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方增堃,是一名保险代理人。是一个慢热型读者,加入拆书帮是想练习着深度思考,书籍方向是理财方向,人生格言是:人生很短,做好一件事情就好。最喜欢的事情是结朋好友,希望今后的日子里交到更多的朋友。
“拆书法”和“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出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拆书帮分舵是非盈利性青年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目前,拆书帮正式分舵和筹备分舵覆盖全国28个省份47座城市,正式分舵51家,筹备分舵16家,一级拆书家1599人,二级拆书家658人,三级拆书家412人。
当你对一个人付出了精力和金钱,你就会难以将他割舍,因为割舍掉他,你失去的不仅仅是他这个人,还有对自己付出心血的不甘心。就像人们在失恋的时候会难过,其中一部分是对相处多年的另一半的不舍,还有一部分是对自己付出过的情感感到不甘。
这就印证了富兰克林效应中引导对方为你付出,会让他更加珍惜你的原因。
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到这种现象:当你花10元钱买一个玩偶,不如花10元钱在娃娃机上抓到一个娃娃更加高兴。
因为你在娃娃机上付出了心血,你对它的付出越多,你就越珍惜越喜欢。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是大脑认知失调理论中的“心血辩护效应”(Effort-justification Effeet),即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越多,对它的态度就会越喜欢。
一个女生,越难追,男生经历了千辛万苦通过了种种考验,终于追到了这个女生,这时男生对这个女生的评价肯定颇高,因为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那么努力才得到的人,肯定非常优秀,如果不优秀,那么自己那么多的努力不就白费了?所以大脑会自动将这个女生归为优秀,相反,一个女生特别好追,自己三言两语就把她追到手了,这时大脑会将这位女生归为不那么优秀。所以人们通常认为,女孩子要矜持。
所以我们看,想要引起一个人的好感,就需要让他为我们付出一定的心血,而不是一味地为他付出,就如同富兰克林效应中的原理,适度麻烦一下别人,让他对自己付出心血,这样既能够与他建立社交关系,也能博得对方好感。
Why
先来回忆一下,在近几日内,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状况:自己工作上有了些许麻烦,但为了不麻烦别人,怕别人对自己有想法,自己默默地扛下了所有,不和任何人去说,只求一个肯定,长此以往,进入折磨自己的恶性循环;有没有对一个人特别地好,可能是异性也可能是领导,但对方好像不怎么领情,自己很累......如果有,那我们可能就是方法错了,是思考的方法,也是行动的方法。片段中“富兰克林效应”就是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一种思路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使用“富兰克林效应”,引导对方做出一些付出,就对方而言,会更在意自己已经付出的精力,而且付出越多就越会在意事件的结果,就好像比赛一样,越是输,就越是要练习,就越想赢。而不使用富兰克林效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好像现实中的爱情一样,无论我们对一个女孩子有多好,她只会更在意他爱的人,而不是爱她的人。
What
其实正确使用“富兰克林效应”,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适当麻烦别人,以此来让对方更重视这段关系。这里面使用了两个基本的心理学的特点:一是对于已经付出却还未达到效果的不甘心,这是“质”的问题;二是我们对一个人或者一件物品付出的越多就会越珍惜,态度就会越积极,这是“量”的问题。
How
要应用富兰克林效应似乎很简单,不就是求人办事吗!但其实不然,很多人不寻求帮助,并不是不需要,只要有人主动开口,他一定会欣然接受。所以,首先要建立一个认知,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没人能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一定要打破心理障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要多求助。
其次,突破了心理障碍还不够,正确应用“富兰克林效应”,要有明确指向性,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我从事图纸审核的工作多年后时,有很多新人会向职场老人咨询问题,这时有一类新人就会拿着一套图纸过来问问题,这套图纸怎么审核啊?这么问,让我都无从下手。如果他们能明确指出图纸中的某一个问题,或者有了一个自己的想法来确认是否正确,我是很乐意帮忙解决问题的,而且还会觉得新人是很认真负责的,会有很好的印象。
最后,应用“富兰克林效应”要直接或者间接找到对的人。例如:今年去检车线进行车辆年检,手刹车力度不够,不合格。按照正常流程,需要更换制动系统,花费在400元左右?
这时候该怎么办,当时就去找了制动力安检的师傅,让师傅看了看情况,也花了很多时间聊天,聊天很愉快,最后师傅仅仅调整了一下刹车,检测就通过了,而且我们还交换了微信,说以后还要互相帮忙,成为了朋友。所以找到对的人,很快就能解决问题,要不然即便我去换了一套刹车或者找了别人,就一定能过检吗?不一定的。
总结起来就是“心-目-中”来概括,“心”即克服心理障碍;“目”即请求帮助要有目标;“中”即是找到合适的人。
Where
“富兰克林效应”在生活和工作中比比皆是,就好像男孩子对女孩子说:“做我女朋友吧”,很少有一次就能成功的,但是男孩子要是对女孩子说:“帮我个忙呗”,估计不是太过分,都可以接受,多帮几次,或许就帮成了“女朋友”;在团队中带过徒弟的人,都应该有所感触:不怕徒弟笨,就怕徒弟不问。徒弟越是麻烦师傅,师徒关系就越好,难道不是吗?但是不是无休止的麻烦就是好的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不信?可以试一下,和领导说:“领导,今天把我的活都干了吧,这是富兰克林效应,为的是增进咱们的友谊。”看看领导会不会打你。所以,要想让“富兰克林效应”真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定要在真诚的基础上,不是主观上为所欲为。
【A1】-亲身案例
去年4月份,要做自驾游的公众号。因为从来没做过公众号,做的不好,也不好意思去打扰其他编辑,更有一些心理上的畏惧。渐渐的,和身边的人越来越疏远,总觉得其他编辑在等着看笑话,状态极差。后来,在和编辑慢慢熟悉起来之后,大家是觉得我很固执,不想交往,如果当时我寻求帮助的话,他们一定会帮助我。这就是没有应用“富兰克林效应”,导致的“坏结果”。
如果当时我按照“富兰克林效应”来进行人际交往,突破心理上的障碍,和周围的编辑们破一下冰,向编辑们开一下口:“初来乍到,请多关照。”然后,将工作中碰到排版和图片的问题拆解成若干小问题,分清轻重缓急,陆续向前辈们请教,一来不至于打扰大家太长的时间,二来在求教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大家在哪个领域比较擅长。最后,把问题留给最擅长的人,多多求教,让“我的公众号”也变成“编辑们的公众号”,让编辑们也能看到自己付出的结果,我想不仅编辑们和我会有更多的话题,关系更进一步,以后也会更热心的帮助我。
【A2】近期目标
目前,大连市正在推广“普惠保”,身为销售渠道的一份子,不仅要为老客户服务,也要为新的朋友、陌生的朋友带去福利,这就需要不仅向朋友们去讲述,还要请朋友们为我做转发。所以在10.31日销售结束日前,要完成对近500位朋友的服务,并且使用“富兰克林效应”请求大家帮助转发。做法如下:1.打破心理界限,仅59元就可以享受100万保额,而且可以带病投保。为什么不可以向见面不多的朋友去介绍一个这么好的政府惠民工程呢?不要怕打扰到大家,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帮助大家享受国家的福利,减轻心理压力。2.向认识的所有人发出购买邀请,哪怕不在我这里购买,也一定要有这样的惠民产品,并且让身边的人也能意识到让更多人拥有此项福利是有多么的重要3在交谈过程中,确认比较热心的朋友、比较外向一点的朋友、比较有需求群体的朋友,无论转发与否,都为大家转备好文案、图片,并且准备解答问题,并请求转发。
【结尾】
以上就是如何应用富兰克林效应来推动我们的人际关系发展,进而推动我们目标的达成。使用富兰克林效应不是让我们成为精于算计的人,而是让真诚交往提升速度,友谊更加稳固。最后,希望大家使用“富兰克林效应”能在人际交往中,有所受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