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药山,今天是我进行的TF3-1拆书练习,我这次拆书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期待大家学完后,学员能可以清晰的了解好书和坏书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明确目标】 学完后,学员能可以清晰的了解好书和坏书的基本区别是什么,学会通过好书判断公式去辨认书籍是否值得读,解决选书的问题。
【场景介绍】
[场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很多人都说这本书非常经典,但自己总是读不进去,稍不留神,就会哈气连天,或者忍不住被手机微信所吸引,从而一本书拖了很久也读不进去,或者根本读不完。
[提问]:在这个信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你是否遇到这种抱着书却读不懂、看不进、记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呢?
[影响]:目前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均阅读量低的惊人,远远不如其他发达国家。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读不了书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们注意力被频频打断,以至于无法有效学习,提升自己竞争力的问题。
[解决]:这本《深阅读》他的副标题就是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作者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先生,他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在浅阅读时代深入的阅读,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读书的美好。
【原文片段】
TF3-1拆书:《深阅读》P64原文
我们平时常说“好书”“坏书”,我个人向别人推荐的“好书”,有两个简单的评价标准:一是易读,二是有内涵。也就是说,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
以这一观点而言,被称为古典的书未必有很多“好书”。因为古典作品尽管内涵丰富,但往往并不易读。例如,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可谓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巨著,我在学生时代就曾拜读,但其行文过于转弯抹角,读起来很别扭。文末虽附有韦伯本人所做的“纲要”,但想必很多人都会觉得:“为什么不把它放在开头呢?”
除了该书外,古典作品大都有沉闷无聊的部分。不过,无论是不是古典作品,只要是外国的书,翻译都是一大问题。至于本国人的作品,即使遣词用句像现代文考试题中的那样复杂,也还是应该容许的,并非平易直白的语句就是好的。
但话虽如此,对照我的读书经验,并不能说语句难以理解内容就一定有水平,越是掌握的知识不清不楚,只会用理论武装自己的人,遣词用句就越是古怪复杂,相反,对事物本质了解越深刻的人,行文就越简洁扼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的书自然容易理解。
【I讲解内容】
在这个拆页里,我们了解到作者的一个论断,那就是“难以理解”的书不是“好书”。那么为什么不是好书呢?作者强调说越是掌握的知识不清不楚,只会用“理论武装自己的人,遣词用句就越是古怪复杂。这样的书当然对我们来说不是好书。这是因为,好书的标准是:第一要易读,第二要有内涵。如果一本书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那么它就无法起到易读的作用,即便是再有内涵,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本好书,至少对我们来说,他不够“好”,没发给我们带来收获,没发让我们通过阅读来成长。那么如何识别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呢?我们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我叫他“好书判断公式”去解答这个话题:
[自己做“how”]
一看主题要不要 | 本书主要说什么 |
内容和我相关吗 | |
我当下真需要吗 | |
二看目录清不清 | 架构清晰吗 |
内容切题吗 | |
你感兴趣吗 | |
三看介绍好不好 | 腰封、简介怎么样 |
豆瓣评分高不高 | |
前言后记诱人吗 | |
四看语句顺不顺 | 语言通顺吗 |
特有名词多吗 | |
结构清晰吗 | |
符合逻辑吗 | |
五看上手快不快 | 有行动指南吗 |
我能够行动吗 | |
能有效改变吗 |
【A2催化应用】
这里我们通过这个方式来验证一下自己是不是掌握这一点。我这里有一本书籍,是比较经典的名著,于是我大力推荐你们看。而你们已经了解好书的定义,请通过运用这个方法判断一下,这本书对自己是不是一本好书。请分组编一段小故事。要求有2个人物,一个热切向你推荐书籍的A,和一个学会好书判断方法,认为不适合自己,有条理拒绝他的B。剧本探讨时间是3到5分钟,然后咱们请2位同学演示一下。大家听清楚了吗?现在计时开始。
……
好了各位,我们今天的拆书页仅仅是《深阅读》中的一页简单的内容。通过这次练习,我们掌握一个概念,就是一开始说的学习目标,学会通过公式去辨认书籍是否值得读,解决选书的问题,从而节约大家的时间,让大家专注于对自己更加有价值的书籍学习和使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