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一、 自我介绍及书籍介绍
1、 三标签
大家下午好!我是柯莱,三个标签介绍下自己:摄影师、运动达人、两娃的宝妈。今天是我TF2-3的拆书分享。本次拆书预计时长20-25分钟。
2、分组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认识及以接下的讨论,我们先分一下组。我们分为两组,我右手分为一组,左手边为一组。
3、用FAB法介绍图书
F:我今天选择的片段出自《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的学生,它介绍了一种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等四个要素表达和倾听他人。
从很多国家的不同案例来看,善于使用这个沟通方式的人,大多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
A:《非暴力沟通》侧重于挖掘语言背后双方想要表达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以消除分歧和争议,从而达到深层的、更和谐的沟通。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手册,全书以案例和对话的方式,让读者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非暴力沟通的神奇之处。
B1:(书的好处)这本书教会我们在面对冲突、愤怒时如何更好的表达自我和理解他人,找到语言暴力背后的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B2:(片段对我们的好处)今天的拆页,教会我们当别人有情绪想要对你倾诉时,利用倾听三步骤来倾听对方,以缓解对方的痛苦、焦虑等的情绪,同时学会反馈倾诉者的感受和需要,而非表达我们的看法,才是真正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
【过渡】这次要拆的原文片段来自于这本书的第7章 “用全身心倾听”中的“保持关注”,我将他称为“有效倾听三步法”。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遇到他人情绪需要开解时,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运用倾听三步法来关注对方,来缓解他人情绪。
保持关注
我建议,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假定有一位母亲和我们说:“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孩子不论我和他说什么,他都不听。”这时,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理解:“听起来,你很伤心,你希望找到和孩子沟通的办法。”这样的回答通常会鼓励对方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我们的理解是准确的,这位母亲一般就会开始表达其他感受:“也许这是我的错。我总是冲他大喊大叫。”作为听众,我们继续体会她所表达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你希望你能多体贴孩子,以前没有做到这一点,你现在有些内疚,是吗?”如果这位母亲觉得我们能够理解她,她也许会接着说:“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我们这时可以继续把我们的理解反馈给她:“你有些灰心,你想加深与孩子的感情联系,是吗?”就这样,我们一直保持关注,直到她充分表达相关的感受。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What】原文拆页介绍了一种不带个人建议和判断,及时反馈他人感受和需要的方法去积极倾听他人。
【Why】倾听,是为他人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在倾听的过程中引导他人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不这么做的坏处】倾听也需要有步骤和方法,如果当身边的同事、朋友或家人,对我们倾述他的痛苦经历或是抱怨种种时,通常大部分人的回应,是给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是表达对人或事的看法。比如:“这没什么好难过的,我上次比你这个更惨!”“这工作量还可以啊!不算太多,上次我还加班到深夜2点!”“小朋友拿你玩具,玩一会又没什么大不了的,干嘛要哭啊!”如果用我们所认为的开导,其实并没有帮助他人缓解情绪,可能无意中给他贴了标签,他人会误认为他们的情绪不值得被重视。
【例子】孩子们喜欢吃甜点,上周我买了些动物奶油,准备自己做点,儿子自己动手做了三个小蛋糕,放在冰箱,女儿回来后,看到蛋糕很想吃,儿子就不给她吃,她哭着跑过来和我说抱怨,当时,我正在忙着其他事情,听她一哭,头皮一紧。她哭着说:哥哥不肯给我吃蛋糕。我说:你和哥哥再好好说说,他和你闹着玩呢,他会给你吃的。她不肯听说:他不会给我的,他每次都不肯给。我说:没事的,你再去问问。儿子就是不肯给,我用了自己的权威压迫了儿子分了一个给女儿。女儿虽是吃到了,儿子又不开心了。
【HOW】那我们非暴力的沟通是如何倾听呢?拆页告诉我们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用心倾听对方。具体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积极暂停。当他人向你倾诉时,放下手里的一切(例如:手机、工作等),同时也不要着急说话。集中精力倾听,并思考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这一步很重要,你要刻意提醒自己。
第二步:用心倾听
A.倾听对方所说的事情。
B.聚焦对方的感受
C.从感受找到对方未被满足的需要
第三步:反馈需要。当他倾诉的过程中,把你听到的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反馈给他。可以重复或用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进一步去理解接纳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而且你要根据对方的表达,持续反馈。
可以运用句式:
听上去你有点 伤心 ,你希望...
听你说完,我感觉你很_______(感受),你想______(需求)
谈话过程中重复第二、三步骤,直到观察到对方情绪舒缓。
再回想和女儿为了蛋糕的对话,周四的晚上,我和她又聊了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步:积极暂停。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一放,转身面对女儿看着她,认真听她说。
第二步:用心倾听。从女儿的哭诉中,听出她十分想吃蛋糕,因不哥哥不给吃很伤心
第三步:反馈需要。可能女儿会继续哭诉,想要我帮忙解决。我说:哥哥的手艺一直不错,我感觉你很喜欢吃他做的蛋糕,你想让哥哥分给你一份,对吗?
所以通过这三步:积极暂停+用心倾听+反馈需要,就可以有效倾听他人。我把他叫做“有效倾听三步法”。
【Where】适用边界:是你在乎的人并愿意花精力去倾听的人:包括你的家人、孩子、朋友、同事等等。
【预防异议】讲到这里,有人会说,清楚表达别人当时的感受有难度啊!是的,理解他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需求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换位思考,共情能力,但是如果我们愿意真诚的倾听,对方是感受得到的,即使第一次没说准,对方会也会解释他的想法感受,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更好的继续接下来的谈话。
【A3促动参与】角色扮演
我们刚刚一起学习了“有效倾听三步法”,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运用,现在一起来做下演练。我会给大家一个场景:
1、【演练场景】:丽丽是你的同事,婚姻状况是离异。你们关系很好。她家里有个2个孩子,青春期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孩子们和她生活在一起,前婆婆住在一起帮忙照顾,关系有点复杂。最近儿子经常生病,自己的工作也很忙,婆婆还经常挑剔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不好,因为又需要前婆婆帮着照顾孩子,得忍受前婆婆的各种行为和言语,她身心疲惫,特别焦虑。每天又要上班,又要请假带孩子去医院输液,整个人都要崩溃了。中午午休的时候,她走到你的办公桌旁边给你倾诉,希望能够缓解一下焦虑感。
你刚好之前参加了《非暴力沟通》的拆书活动,拆书家分享了“有效倾听三步法”,你准备用这个方法倾听她。
2、角色扮演: 接下来,请按照分组,2个人一组进行演练,一个人扮演丽丽,一个人扮演她的同事。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进行演练,同时把两个人的对话记录下来。5分钟后请一对小伙伴进行分享,谢谢!
3、注意点提示:我们演练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丽丽的问题,而是尝试运用“有效倾听三步法”来缓解她的情绪。
时间到,有没有哪组小伙伴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演练的内容,掌声有请。时间为3分钟。一定要注意我们的目的是倾听他,帮助她缓解焦虑的情绪。那我来采访一下:“咱们这位扮演丽丽的伙伴,通过刚刚的角色扮演,你把自己放在丽丽的角色中,通过你同事的倾听,你感受好点了吗。”请为我们情景再现下:
【讨论&演练】5分钟
学习者分享:
志霞(丽丽):我今天找你来,最近太累了!心情也不好,觉得自己要崩溃了。
1、积极暂停 杨老师(同事):是的,我看出来了,有什么能帮你的吗?
志霞(丽丽):就和你说说吧。昨天儿子发烧陪他去医院,白天还要上班,一晚上没睡觉,下班后婆婆觉得你下班了她该解放了,啥事不干,晚上忙个不停,女儿青春期,还经常发点脾气。这些事搞得自己崩溃,感觉这生活啥时候是个头?
2、用心倾听 杨老师(同事):听上去真的不容易啊,作为单亲妈妈要带两个孩子,和前婆婆住在一起,和老人在观念上摩擦,你自己对这些方面有什么需求呢?
志霞(丽丽):就是太累了,挺想有个人能搭把手,自己能够稍微有休息的时间,不至于要崩溃的状态,也指望不上别人,也只能指望前婆婆,自己妈妈家里也有事,只能指望她了,婆婆又不好意思明说自己的想法,感觉婆婆也不是特别愿意帮忙。
3、反馈需要 杨老师(同事):听上去,婆婆本来就是和媳妇的关系就比较微妙,感觉到你最近情绪低落,工作的压力也很大,看你有时候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或者我是否能够帮你一起找找资源,除了婆婆外面有什么资源?
志霞(丽丽):嗯嗯,好的。
【回顾及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非暴力沟通有效倾听三步法:
第一步:积极暂停。放下手里的一切不要着急说话。集中精力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用心倾听。可以说:听上去你有点 伤心 ,你希望...
第三步:反馈需要。可以运用句式:“听你说完,我感觉你很_____(感受),你想______(需求)。”
谈话过程中重复第二、三步骤,直到对方情绪舒缓。
感谢大家的配合。希望大家把“有效倾听三步法”用到日常的沟通中,真正的理解、体会、接纳我们身边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