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刘怀影,一个向往更自由生活的人,非常开心能在此和大家交流“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分组:为了方便讨论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分下组,我左手边为一组,右手边为第二组。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学习者能够认识到评论性语言的负面影响,区分哪些语言是观察,哪些是评论,减少评论性语言,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提升沟通能力。
【图书介绍】<2分钟
【事件场景】
7月13日晚上回家的时候,看见女儿坐在沙发上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电视,面前的茶几上摆着吃了一半的晚餐,我出于本能的说:你看你懒里,吃过的东西怎么不收拾一下呢?等下自己收拾下哦
过了一会,我又问她,我看你的头发油腻腻的,昨天晚上和今天一天都没有洗澡吗?怎么这么邋遢。
【提问】
当我这样和女儿沟通的时候,她心里会是什么感受?会接受我的意见,改正自己的行为吗?显然不一定的。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是怎么处理的呢?
【影响】
这种类似的事情在生活或者工作中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习惯于评论别人,则别人第一反应是不认同我们的说法,会想着如何反驳我们,这样就违背了我们沟通的目的是希望别人意识到他的行为带来哪些影响,进而听进去我们意见的初衷,甚至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解决】
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非暴力沟通》是一本具有操作指南的工具书,它的精髓在于让我们意识到人生是有选择的,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开始,进而促进自我理解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它提出通过观察、体会感受、表达需求和提出请求四要素,让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彼此尊重,关注对方的需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区分观察和评论”选自本书第三章,当我们在谈话中开始区分观察与感受,谈话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手里的拆页。
区分观察与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作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我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会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他们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很快就发现教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教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 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教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这时,我提醒了他。会谈结束后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教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的提醒他。
【强化讲解概念】
片段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表达中,常常习惯性的使用评论性语言,而这种评论只是我们的看法并非事实,常常给听者传达消极的影响且让听者接收不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不能解决问题,却让双方关系恶化。改变这种习惯评论性说话方式需要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那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呢?接下来我们做个练习:
【概念辨析】
观察: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我们用五官直接看到,听到,触摸到的客观情况,评论:是带有我们感情好恶的语言,或者是我们的猜测,推测,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比如带“曾经”,“每次”这样词语的是观察;“总是”,“从不”是评论,“经常”很少”是评论,不负责任的评价是评论,把对他人或者事情的推测或者预测当做唯一的可能或者事实的是评论,评价他人能力容易把评论当事实,或者是使用形容词或者副词时,把评价当成事实也是评论。
让我们举例来说明:
1.7.13日面访客户的时候告知客户保单只交费一年退保金很少,客户同事A说:这样说保险就是骗人的。那么请问大家“保险是骗人的”是观察还是评论?“骗人”这个词语是评论
2.7.14日听到领导说:“小王就是不长脑子 ”请问大家这是观察还是评论?不长脑子是评论
3.7.14日我和一个业务员说:“你别光顾着卖保险,客户理赔的事情就不问了。”请问大家是观察还是评论?是评论,把自己的猜测当事实。
4.上午办公室里有几个小孩在玩,我和他们说:“阿姨在打电话,你们的声音大到让我听不清电话里的声音了,你们可以小点声音或者去稍微远点的地方,让我能听清楚电话里的声音,好吗?”请问这是观察还是评论?这是观察,说出了他们的声音比电话的声音大,我听不到客户讲话的事实。
【HOW】
通过以上的练习,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区分观察和评论了呢?那我们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呢?以下步骤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步:话说出口之前先在大脑里过一遍,识别出评论还是观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 带“曾经”,“每次”这样词语的是观察。比如:我每天中午都要午睡,我曾经有次中午没有睡,结果一下午都没有精神
2.带“总是”,”从不”词语的是评论,比如:你出去从来不关门,你总是吃完饭不把碗收好
3.带“经常”很少”词语的是评论,比如:约好时间是九点到,你经常迟到,或者说你很少能准时
4.不负责任的评价是评论:他就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区分观察和评论的说法是:他突然离开家几年没有音讯不顾年幼的孩子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5.把对他人或者事情的推测或者预测当做唯一的可能或者事实是评论。比如:像他那样的人,做生意一定会亏,或者说你每天抽烟,肺一定会出问题。
6.缺乏依据的表达是评论。比如:这孩子学习成绩差,区分观察和评论的说法是:他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成绩差
第二步:把注意力放在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听到,看到,闻到等观察到的事实情况。比如:饮水机里没有水了
第三步:描述客观事实。比如:我下班7点多回到家,到厨房里看见水池里堆了碗,筷子,碟子还没有洗。
【适用边界】
当我们想和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时,需要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但并非绝对不做评论,而是评论要在特定时间或者环境下基于你的观察结果给出。或者说当你被别人评论性语言击中感到生气等负面情绪时,你可以考虑是否他不能区分观察和评论,也许他没有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调整心态平静的和他确认到底他的意思是什么?或者他是否对你存在某些误解。
可预防的异议:
可能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已经会区分观察和评论了,但回到生活中,就会脱口而出回到惯性的混淆观察和评论的语言习惯中,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语言保持敏感,及时反思,下次再有类似情形我应该怎么表达更好,练习反思的次数多了就能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区别观察和评论的表达方式就能成为我们沟通工具箱里的常用工具,习惯性的使用了。
好了,我们刚才已经一起学习了正确表达观察的方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会遇到哪些情况,会因为混淆观察和评论带来不愉快的经历呢?
比如:我对张姐说:你这次做的发型有点显老气。
比如:我对儿子说:看你吃个饭咋不小心点,衣服弄那么脏?
比如:我对女儿说:你需要整理下房间了,你看乱的。
以上是我给大家的场景,大家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时间里,有哪些混淆观察和评论的事例,把它写在便签纸上,想一下运用今天片段中的知识点,你应该怎么和对方沟通呢?大家在小组内讨论,稍后我会邀请小伙伴来演练一下。
请大家注意在讨论和演练的过程中,要有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并且要有完整的对话哦。好的,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讨论。
【记录学习者案例】暮色饰演她和她的同事A。
场景:公司上ERP,每次大家沟通的时候会存在很多问题,每次都会推诿。有个同事A感觉比较难沟通,下周一他们要来开会,如果按以往,我就会说,你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直接评论。明天我会按以下方式和他沟通。
同事A:你们这个系统不好用。
暮色:我知道你现在不想用这个系统,是希望我们公司全系统上ERP,生产那块也上,这样让公司能有一个内控管理机制。你也是为了公司好,我们都记住这个目标好好的沟通下去,希望大家团结的工作。
【结语】
感谢暮色小伙伴的精彩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又梳理了一边区分观察和评论的方法,知识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被我们掌握,熟练运用内化以后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价值为我们所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区分观察和评论,尽量多的表达观察,如果非要表达评论,一定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谨慎的使用,这样生活就能少一分摩擦,多几分和谐,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感觉大家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