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拆书帮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欢迎大家参加拆书帮大连知行分舵线上拆书练级活动。
我是今天的领拆人心音。我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13岁男孩的母亲,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自我修炼之旅,我受益匪浅;我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是从意识层面来对一个人由心理原因所导致的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种技能和方法;我同时还是一名精神分析师,精神分析是从无意识角度来对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工作的一门科学和艺术,是一种向内探索的过程。
首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拆书法和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适用于成人的学习方法,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或是书本为中心。
它分为供个人学习的RIA便签学习法和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法。
个人学习法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写RIA便签。R是拆页原文,就是书本中令我们很有感触的片段,I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原文知识点,A是拆为己用,分为A1和A2,A1是关联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激活知识点;A2是根据原文的操作步骤规划自己将来的目标和行动。组织学习法就是由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而“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成立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它的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目前拆书帮分舵覆盖全国28个省61座城市,正式分舵51家,筹备分舵18家,会员1446人,一级拆书家1610位,二级拆书家654位,三级拆书家415位。还在不断的壮大中。我们现在所在的分舵是由悦读知行舵主带领的大连知行分舵。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拆页是出自《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中的片段,这本书是从积极的角度来改变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让人们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产生对充满幸福感的“福流”体验,进而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请大家用1-2分钟时间看一下我给大家准备的拆页部分。
我们该如何理解身体发出的警报?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快速恢复精力呢?
早在1928年,科学家安妮塔·卡斯滕(Anita Karsten)就展开了相关研究。她让被试从事一些活动,他们虽然无法选择具体做什么,但是可以在感到疲惫时停下来。不过,在停下来之前,被试要一直从事指定的活动,不能休息片刻。
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可以持续下去,比如画画;另一类很快就能结束,但需要不停重复,比如不停朗诵一首短诗(像下象棋这样的活动不在此列)。无论进行哪种活动,被试都要做到精疲力竭才能停下来,研究人员随后会为其改变背景。
比如,当某个被试一直画到手酸才停下来时,工作人员让他把画纸翻过来,演示一下自己能画得多快。没想到在新的背景中,这个自称精疲力竭的被试立刻又动起笔来,不见一丝疲惫。另一个被试在不停地重复写“ab”,然后终于累得撑不住了,他说自己的手都麻了,连一个标点符号都写不动了,然而,当工作人员让他在另一张表格上签名,并写下地址时,他却轻松地完成了。可见,他们并没有真正耗尽能量,当背景发生改变后,他们又找到了新的力量。
后来,卡斯滕让另一些被试大声朗读诗歌,他们的嗓子一会儿就哑了。但是当他们大声抱怨的时候,他们的嗓音却非常洪亮,一点儿也不沙哑。还有一个被试说自己的胳膊再也抬不起来,一个字都写不下去了,但她却还能轻松地用手拨弄头发。
这个有趣的实验至少说明了两点。首先,当你觉得自己精疲力竭时,或许情况并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类似的还有长跑时经常出现的“临界点”),而机械性地重复做某件事情更容易让我们感到疲劳。其次,一旦改变工作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从疲劳中恢复。比如,你工作了一天,到家时感觉双腿像灌了铅,连路都走不动了。然后你突然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邀请你一起打球。你顿时一跃而起,奔向球场,一口气打了两个小时球都不觉得累。
由此可见,当你在办公室感到身心俱疲时,一方面,你要尊重身体发出的警报,尽快停止手头的工作;另一方面,你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工作内容、环境,或者小睡一会儿等方法,快速恢复精力。
WHAT
这个片段讲的是我们要重新看待身体的疲惫感,有时候这种感觉并不是真实的。作者通过两个案例来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身体依然可以以一种精力充沛的能量去完成另外一件事能够带来愉悦感受的事情。
作者认为身体的疲惫在有些情况下是机械性的、枯燥的重复造成的,转换工作环境后,这种疲劳就可能会消失。
WHY
这个片段介绍了两个非常简易的方法来缓解疲劳,重新获得精力。这其实是一种认知的转变,我们以前会认为当身体疲惫的时候,休息是最恰当的反应。可是有些情况下,即使放松很长时间也不能够缓解疲劳感。也有些情况,会让我们对身体的能量不能持续支撑工作而产生挫败感;
如果按照作者的方法,我们会发现在短时间内重新让精力得到充盈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疲劳感很有可能是“虚假的”。
HOW
如何转换呢?
1、尊重身体的警报,尽快停止手头的工作。比如,如果长时间在电脑钱工作,眼皮很沉重,总有困倦的感觉。这时就停下手头的工作,到有绿植的空间放松一下眼睛或者趴在桌上小睡一会儿,让眼睛得到休息。
2、转变工作内容、情境,或者通过一些休息等放松方式,让精力恢复。比如,开会两个小时,非常的困倦,脑袋昏沉沉的,就跟同事一起喝茶聊聊天,或者一起到小路上走走,聊聊工作中的取得的成绩等轻松愉快的话题。
WHERE
当并没有高强度的工作内容,却依然感受到精疲力竭的时候;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A1故事:
孩子刚出生,我就辞了工作,当了两年全职妈妈,第二年一开始我就经常感到精疲力竭,身体沉重到有时候起床都很困难,总觉得再多一些休息会恢复自己被孩子消耗的体力和精力。
反思:
身体的疲惫确实是事实,但是体力和精力并非真正的被消耗殆尽,只是当时没有尊重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应当马上停止当下的操作内容,觉察身体的感受。
当身体疲惫的时候,没有及时放松和转换到一些不会导致疲惫的内容,持续的疲惫还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比如:没有帮手可以让我暂时休息和缓解一下,真的很无奈。
A2
目标:
上周我的工作内容进展非常缓慢,杂乱繁多的工作内容让我经常有非常疲惫的感觉。
9月10日以前,当繁多的工作让我再次产生疲惫的感觉的时候,我会运用“理解身体感受”的方法,让自己放松、提升精力,使得有效工作时间比之前增加百分之十。
行动:
1、一旦感觉到疲惫,就马上停止手头工作,不让疲惫感持续。去运动一下、或者聊聊天、喝杯咖啡等,每天中午给自己20分钟左右的午睡时间,以帮助修复精力。
2、工作转换到能够带来精神上的轻松感或愉悦感的内容上。比如做些文档整理、照顾花草、跟同伴语音聊些工作进展、看些行业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