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各位小伙伴好!我叫张璇,很高兴认识大家!我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第一个是教育工作者,我曾经三年担任儿童情商智商培训师,现在在初中担任道德与法治老师。第二个是新晋孕妈,我想在宝宝出生前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宝宝的到来。第三个是美食爱好者,我不仅喜欢吃美食业余时间也喜欢研究怎么做美食。
拆书帮介绍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公益学习社群。“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个人学习拆书学习中我们运用的主要是RIA便签法,【R】是阅读原书的拆页。【I】是拆书家用自己的话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A】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个人学习法可以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影响力》是西奥迪尼的经典作品。作者深刻剖析了“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与稀缺”等触发人类固定行为模式的六种基本心理。并以详实的案例和精准的心理分析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是怎样被操纵的。
《影响力》P268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顺从环境中受到了稀缺压力的包围,那么,我们最好是采用一套两步应对法。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在短缺影响下产生了高度的情绪波动,我们就应该把这种波动当成暂停的信号。要作出明智的决定,恐慌、狂热的反应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冷静下来,重拾理性的眼光。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转入第二个阶段: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想要那件东西。如果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因为想拥有它,那么我们应当利用它的稀缺性来判断该为它出多少钱。倘若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为了它的功能(也即想要驾驶它、喝它或吃它),那么我们必须牢记一点:该物品不管是稀缺还是充足,其功能都是一样的。简而言之,稀缺的饼干并没有变得更好吃。
WHAT
你是不是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商品打折限量发售的情况下,花费一番功夫总算买到了商品,可拿到手却商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生活中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是想要去试一试;明知道有人在故意“卖关子”,可偏偏就被他们说的话吊起了胃口...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稀缺性原理钻了思维捷径上的漏洞,认为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就越是珍贵,但是稀缺的东西一定就是好的吗?它适合我们吗?《影响力》“暂停-反问”两步应对法教你识破稀缺性原理的陷阱,保持清醒头脑,做出理性抉择。
WHY
帮助我们识破稀缺性原理的陷阱,尤其是在涉及到直接竞争环境的下时克制住冲动情绪,保持清醒头脑,做出理性抉择。
HOW
“暂停-反问”两步应对法
第一步 按下暂停键
当意识到在稀缺压力下,我们的情绪产生了较大波动时,按下暂停键,例如可以深呼吸,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
第二步 反思与追问
反思自己想要这件东西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这件东西是“限量版”显得格外珍贵,所以想要占有这种稀缺性?还是因为为了它的功能,比如说我们想要吃它、和它或者驾驶它?根据物品的稀缺性判断物品应有的价值。并告诉自己稀缺并不会改变物品本身的功能。稀缺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WHERE
在身处稀缺压力下,尤其是涉及到直接竞争的环境下,情绪亢奋时。例如,购买某件限量物品,被禁止做某件事时。
A1
今年618购物节,我在网上看到了自己种草的一款卷发棒做活动,前10000名付定金会送气垫梳子作为赠品,而且价格要比平时便宜,立马就加入了购物车,还定好了闹钟零点付定金。付定金那天晚上特意熬到了凌晨,唯恐自己不在那10000个名额内,最后付定金成功,如愿的买到了卷发棒,可是买到手用起来后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用,并且卷发棒很花时间,早上上班时间有限,没法天天坚持使用,过了没多久,卷发棒就被我闲置了。
反思:回想当初看到限量10000名付定金送赠品觉得机会好难得,如果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自己损失很大。现在想想这完全就是掉进了商家设定的“稀缺陷阱”,一时头脑发热下的想法。当时并没有仔细想想买卷发棒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也没有多调查它的使用效果是否像推广中那样好,也没有考虑使用方不方便,是否能坚持使用这些问题。如果能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就不会不冲动购物了。
A2
通过这个片段,结合我的切身经验,我把这个片段拆为己用,具体我是这么计划的:
目标:熟练运用“暂停-反问”两步应对法,避免掉入稀缺陷阱。(以本月购物节为例)
行动:本月购物节在购物前理性思考,购买商品不要一时头脑发热立即下手。可以把想要买的东西放购物车一段时间,隔段时间再看看是不是真的需要?购买贵重商品时,先做好调查。多想想先自己买东西的目的是什么?观察有没有商家故意制造的稀缺陷阱或竞争购买氛围如“限量购买”“仅限前十名”等等。以上内容全部考虑完毕,如果还是想要再下手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