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分组:大家好!我是Lotus,大家也可以叫我克琼。 我今年给自己3个标签:理财极客,准三级拆书家,教育学学生。很荣幸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考虑到后续会有小组讨论环节,我们先分一下组,跟你的队友们交换一下眼神吧!考虑到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今天的拆解,我了解一下,咱们这里有哪些小伙伴是做父母的请举手示意一下哈。
【学习目标】学习完这个拆页,(澄清)学习者能够运用回应感受,解决问题四个步骤(行为)解决(界定)亲子之间的的沟通问题。
【图书介绍】
今天我为大家拆解的片段来字。
【场景】周末带孩子去逛商场,路过玩具店,孩子哼哼唧唧缠着你要买一个他刚刚看上的玩具。 你看了一下价格,哇好高,而且玩具的适用年龄不适合你家孩子,你决定不给孩子买这个玩具。
【提问】 大家遇到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怎么应对的呢? 效果如何?
【影响】如果你直接告诉孩子因为价格太贵,不适合他年纪不给他买,他一定会觉得你舍不得,不够爱他,接下来一路上他一定会找别的事让你不爽,然后你又说他,吼他,亲子关系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你还会得出一个结论:我娃怎么这么不讲道理,不理解大人。 在孩子心里觉得你不爱他,不理解他。
【解决 】还有更好的做法吗?当然有,这本书里讲到的(理解并回应孩子的感受,邀请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就可以加强亲子关系,解决问题,让孩子心里感觉到被爱。越被理解被爱的孩子不良行为就越少。
【A1自测量表】
在我们拆页讲解之前,请大家做一个自测表,先请大家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一份小测试,请大家为自己打分。
测试题
【解释自测题】
好的,我看到很多小伙伴已经完成了。这套测试题主要是用来检测自己过往的亲子相处中你的观念和行为,让我们做到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加有效地进行今天的分享和学习。
现在我想了解大家的打分情况:我们今天先从得分低的部分开始,有总分15分以下的小伙伴吗,说明你平时跟孩子沟通很顺畅,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一会期待你们的分享。
总分在15-24分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么?好的,看来我们这部分小伙伴们正在跟娃成长的路上,期待今天的分享我们能共同成长。
有总分25分及以上的小伙伴么? 嗯,我们大家非常相似的,在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习惯于直接给孩子建议,直接采取行动,不太会去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感受,今天的拆书就是教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感受。
接下来,请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拆页,读完之后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与学习者互动:
拆书家:片段中的孩子因为朋友不能过来玩而嗷嗷大哭,她的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学习者:(这个妈妈运用回应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故事。 )
拆书家:片段里的这个妈妈看上去当时情绪非常平和,充满里爱心。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妈妈都是充满爱心的,但是是否能做到一直保持情绪平和就因人,因情形而已啦。如果在某些情形下我们作为父母自己也有情绪也有想法,我们是否要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和想法呢?
学习者:(肯定要的,因为我们也需要孩子了解大人的感受和想法)
拆书家:谢谢大家的反馈,大家都掌握了片段的精髓,同时大家还想到如果自己当时也有情绪和想法的情况下怎么做,非常谢谢大家的思考和回答。
【WHY】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感受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想法,并愿意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友善、关心和尊重是理解和回应孩子的前提。经过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你已经跟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他觉得受到了支持,情绪转好,接下来才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个对我们成年人也非常适用。 想像一下,当你难过或受到伤害找人倾诉时,你的伴侣/朋友一上来就给你提建议,告诉你解决办法,再给你讲一通大道理想让你感觉好起来,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当时的感受是:算了吧!再说下去没什么意思,以后有什么事情就不想找他说啦。我想起一句金句叫做: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非常适用,这就要求我们作为父母在遇到孩子有问题时一定要首先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其次才是解决问题,那具体怎么做呢?我从片段以及刚才跟大家的互动中加工出4个步骤。
【HOW】
1.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并回应孩子的感受
2.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想法
3. 引导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4. 赞赏孩子的努力
其中,最后一个步骤是赞赏孩子的努力,这一步在我们的拆页和刚才的讲解中没有提及到的,它是在我实践这个方法过程中屡试不爽的一个环节。 因为赞赏是我们对孩子成长的“看见”,赞赏他情绪调节的能力,赞赏他一起解决了问题,这是给孩子的正强化,让他们感受自己是多么的有力量。
【案例】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这个方法,我来说说我的例子。我们家两个孩子,有时候会有点争风吃醋,感觉分身乏术对我来说非常正常。有一天傍晚下楼玩,老二非要我陪着他去小广场看他玩变形金钢, 而我打算跟姐姐在她滑滑梯的位置单独聊几分钟她英语作业的事情。我知道跟他讲大道理或直接要求他毫无作用,反而会让他变得更倔强。我运用了理解和回应感受4步骤,非常愉快解决了问题。
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孩子:妈妈,我一会儿在小广场玩的时候,你一定要看着我。
妈妈:嗯,你是想让妈妈看你玩酷酷的变形金钢。你觉得妈妈要是去姐姐那边了不能看你玩,你会很不开心。
(1.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并回应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的。
妈妈:妈妈有两个孩子,我都非常爱他们,巴不得天天陪着他们,但是妈妈只有一个,你看能不能把妈妈分成两瓣?(2.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不行,不行,分成两瓣就没有妈妈了。
妈妈:哎呀,我也是好为难,那怎么办呢? (3.引导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孩子:我想到办法了,妈妈,你先去找姐姐,我自己一个人去小广场玩,我想见你的时候我就过来找你。
妈妈:哇塞,谢谢你,宝贝,你想出了一个这么好的办法。 (4. 赞赏孩子)
【预防异议】说到这里,大家会不会心里嘀咕: 你第二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想法,如果孩子不吃你这套呢?比如说就要把妈妈分成两瓣呢? 如果是这样,咱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反思一下平时跟孩子的交流模式了,你是否了解你的孩子,知道他看重什么,不在意什么;你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还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友善、关心和尊重是理解和回应孩子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任何技巧方法都没有用的。所以我们作为成人,作为父母,我们也要时刻觉察自己的行为,觉察跟孩子的互动模式。另外,这个方法的第二个步骤(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想法)可以选择表达还是不表达。
【适用边界】
如果父母自己本身不是成长型的父母,认为孩子凡事应该听大人的,不去思考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4个步骤在这种情况下不适用。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职场上上司跟下属沟通,同事直接沟通的场景。
【A3:促动参与】小伙伴们,我们刚才分享了一个理解和回应孩子感受,解决问题的步骤。我们现场没有孩子的小伙伴,大家也可以共创适合运用这个方法的场景。我们现在练起来!
现场的场景是:今天下午你的孩子放学回到家,在你面前抱怨老师今天下午下课前在全班面前严厉批评她,她对此感到非常生气。
我们按照刚才的分组,两人一组,一个扮演孩子,一个扮演爸爸或妈妈,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进行角色扮演。这个环节我给大家5分钟时间。 5分钟后,我们请1个组,现场来演绎一下。
(1)妈妈和孩子的场景
角色对话:
孩子:今天下午我好生气,老师在全班批评我了,而且又不是我做的不对,还当着全班面批评我。
妈妈:你觉得特别不开心。(1.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并回应孩子的感受)
孩子:嗯,就是很不开心。
妈妈: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对吗? (2.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我觉得我没有什么错啊!
妈妈:你想要妈妈怎么帮到你? (3.引导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孩子:不知道,反正我觉得老师就是很不对。
妈妈: 如果妈妈去跟老师沟通一下,把整个事情解释清楚,你觉得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应该可以吧!
(2)现场共创的场景—跟同事的场景—场景简述:今天上午院长和护士长在办公室吵架后,人力资源(HR)同事出面调解。
角色对话:
学习者(HR同事):护士长,非常理解你,院长这种表达方式真的让人受不了。(理解回应对方的感受)
我要是你的话也会觉得很气愤,院长讲话确实不中听。 这件事情看上去也不是特别大的矛盾,咱们可以解决得更好。(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和想法)
你看看我们周一的时候再详细的看看未来发生这种情况可以怎么做?(引导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我们应用了这几个步骤,但是最后一步:赞赏对方这一步好像我们我们两个场景都没有用到。 拆书家回应:没有关系,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我们也意识到在孩子抱怨,同事难过这样的情形下去赞赏对方多么不容易,这是因为我们在一直以来的沟通中没有赞赏对方的习惯,但是我们通过这次学习可以提醒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如何去赞赏对方,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在赞赏别人方面做得更好!另外,这个方法在用在同事之间的时,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当时要赞赏对方,延迟赞赏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像跟护士长沟通这个场景,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下周一开沟通协调会的时候,可以借机赞赏一下护士长。
如果这个事件倒带回去,那天上午院长还没跟护士长吵起来之前完全可以用这4个步骤进行沟通解决护士长的问题。
[A2:催化学习者应用](布置作业)
【布置任务】
站在孩子或他人的角度理解和回应孩子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候我们的感受没有被父母或他人理解,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才能够运用自如。
接下来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请你觉察自己和孩子/他人的对话,运用理解和回应孩子/他人的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没有孩子的伙伴,也可以选择分享这个技巧给你有孩子的亲戚朋友们。
【设置检查指令】
任务完成后,大家可以把应用过程以及心得反馈给我或者咱们这个群里,三天后期待看到大家的分享。
学习者分享反馈:(晓晓)周末和工作烦闷的朋友进行一次交流。我一改往日的鸡血风格,放慢了自己的表达欲望,安静的听她对领导的各种吐槽。等她全部说完了后,我跟她说,(1.理解并回应对方的感受)这领导也真奇葩。莉莉你真是不容易啊,亏的是你才能搞定这种领导。有种感觉,你暂时还会留在这家公司,对吗?(2.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和想法)她说是的呢,还没找到下家,只能先待着。我说,?(3.引导一起讨论解决办法)那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改善和领导相处的方法?莉莉说,他挺喜欢下属积极汇报工作,我准备下周起,每三天就汇报一次,无论有事没事。(4. 赞赏对方)我回应到,聪明如你,答案原来就在你心里啊。
【结束语】
最后,感谢大家的参与,大家都很善于思考,注重觉察自己跟孩子和同事/朋友之间互动模式,希望我们都能做成长型的的自己,不断学习。 做成长型的父母,支持孩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