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拆书帮爱好者RIA线上收集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30个便签的记录 学习目标: 学会30便签的记录

开场: 《这样读书就够了》、《交互式培训》、《从培训专家到绩效顾问》、《断舍离》、《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番茄工作法》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9页:
职场工作者们的学习需求是:
他们并不需要大师,他们需要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能够交给他们真正的(虽然也许是初级的和简单的)管理学、营销学、沟通和心里学,还要让他们放下对学习的恐惧。
关键是:这些知识要能用的上。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员需要的老师是可以真正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有实际帮助的,能够帮助他们放下对学习的恐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在备课的时候总是有负担,觉得知识的储备还不够全面,不是大师级。
A2-坚定有用就好的理念,不追求大师级的完美。从这次25日运营习书会设计开始,课程设计从具体问题及针对性学员入手,关注点转移到解决和教会什么,而不是课程多么深入和重量级。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25页:
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他不能让这些米用的知识占据那些有用知识的位置,“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们在围着太阳转,就算我们是在围着月亮转,对我或我的工作也不会有半个子儿的影响。”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书籍要根据自己目前的需要选择,一本书中也要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吸收,切忌追求完美的全面掌握。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我是一个爱书之人,包括春节前后就买了好几本,种类五花八门,有致用的也有鸡汤的,只是都还没看,而一读书就期望能够把书里的内容都吸收,希望都记住,可是做不到,更糟糕的是往往自己需要的部分就记不住了。
A2-从今天开始,我会停止买书,从现有书籍中选择当前需要的知识,用RIA方法学习,直至成功学习完10本书后再考虑买书。
片段三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81页:
你的圈子有多大
每个人关注的事物合起来,称作他的“关注圈”。其中有些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形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更多地把时间和经理放在“影响圈”中,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而是自己的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
消极被动的人则盯着那些自己不能影响的事,如他人的缺点,外部环境等,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总能为自己找到借口。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积极主动的人和消极被动的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关注点不同,应该要关注积极的影响圈,努力扩大自己可以影响的范围。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当我晚上回到家,大概7点半这样,看到我们家麦麦还没有吃饭,火气就会冒上来。
A2-回家后,如果麦麦还没有吃饭,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喊暂停,然后立刻积极的自己动手负责麦麦吃饭,只关注可控的影响圈,从圈子内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开始做起,控制负面情绪。
片段四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109页:
美国培训发展协会强调技能型现场学习应该提供“在安全的环境下,第一次联系新技巧的机会”。“因为在学习新技巧和新行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机会下水,谁也学不会游泳,如果没有舞伴,一个人自己也学不会探戈。所有呃技能,无论是学习武术、游泳、乐器还是任何职场技能,学习者一定要有在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中进练习的机会。此外,学习新技巧也需要或多或少的指导。即使是最资深、最有经验的从业者,也不可能一边初学乍练新技巧,一边有效地分析如何提高。只有现场学习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既能安全练习又能现场反馈的平台。”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程序性知识,应该在学习中或者后提供至少一次的新知识运用的机会并保证环境安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在之前操作4D领导力的习书会的过程中,有用到ORID的焦点讨论法,D的环节分享完计划后,学员没有在课堂中有足够的机会实践,是回到工作岗位中进行实践。
A2-运营学习的工作坊中,将第一期工作坊的学习知识点区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对于程序性知识增加课堂中的练习,保证环境安全。
片段五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10页
有什么办法让读书也能得到明确的收益?
刘一秒比学院里的老师们更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恐惧,他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的表现形式,想法设法让学习者有兴趣,有渴求,能听懂,会运用。
这一部分,确确实实是刘一秒创造的价值。他帮助职场工作者把图书的知识与他们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使这些知识更容易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从而使职场工作者明确体验到学习的收益,所以愿意花费时间、金钱、精力来学习。
用成人学习理论的语言来说,这个过程是【学习者把图书的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能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读书真正创造价值的部分是将书本的知识转化成可以运用的能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看书关注大而全,希望把所有知识点都记下来,无论什么类型的书籍,忽略了能力的转化。
A2-从自己做起,现在每一本书都运用RIA方法。
片段六
R 原文片段
《交互式培训》第43页:
学习者需要得到什么类型的知识——陈述性或程序性——我们就能调整自己将学习内容呈现给他们的方式。如果是陈述性知识,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活动,让学习者知道必须学会哪些内容并按照陈述的方式做练习。如果我们希望他们学会做某件事情或者使用某样东西,就要采取更为程序性的策略。底线是将学习者必须学的东西与培训/指导/教育的方式结合起来。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对于知识,我们需要先进行判断,陈述性还是程序性,根据知识的类别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更好的帮助学习者。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4D领导力学习设计中,没有对知识进行陈述和程序的分类,都采用一种方式ORID的方式进行分享。
A2-运营之道的课程设计中,对第一第二章知识点进行区分,陈述性知识——基本概念进行强化记忆及解读,程序性知识——流程和方法要求识记并模拟运用。
片段七
R 原文片段
《交互式培训》第43页:
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有三大因素对我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方式有主要影响:能力、知识背景和动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效率和方式不佳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改进:能力、知识背景、动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政企正能量训练营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大家的能力和知识背景,在世界咖啡环节的共创中,效果很不理想。
A2-运营之道课前前,先发送调查问卷,对知识点及经验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做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调查情况,对课程进行调整。
片段八
R 原文片段
《交互式培训》第54页:
成年人学习的四大关键原则
关于成人学习方面的研究很多,可以谈的内容也很丰富,实际上,这章完全可以扩展成一本书。所以,在这里我们只关注浙西额研究中由成人教育领导人物马尔科姆*诺斯尔斯提出的四哥关键发现。
与很多人看法相同,我们认为这些原则对成年人学习来说最实用也最有意义,它们是:自愿、经验、自主、行动。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成年人学习必须以自愿为基础,在设计中充分调动以往经验和学员自主性,要特别重视落地行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培训中没有考虑学员的经验,旧识激发环节没有做到。4D领导力的学习设计中ORID有这个环节,但是没有意识到这个环节的意义做的不够到位。包括自己的学习也是如此。
A2-运营之道的学习中,增加激发旧识的环节。
片段九
R 原文片段
《交互式培训》第85页:
培训结构化的五步模型:1、逻辑依据 2、绩效目标 3、学习活动 4、评价 5纠正和确认反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培训结构化五步模型,就是要在设计时明确:1、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2、将会学会什么? 3、学习活动设计 、4、检查学习者是否学会 5、给予学员反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拆书帮的30拆,说起来道理都懂的,做起来在写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准确到位。叮叮妈有帮忙检查,指出了很多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时反馈给我。
A2-练习30拆,多检查几遍,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片段十
R 原文片段
《交互式培训》第155页:
我们用一个公式总结所有上述活动:教学——鼓励——释放。所有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即“教学”,然后你应该鼓励学习者多加实践——即“鼓励”,最后,当学习者有能力自己尝试的时候,就来到了“释放”阶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学——鼓励——释放,不同活动适合不同环节,根据需要选择。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培训时有听到一句话:讲给他听,做给他看,让他自己做做看。先教会他,讲给他听、做给他看——教学,鼓励他试一试——鼓励,让他自己做做看——释放
A2-做礼仪实操训练的时候,采用这个流程。即操作性比较强的训练时运用。
片段11
R 原文片段
《从培训专家到绩效顾问》第7页:
关于培训、学习与绩效
培训:一系列结构化的活动,目的是让人们能一贯地重复某些行为且不会发生变化,同事效率越来越高,即便人们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也是如此。
指导;一系列结构化的活动,目的是让学员能够从所传授的特定知识中推导出一般规律。
教育:一系列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活动,目的是建立心理模式和价值观。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培训、指导、教育目的不同,但都为了达成学习的目的。
培训侧重训练重复性行为使之成为下意识行为,效率越来越高。
指导侧重总结推导出可迁移的一般规律。
教育侧重心理模式和价值观的建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之前未能明确区分三者,比如讲到某些具体操作流程时只是把流程说一遍,实践和练习设计不足。
A2-熟记定义及区别,在即将开展的运营之道学习中,将学习目的和内容进行区分,采用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设计。
片段12
R 原文片段
《从培训专家到绩效顾问》第40页:
吉尔伯特工程模型(BEM),吉尔伯特统筹被认为是人力绩效技术之父,在期关于职场绩效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他识别出六大类影响职场绩效的 因素,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环境因素:(信息35%、资源26%、奖励/后续结果14%)个体因素:(知识/技能11%、能力8%、动机/6%)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吉尔伯特工程模型BEM,将职场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成两类,环境和个体。得出70-80%调查者认为环境因素是最大的绩效障碍。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当企业业绩不达标时,公司都会说要上一次阳光心态之类的课程。培训对针对个体,认为是个体心态不好或者其他因素造成了业绩不好,忽略了环境问题,而环境的改造效果可能更好。
A2-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遇到绩效问题先借用吉尔伯特工程模型6大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最大的因素,针对性解决。在本次运营之道学习中植入吉尔伯特工程模型。
片段13
R 原文片段
《从培训专家到绩效顾问》第50页:
有效绩效工程模型:识别业务需要——明确业务期望——评估当前绩效——定义绩效差距——挖掘绩差因素——识别干预措施——筛选干预措施——制定干预措施——实施干预措施——监控与维护。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有效绩效工程模型分为十个步骤;大致分为三部分:诊断(识别业务需要——明确业务期望——评估当前绩效——定义绩效差距——挖掘绩差因素)、开方(识别干预措施——筛选干预措施——制定干预措施)、实施(实施干预措施——监控与维护)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凭经验操作,没有理论指导和具体的流程。
A2-遇到业务部门提出的绩效问题,直接套用绩效流程操作。用本次运营人员需求作为实践点,按照有效绩效工程模型十个步骤逐一分析。
片段14
R 原文片段
《从培训专家到绩效顾问》第87页:
成功的绩效顾问需要具备四个基本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商业知识、员工绩效改进的相关知识、合作技能、咨询技能。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想要成为绩效顾问,需要对商业模式及运作有所了解、员工绩效改进专业分析和工具,合作和咨询的能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之前从事培训所做的工作和效果更多的是在绩效改进的一个小环节,要想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单用培训不够。
A2-从培训领域走出来,从这个四个方面深入学习。第一步先从这本书中学习员工绩效改进的相关知识并找机会多加运用。
片段15
R 原文片段
《从培训专家到绩效顾问》第81页:
从培训“命令的执行者”转变成为绩效顾问之后,你就要面临一些列的新角色了,一些基础的角色包括:顾问、分析师、执行人、项目经理、催化师以及监控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培训专家到绩效顾问需要增加扮演新的角色。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培训工作之前扮演的角色更多是课程规划、培训设计、实施、培训管理、效果评估等,现在和业务部门沟通中,单从培训的方面出发,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部门的需要,而从培训的角度又很吃力。
A2-探寻新的方式和思路,向绩效顾问转型。第一步先从学习本书的知识开始,识记并在运营之道等手上有的几个任务中实践。
片段16
R 原文片段
《断舍离》第14页: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行动会带动心灵的变化。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前一段时间我抱怨家里很乱,但是自己又很累,不想整理,结果整个心情都是不好的。
A2-立刻停止抱怨,开始整理,一次整理一个小区域,不设定目标,有多少时间就整理多少。
片段17
R 原文片段
《断舍离》第29页:
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判断物品是否需要的标准是,是否需要关和是否在当下需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有几件衣服几次想淘汰,可是总觉得衣服也很不错丢掉很可惜,几次都是拿出来又放回去,可是一整年下来都没有穿。
A2-根据断舍离的标准,立刻将无关的衣服整理出来,不考虑是否损坏或者价格款式,只考虑是否有关。
片段18
R 原文片段
《断舍离》第34页:
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年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断舍离是一个循环流转的过程,不是静止的状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之前收拾的时候总希望一次收拾然后都不会乱。乱了之后心情就很不好,也没动力再收拾了。
A2-回家看到家里某一块整理过的地方乱了的时候,不产生坏情绪,立刻动手清扫,建立断舍离是流转的过程,是动态的观念。。
片段19
R 原文片段
《断舍离》第37页:
打个比方说,作为回礼,有人送给你一套名牌的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动地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假设对方送的是一套麦森的杯子,而你当下在用的,只是买甜甜圈时的赠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啊”,你会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麦森的杯子,我没达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对于物品的态度决定了对于自己的评价。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之前年会发了一套沐浴露,200多块钱的沐浴露,好像是一个什么很高级的牌子。然后一直没有舍得用。
A2-改变这种想法。朋友从英国带回了一套沐浴皂,很漂亮的卡通,放了一年没有用。从现在开始打开用,用完再去购买其他的沐浴用品。
片段20
R 原文片段
《断舍离》第52页: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够各得其所。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够各得其所,包括我们自己,也要很舒适快乐。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整理出来的物品不舍得丢掉,一直堆放在阁楼里面。
A2-从本周天开始,每周将整理出来的物品分类,选择出合适的物品送给有需要的朋友,让他们各得其所。
片段21
R 原文片段
《断舍离》第120页:
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低收拾自己的东西。“断舍离怎么这么 有意思啊”,“把整理收拾好了,心情一下就畅快了”,就这样高高兴兴的,你的快乐也会传染给其他人。断舍离和以往的那些收拾不一样,收拾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伴随什么义务。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它的过程是愉快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断舍离关注自己的影响圈,收拾是自我发现和肯定的手段。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房间乱的时候就会看到其他人乱丢东西,很多东西可以丢掉却不丢掉。自己的物品却依旧摆在那里。
A2-从现在起先从自己卧室开始收拾,逐步扩大,在自己可影响的范围收拾,不制定计划, 有时间就收拾一个角落。
片段22
R 原文片段
《断舍离》第155页:
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运用三分法整理和取舍。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整理衣橱不知道如何下手,有些想丢也丢不下去。按照裙子、上衣、裤子等类型分会分出很多,不好放。
A2-按照三分法先取舍,分为喜欢——可有可无——舍去的,三个先分类,把喜欢的留下来。然后再按照三分法整理,分为夏天、春秋、冬天的衣服。
片段23
R 原文片段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第14页:
“奔”她说,“你不会就这样从我这儿辞职的。”她把文件夹往我这边推了推。“把这个收回去。你可能并不知道,我对你的处境还是很了解的。我希望你至少再给我六周时间,但是在此期间,你必须下定决定做一些改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下定决定很重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春节前做了2016年的计划,但是还未开始坚定的执行,总觉得还没有想清楚。
A2-下定决心很重要。年前做的计划,现在又有改变。决定在本周内彻底想清楚2016年的目标,一年之内不能变化。
片段24
R 原文片段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第41页:
“最关键的是”,约瑟夫说,“我们身边不停地发生着许多事情,你对此无法选择。但是,我们能选择的是我们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事。”
”这个我喜欢。“我说。我心想,他应该在名片背后协商这句话,而不是画上那个大问号。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面对当下现状,寻找处理方法。关注点在影响圈和解决问题上。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身体一直不好,抱怨因为工作没有时间锻炼,但工作似乎没办法改变,因为要保证经济的来源。
A2-接受当下发生的现状,选择要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会更好。每天下班先走路一段然后再坐车,根据身体情况选择走路的远近。每周周末至少安排2个小时进行运动。
片段25
R 原文片段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第94页:
ABCC选择法:A觉察: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状态吗?B深呼吸:我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更客观地来看这件事?C好奇:我是否了解所有的事实?到底发生了什么?C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ABCC选择法将帮助人们在遇到问题时,以学习者的心态更好地解决问题。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回到家看见书房很乱,电脑开着的,我就会立刻想到我婆婆看电脑而让我的孩子自己玩,没有陪伴,没有照顾,瞬间就到了评判者的心态了。
A2-当回到家看到这样的情景时,先明确自己已经处于评判者状态了,接纳自己深呼吸调整情绪。自己带孩子的时候也会存在想要玩一会的情况,一直陪着孩子并不完全是对孩子好的,人有在边上,让孩子自己玩耍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只要孩子没有发生危险就可以了。我就选择整理好地上的物品,不去想太多。
片段26
R 原文片段
《番茄工作法》第46页:
自己动手做一张活动清单表格,把书签放在这一页,去找一支笔,一张纸,一枚厨房定时器,扭起5分钟番茄钟。在纸面顶端写下标题”活动清单“,想想你在家里要完成的活动,把它们全记下来,无论是否重要,不必考虑重要程度和优先级,也不必写出具体做法,致谢活动完成后的状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一页纸、一支笔和一个厨房定时器就可以按照要求做好一份活动清单,简单易行。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春节前写过活动清单,我叫待办事项。有些代办事项很大,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做完的。
A2-立刻开始写一份最近想要做的事情的清单,尽量从小的角度切分。
片段27
R 原文片段
《番茄工作法》第49页:
做一张今日待办表格,拿一支笔、一张纸和厨房定时器,还有你杠杠做的”活动清单“表格。扭启5分钟番茄钟。在纸面顶端写下标题”今日待办“,想想你觉得今天要进行的活动。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从活动清单中选择部分内容,制作一份今日待办表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春节前写完需要做的事项后,就会觉得事情好多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往往就放弃或者行动缓慢。
A2-立刻从活动清单中选择1-2个事项,在15:00-18:-00,使用番茄钟完成。
片段28
R 原文片段
《番茄工作法》第56页:
在每隔25分钟的常规休息之外,番茄工作法要求安排时间更长的阶段性休息。我将4个番茄钟作为一组,所以没4个番茄钟后,我进行阶段性休息。阶段性休息统筹可以使15-30分钟的消遣。可以利用时间来清理办公桌,去一趟咖啡机那,或者到喜欢的社交网站转转。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一个番茄钟要进行3-5分钟的休息,4个番茄钟要进行15-30分钟阶段性休息。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今天上午一上班做下来,就开始做事情,一直到12点,人感觉很疲劳,到10点多的时候注意力就已经开始有点不集中,不想干事了。
A2-下午要运用番茄钟,强制25分钟休息5分钟,4个番茄钟休息30分钟。
片段29
R 原文片段
《番茄工作法》第63页:
记录,拿一支笔、一张纸、番茄钟,还有你的工作日程表。把书签防砸你这一页上,扭启3分钟的番茄钟。在纸面的顶端写下标题”记录“。看看你的工作日程表,有多少项目安排在昨天?例如办公室会议等,在第一行填写昨天的日期,日期右边填写项目个数;在第二行填写前天的呃日期和数据;继续回溯之前的时间,知道番茄钟响铃,然后回来读这本书。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进行番茄钟后每天要进行记录和跟踪,采用记录表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拆书完成后就完成了,很少回顾看看是否哪些可以总结,哪些可以优化。很多事情都这样,读书的时候还会回顾,现在节奏加快,回顾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A2-对于过程和结果的跟踪和回顾非常必要。从今天下午开始采用2个番茄钟,并记录。
片段30
R 原文片段
《番茄工作法》第103页:
”活动清单“表格与”今日待办“表格不一定非要用两张纸。一种替代办法是,为每项活动使用单独的索引卡片。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可以灵活变化活动清单和今日待办的呈现形式,作用不变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刚才制作了活动清单和待办事项,都是文字和列表的形式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如果采用索引卡片的形式,写的时候可能会花费时间更多,但是做起来更有趣味,我更乐于接受。
A2-把握住核心的原则,在形式上采用索引的形式制作活动清单,并从明天起启动索引完成”今日待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