤其是我们在需要用沟通来解决问题的时候,熟人之间故意开玩笑或者调侃吐槽,就不一定需要那么严格的遵守这个方法步骤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好了,我们刚才已经一起学习了正确描述观察的3步法,
那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会遇到哪些情况,会因为混淆观察和评论带来不愉快的经历呢?
举例:
比方说,我给我自己写了一个小剧本
未来时间:我在十一期间 地点:在家里 人物:我和哥哥,妹妹
事件:给家里做一次大扫除。
背景:假期第二天为扫除已经定好了时间,明天的早上9点开始,还分了一下工。结果扫除当天,已经是9:20分了,我们的扫除还没有开始。
发生的对话:
我:现在已经9:20分了,我们定好的开始时间已经过去20分钟了
哥哥:知道,就来。
妹妹:哥哥还没准备好呢,我再玩儿一会儿。
我:你们怎么做事总是这么拖拉
.............................
对话就这样用表述已经发生的事实开始了。
那大家就可以根据我给大家提供的这个小例子,想想你们可能在未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想一下运用今天学习到的描述观察3步法,你应该怎么和对方沟通呢?
设计一个小剧本,剧本要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要写明起因、经过、结果。写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等,其中对话部分,要用到今天我们刚学过的明确观察结果的方法去沟通表达。
给大家5分钟时间准备一下,把你的剧本写在拆页后面,一会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
【分组】我们这边四个人一组,这边三个人一组

【学习者记录】

场景:约定下周一晚上七点半和三个小姐妹去健身,结果有个小姐妹迟到10分钟,我很生气,

如果是以前的话,

我:你怎么又迟到了,你怎么每次都这样?(指责)

小姐妹:不就10分钟嘛(有点不耐烦)

学了这个方法后,可以这样表达

我:我们原本约定的时间是七点半,但是你迟到了10分钟,我们小姐妹在可能还有其他事情的情况下等了你10分钟,结果会导致我们后面的事情可能没办法进行。

小姐妹:好的,我知道了,我以后会注意
【回应与反馈】刚刚的案例分享中,第一个她有说明特点的时间,定在七点半,迟到10分钟,第二特定的情境大家都可能很忙的情况下都在等你,第三具体的行为就是迟到10分钟,大家对于观察和评论的区别,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习者回应】这个知识点分享得很好理解,只是平时没注意

【回应与反馈】是的,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第三点,在描述客观具体行为时要遵循stmart原则

【结语】那今天的拆页就分享到这里了,我希望在结束后大家能在生活中运用描述特定时间、特定情景和具体行为的方法,去说出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结果,来获得对方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