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拆书帮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博清,本名高洋。现在多了一个身份,牛牛妈妈,宝宝11个月大。
我的本职工作是潞安的一名普通员工,也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持续不断的学习有七年之久。进入拆书帮的主要愿景是:希望可以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拆为已用。
后半生致力于不断开发自己的潜意识,挖掘自己的潜力,做好自己的同时,希望可以照亮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感恩遇见拆书帮的各位伙伴们,期待我们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STEP3:
我眼中的拆书帮
如果有人问我,拆书是什么?我会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一种将一本书的内容,拆为已用的学习方法。
第一个关键字是“已”:已,自己。就是说拆书是以人为中心的,也就是以学习者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第二个关键字是“拆”:把书中学习到的知识与学习者的经验和具体规划的运用与学习者关联起来。
第三个关键字是“用”:目的就是我们成人用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的。
拆为己用,就是以学习着为核心,将一本书中学习到的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和具体规划的应用关联起来,以达到提升能力、解决问题的为目的的方法论。
说起拆书,就涉及到拆书法,两种:个人学习的便签法;组织学习的现场学习法,也叫拆书家带领的学习法。字面意思大家就可以了解了。
拆书帮,就不难理解了。帮:就是爱好者社群。拆书帮自然就是以拆书法的学习为爱好的社群。组织形式就是各地的拆书分舵。
拆书帮是一个非营利的青年组织,他的使命是培养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
这就是我对拆书、拆书法、拆书帮的理解了。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升级版
如何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
婴儿最早在六个月的时候就会显现出分离焦虑的征兆来,但对于大多数的宝宝来说,最难受的时候是在十三到二十个月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刚迈入幼儿阶段,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个完全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夜间哭闹有可能就是分离焦虑的表现——和爸爸妈妈分开睡对孩子来说是件可怕的事情。幼儿会先了解分离的含义,然后才会明白重聚的概念,他们可以从你的行为中看出你将要离开。分离的焦虑在你还没迈出门槛的时候就开始酝酿了,而且焦虑是可以传染的。你越是不放心离开宝宝,不放心把他交给别人看护,你的宝宝也会越发忧虑。
分离焦虑有许多表现形式。你的孩子可能会在你离开房间时哭泣或者因为知道你要离开而拒绝被放下。有些孩子会一整天都跟在他们父母的身后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最让家长难受的情景之一就是把一边哭一边黏着自己的孩子送去幼儿园。这种折磨会让父母的心揪在一起,甚至让你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好消息是,分离焦虑总会过去,而且有办法控制以下是一些能够帮助你和孩子适应分离的办法∶
●提供一个过渡性物品。鼓励孩子依赖一个过渡性物品,如可以抱在怀里的毯子或毛绒玩具,你可以在婴儿早期就把这样的物品送给孩子来培养他们对它的依恋。宝宝喜欢丝绸制品,那种触感会让他们重温在子宫里的安全感。
用频繁的短暂的分离来让孩子逐渐适应。如果你预先知道要离开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为了让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以不时地离开孩子一会儿,例如去邻居家待一会儿或者快速地出门办点琐事。和宝宝演习一下短暂的分离,告诉孩子你要去隔壁的房间,但马上就回来。
●让你的保姆早点来。如果你雇了人来看护孩子的话,可以让她(或者他)早一点来,好让你们三方能花一些时间在一起,然后再离开
●高高兴兴地离开。如果你想让宝宝把你的来去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不要偷偷摸摸地走。尽管偷偷走开会让你觉得更好受一些,但对于孩子可不是。你应该让他看到你离开,即使他眼里含着眼泪。如果你总是溜走的话,他会更加担心你会随时消失。你要说再见,然后尽量让他忙于一个有趣的活动来分散注意力。
●不必内疚。最后一点是不要因为孩子的眼泪而有负罪感。要知道这都是暂时的,你和孩子都会熬过来的!但不要不在乎孩子的痛苦,也不要因为孩子吵闹着不让你离开而对他们发火。父母时而会因为孩子的依赖而感到满足,但时而也会因为他们的黏人而感到焦躁和厌烦,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情绪。所以,父母要设法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尊重孩子对安全感的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这篇拆书片段,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是分离焦虑,以及我们如何降低孩子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就是孩子在意识到自己完全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知道父母会离开自己而产生的焦虑。
Why:
孩子进入幼儿阶段,如果处理不好孩子的分离焦虑,就会孩子出现黏着父母、晚上哭闹、一天到晚跟着爸妈等等现象。这种情况6个月的时候开始,在13-20个月达到顶峰。
How: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降低孩子的分离焦虑:
处理分离焦虑,有一个大的前提:成人要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因为焦虑是可以传染的。
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准备工具。
在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准备一些毛绒玩具啊、安抚奶嘴一类的玩具。看看哪一些是孩子特别喜欢和心爱的,要让孩子经常的接触这些玩具。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时候,要及时的递给孩子。
2:提前演练。
经常性的跟孩子分开一下,刚开始可以分开几分钟,去邻居家一趟,或者取个快递,走的时候要告诉宝宝,妈妈一会就会回来。
3:实战时愉快。
总有一天,孩子需要面对我们长时间的离开。也许是一上午、一晚上、一天,或者是两天。即使孩子眼里含着泪,也要让他看着你离开。如果偷偷的溜走,他会更担心你随时会消失而没有安全感。跟他说再见,尽量让他忙于一个有趣的活动来分散注意力。
Where:
1:孩子因为身边的人离开而哭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安抚玩具拿出来哄孩子,或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自己出远门的时候,也可以提前两天三就告诉孩子,并做好准备工作,多重复几次行动流程。
有一次和一个幼儿园的家长聊天,这位妈妈跟我说: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孩子都会哭的撕心裂肺的,能轰动整个幼儿园。我和那位妈妈进行过短暂的交流,孩子就是在有分离焦虑的时候,没有处理好,所以会出现后面的情况。
1:在准备工具的阶段,这位妈妈虽然给孩子准备好了玩具,但是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她觉得男孩子不应该用这些毛绒玩具,就把这些东西都收走了。这让孩子在分离的时候,没有个依赖做为过度,而是硬生生的情感分离。
2:提前演练。这位妈妈没有这个意识,上幼儿园之前没有多做练习,直接就送孩子去了学校。
3:实战时愉快。这位妈妈当时跟我说的时候,就哭的稀里哗啦的。她自己都哭的收不住了,孩子本能爱妈妈的心,他更不容易离开妈妈。
也就是这些原因,特别是最后的一点,让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可以自然的接受分离,便会出现很严重的分离焦虑。
A2:
在面对我家孩子分离焦虑的问题上,我这个月的目标:现在开始做准备,这个月每天都把孩子依赖用的毛绒玩具放在床上,让他更加熟悉,并且可以抱着睡;我跟他一周要分开一次,长达半天,一个月四次;每晚其他家人离开,让他看着说拜拜,而且要转移他的注意力。
具体的行动步骤:
1:准备工具。
我在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准备一些毛绒玩具啊、安抚奶嘴一类的玩具。把他心爱的毛绒小猪就放在床上,让他每天看着玩。孩子黏姥姥,每天晚上跟我睡觉,都不愿意从姥姥身上下来,以前我都是硬拔下来,从今天开始我用毛绒玩具哄他下来睡。
2:提前演练。
接下来的一个月,无论是姥姥、姥爷还是我和他的爸爸,都要不时的消失一下,让他慢慢适应每个人都会消失一会。时间慢慢拉长,最长到一天。
3:实战时愉快。
孩子的姥爷每天下午都会回自己家,我虽然知道要让孩子看着姥爷离开,不让姥爷偷偷走,但是却没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就是让他挥着小手跟姥爷说再见。现在想想,如果让孩子不专注于分离,孩子的情感上可能更容易接受。从今天开始每次姥爷走的时候,都要用玩具或者跟他玩耍,让他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