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我是Andy. 我来自新疆,我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是每周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已经有61篇了。我还经常跑步,去年完成了500km.
其实,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而组织学习应用就好像我这样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介绍】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那拆书家又是什么呢?
拆书家是学习导师,拆书家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可以通过教会别人从而让自己得到最好的学习,可以把一本书加工成现场培训,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搭建知识体系。
方法四,在架构中填充知识
现在,我们有了架构,那么如何在架构中填充知识内容呢?我建议的一个方法是:
首先,把你看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记在手机里,用什么软件都无所谓。记的时候不需要组织语言,记关键词就可以,这样最快。如果是微信文章里的,你可以直接截图保存。
其次,每天对当天的知识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地列到某个应用,比如Evemote里面(如果你在上一步中也是用Evernote,那你需要分开不同的文件夹)。
最后,定期回顾,如果是重要的知识,再记入到知识架构里,作为知只体系的一部分,当然,这也是另一个文件夹。
用这种方式,即便是碎片化信息,也能够进入到知识体系。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把知识纳入知识体系的方法。
每天我们都接收到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它们将作为碎片化信息短暂保存在我们的大脑中,要不了多久就被遗忘了,更谈不上遇到问题能迅速调用。只有纳入了知识体系的知识才能被我们调用,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1、收藏知识:把看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保存在手机或电脑里,比如在印象笔记中建立“日常信息”文件夹。
2、整理知识:建立“整理信息”文件夹,每天对当天的知识按知识架构进行分类整理。
3、定期回顾:建立“知识体系”文件夹,然后把步骤2中的知识架构放入此文件夹。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整理每天收集的知识点,可以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也可以对知识体系进行查缺补漏。
※ A1 (故事+反思)
【故事】:干啥啥不行,收藏第一名。在我的收藏夹里收藏有大量自己认为以后可能会用上的知识,但一直没有整理,就像冬天收藏橡果的小松鼠一样,只是收藏。这些知识都很有道理,说得都对,但显得杂乱无章,很难记住,更别说能帮助我解决问题了。
【反思】:只收藏知识而没有整理,这些有用的知识并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为我所用。我没有每天把收藏的知识进行整理、分类、建立体系,所以只有零散信息,而不是有用的知识,不能转化为我的能力。
※ A2 (目标+行动)SMART
【目标】:本周每天用30分钟时间整理当天收藏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行动】:
1、固定整理时间:每天晚上7:00-7:30整理当天收集的知识。
2、建立“日常信息”文件夹:对于每天想要收藏的知识,在印象笔记里建立“日常信息”文件夹,统一保存在里面;
3、建立“整理信息”文件夹:根据知识所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建立知识架构;比如:个人需要提升的3种能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认知能力。
4、建立“知识体系”文件夹:每周对“整理信息”文件夹进行一次整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