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张蕾,弓长张,花蕾的蕾。这个名字呢在80年代的重复率相当的高,所以我觉得在座各位可能都认识一个叫张蕾的朋友。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从今天开始,你们也有了。
两个字的名字总感觉叫起来不够亲切,所以也可以叫做英文名EMMA.
我是一个资深外贸人,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服装出口公司工作,为了让全世界小朋友穿上made in China的衣服做出一份贡献。
我是演讲辩论老师,周末时候会带青少年进行演讲和辩论培训,我们希望给孩子一个舞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孩子们的声音。
我喜欢不断折腾,去尝试未知的领域,从学习心理学,到家庭教育,从做演讲教练,到如今开始学习拆书,在折腾的过程中,希望可以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拆书帮介绍: 我们每个人都赞同要多看书,可是有时候看完书觉得挺有道理的,可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因此导致并没有实际效果。这便是典型的以只是为中心。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它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就是RIA便签读书法,R便签代表阅读原文拆页,I 便签对原文进行拆解,A便签就是拆为己用。让人通过几个便签的思考,达到参加主题培训类似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就是以为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就像今天我们组织的这场线下活动,如果大家今天的学习效果都可以应用落地,那拆书家的价值也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各个拆书帮分舵都是非营利的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目前我们所在的分舵是青岛的五月风分舵,我们的现任舵主是小喆。
今天我要跟大家共读的拆页来自米歇尔卢森堡博士非常著名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通过非暴力沟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也可以避免很多世界范围的斗争。
文章来源:《非暴力沟通》P256-259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第三步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what:这个片段讲述了一个用”我选择”代替”不得不”的思维模式。
#why:我们总觉得人生里有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得不忍受领导的坏脾气,不得不每天洗衣做饭,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苟且。当我们说不得不时,带来的感觉是消极,被动,充满不情愿。这种态度会让我们生活得很不开心,那事情自然也做不好。当我们换一种思考模式,改为我选择,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是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的,我们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问题,问题会更容易解决,我们也会生活得更加开心。而且在这个思维转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自己思考我选择做这件事情的原因中,感受到自己真正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是什么,从而知道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做。
#how:1.列出清单列出工作生活中,自己拿着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例如:我不得不每天去上班。2.改为“我选择做”承认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选择去做的。在清单前面改为“我选择做”。例如:我选择每天去上班。3.思考原因和价值。思考自己选择这样去做的原因,判断这个事情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我选择每天去上班,是因为我想要有稳定的收入,是因为在工作中可以体现个人的价值感。等等~
#where:当我们感觉到生活中有不得不做的事情,导致自己心情不愉快时。
上跟月我们家在搬家,搬家的东西会特别多,然后我老公他永远都不知道家里的东西放在哪里,所以,他基本上什么都帮不上忙,就我一个人在不停的收拾。
我感觉收拾了很多天,很崩溃很累。我觉得我不得不每天都要去收拾这些东西,我也不得不面对我老公什么忙都帮不上这个现实。但是在用了这个思维转换之后我会调整我自己说其实我选择做这件事情。因为我想要家里的东西能够井井有条,如果我让他一股脑的给我收拾,他其实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我希望能够为家人创造一个特别好的环境。我也想要家里的每个人和谐相处。因为我逼他去做这件事情可能还会破坏我们之间的关系,当我转变了这个思维之后我会发现,我们的关系会和谐很多。原本我对他是充满抱怨的,现在呢我可以知道这事我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不是我被动接受的是我主动选择的。
所以这个思维方式的转化会对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一些好的变化。我也明白了自己之所以这么去做是因为我爱我的家人,我有这样的一个价值观,我希望能够为我的家庭去做一些什么东西。
接下来我也希望能够继续用这个方法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我希望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不得不每天去上班这个问题。
第一步,我先把它写下来:我不得不每天早晨八点就要出门去上班。
第二步:我要把它改成我选择。是我选择每天在这个时候出门去上班。
第三步:我选择每天八点出门去上班,因为我想要稳定的收入给我一些安全感,我想要在工作中被需要的价值感,我想在社会中的归属感。
当我思考了这个背后的意义之后我明白每天选择八点去上班是我个人想要做的,而不是被逼的。
所以今天分享给大家这个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去想一想。就是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思维的转换,把他变成我选择,这样就会发现我们的人生里不再是充满了那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充满的都是我选择我想要的一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