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人陈鲁青。三个标签介绍自己,我是一个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两个孩子的妈妈,以及爱读书的终身学习者。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无伤害表达”,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完成这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够发现自己在之前存在的攻击性语言,并且学会如何用无伤害表达的方法来进行转换。(技能点:设定学习目标)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片段来自一本书叫《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的作者是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中国督导安心,从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等六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精髓,并通过日常的故事展示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模式。
作者结合了自己十年践行、分享PET的经验,给到了大量的将PET理念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的真实的、具体的案例,相比较《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样的专业书籍,会更加的接地气,符合中国的国情,也让我们更加的容易去上手使用。
你在育儿的过程中是否有过焦虑,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你在生活的过程中是否有过痛苦,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难受,面对种种的喜怒哀惧?这本书能让你开始学会接受,学会感激,以爱为基础进行一致性的效能沟通。
你在与别人交往时遇到矛盾,是否总会和对方发生冲突,弄的双方都不愉快,或者不敢说出来,自己暗暗生闷气?比如与同事的工作界限发生冲突时,比如孩子达不到你的要求,惹你生气时,比如买到了一件不满意的商品,想要退货时……今天这个片段就能让我们学会如何在这种情境下做到一个平和的、能解决问题的沟通。
(技能点:FAB法介绍图书)
今天的拆页是选自这本书中的P130“无伤害表达”
绝大部分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带矛与盾,即自带攻击与防备。
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充满了攻击性:“你真笨”“你错了“”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都是因为你”“你看别人家老公”“你这样太伤人了”……
同时,我们也充满了防备,试想如果有人对你使用以上语言,你会怎么回应:“你才笨呢”“错的是你”“你最好说到做到”“关我什么事”“那你怎么不看看别人的老婆是怎么样的”“你才伤人呢”……
我们随身带着矛和盾,就如同时刻让自己置身于战场,伤害总是难免的。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性语言,自带杀伤力。因而大部分表达都是在发泄情绪,或指责对方,而非真正的表达。要做到无伤害的表达,就要把语言中的攻击性去掉,把“你”改成“我“把“评价标签“改成“行为“,把指责改成“感受及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我信息的表达去掉矛;当对方呈现攻击性时,通过倾听去掉盾。当我们不再传递攻击性时,他人也会为自己负责,并且很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那下面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这个片断,读完的伙伴,请举一下手,给我一个示意,谢谢~~
(倒计时2分钟)
(知识点和相关理念what)
这个片段给到了在与人沟通时如何能做到无伤害表达,从而让沟通更有效
(前因后果说明why+反例: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
我们在和他人相处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在行为和言语上充满了攻击性,去责备、教育、讲道理。而对方的回应则通常是防备与反击。这样的沟通表达大都是在发泄情绪,不但改善不了问题,反而会互相伤害,带来情绪的困扰。这种情况尤其在与孩子的沟通上更为明显。
上上个周末的中午,我在家里想要睡个午觉补补觉,而两个孩子不想睡觉,在床上翻来滚去,嬉戏打闹,吵得我睡不着,我对他们说:你们能不能好好睡会觉,别出声了!消停了2秒钟,他们又开始了,我没办法,就让他们去客厅玩,但是他们在客厅里玩游戏,还是有很大的声音,我非常烦躁,出来吼了一通:你们怎么这么没有爱心,就不能安静一会儿让我睡个觉吗!结果我的觉没睡好,两个孩子也很委屈。
(行动建议和行动步骤how+正例)
正好这天下午我读到了这个片段,就开始反思自己的语言,如何可以转变成无伤害的表达:
1、 以我开头。“你们”怎样怎样……这样的话语是带有明显的攻击性的,所以首先要去掉这个攻击性,把“你”改成“我”。
2、 描述行为。用描述事实行为的方式代替评判。
3、 感受和影响。用我的感受以及带来的影响代替指责。
所以,当上周末的中午,同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有了不同的应对之道,也收获了不同的结果。
依然是在午觉时间,孩子们不想睡觉,打打闹闹,我对女儿说:妈妈早上起的早,午睡对我很重要,当你们发出很大声音的时候,我没办法好好睡觉,感觉好苦恼。
女儿想了想,回应我说:妈妈,要不这样吧,我给你关上门,我和弟弟到书房去玩玩具,也关上门,这样就不会吵你了。
我并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而是如实的表达了我的困扰,女儿就主动做出了调整,甚至是在弟弟想要玩电子琴的时候,她赶紧阻止,说妈妈在睡觉呢,别玩这个声音太大,会吵到妈妈!
这样的沟通是不是更有效,且更温馨呢!
(适用边界)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仅适用在亲子关系中,亲密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只要是在关系中对方的行为带给了我们困扰的时候,都可以用这种沟通方式去解决问题。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请大家试想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天你接孩子放学回家,本来计划到家就开始写作业,中间吃饭休息一会儿,8点之前就可以完成,还能出去运动运动,结果孩子磨磨蹭蹭,一直到10点该睡觉了还没完成!这时候说的话通常是攻击性比较强的责备,甚至是怒骂了!
这时你是不是会压抑不住积攒了一晚上的怒火,把孩子痛骂一顿?结果大人生气孩子哭,作业更写不出来了!
你近期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呢?因为对方的行为令你非常不舒服,于是你给到一个责备、抱怨之类的攻击性语言,而对方可能会反击或者防备,总之双方会很不愉快,从而让你感觉到生气、愤怒、烦躁或者伤心等情绪呢?
下面我们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互相分享一下你的案例吧。
学习者案例记录:
(兴宝)带着小侄子去游戏堡玩,事先说好只玩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后回家吃饭。然后45分钟的时候就提醒他,还有15分钟就要回家哈,结果到1个小时,小侄子还不肯走,我说你是玩完这把就走吗?不走就得揍了哈!结果玩完还不肯走,我就揍他。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我听到大家刚才都描述了自己的一个说法,基本上都属于攻击性的言语,那之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语言的伤害,现在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试着把之前的说法转换成无伤害的表达吧。
1、 以我开头,把“你”改成“我”。
2、 描述行为。
3、 描述感受和影响。
大家可以尝试在小组内表达一下,并且感受一下这样的表达和之前的表达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依然是3分钟的时间。
学习者案例记录:
(兴宝)转换1:宝宝,到点了,舅舅饿了,咱们回家吃饭吧,你姥姥姥爷都在等着你呢,都打电话催了我好几回了,要不菜就凉了,我们回家吃饭去吧!咱不是说好了就玩一个小时吗?你要是再等一会儿,下次舅舅就不带你玩了,这卡也给你没收了,所以说……
拆书家引导:你这还是在讲道理,而且有威胁的成分,属于攻击性语言
转换2:我已经很饿了,你还不走的话,姥姥姥爷他们都在等着我们吃饭呢,再不回去他们都很着急,这可怎么办呢?(表达我的困惑,但并不提出解决方案,让他自己来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