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所属活动: 【NO.008】拆书帮贵阳第二筹备分舵练武场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正确整理家物的3个步骤

开场:

【介绍分组】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大家好,我是小妖灵灵,一名成长中的拆书家,今天是我TF3-1的拆书分享。为了方便接下来的讨论学习,我们分一下组,以我为中间轴,左手边为一组,右手边为一组。

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今天给大家解决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在跟随我学习完本次的RIA现场拆书后,大家能够学会用【整理】的三个步骤(澄清)来确定(行为)物品的去留及其摆放位置。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

【图书介绍】(学习者场景法)

【事件场景】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想读书学习时,在想认真工作时,突然就产生了想要收拾房间的念头?你从整理书桌,到整理床铺,甚至整理到了整个房间。从表面上看,把房间整理干净,心情的确能暂时觉得舒畅。但没过多久,家里就会继续恢复到杂乱无序的状态。


【提问】

遇到这些情况,你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呢?是无可奈何,还是满腹牢骚?你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吗?你又想过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影响】

事实上,几乎所有整理房间的人,都会为这样的“反弹”现象烦恼、疲惫不已。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抱怨,升级成为家庭矛盾。个人生活、工作上也会变得乱糟糟一团,不禁怀疑自己“一屋都不能扫,何以扫天下?”


【解决】

但在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人,她传授的整理方法是一种“只要整理一次,就绝对不会再杂乱的方法”。经她传授的学员复学率为0!她就是2015年被美国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近藤麻理惠,和她同时上榜的有奥巴马、普京、库克等名人。之所以能上榜,是因为她在2012年出版的代表作《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书全球疯狂卖到了850多万册。

书中的整理方法,是她多年的研究成果。只要你掌握了这种方法(整理的三个步骤),就能帮助你解决不会整理、想整理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整理后又立刻恢复到原样的问题。(此部分为可以为学习者解决的问题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时间,一起来阅读手中的拆页,阅读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

原文拆页【R】为why 或者what的内容,或原书一个完整的案例。


收纳】最好的方式是极简【整理】,无须过多思考复杂的技巧。其实,就在不久前,我头脑里百分之九十想的都还是【收纳】。我从五岁起就开始认真地思考有关【收纳】的问题,直到中学时代看到启蒙书籍《丢弃的艺术》后才转而对丢弃有所顿悟,所以,【整理】的思想和实践的经历非常长久。

如果心存疑惑,你不妨问问自己的房间和物品。大家都知道,家里物品杂乱的主要原因是物品太多。造成物品太多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控制好拥有的物品数量。而没有控制好物品数量的主要原因是【收纳】的方法太复杂,不太实用。因此,防止出现物品过多现象的关键在于能否简化【收纳】方法、做到极简【整理】。

极简【整理】的精髓就是使自己拥有的物品数量始终处于可控的状态,使用的收纳的方法也应该尽量做到简单实用。通过这样整理物品,你的房间就能长久地保持整理后的整洁状态。如果不丢弃物品,只考虑收纳的各种方法,专注于追求收纳的绝招,那么最后只会陷落尽管反复整理还是整理不好的“反弹地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来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等。

好啦,时间到~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拆页片段:


【why】

在满天飞的广告里,“收纳”一词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我们把不用的被子放进真空袋中收纳起来,我们把不用的杂物放在收纳盒中藏起来。可是尽管如此,房间还是不整齐。


因为这些“收纳神器”不过是让人误以为整理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买收纳盒完成的不是整理工作,不过是把物品填充进去的填装作业罢了,然后在那些无用的东西上面盖上盖子,把它藏起来让人看不见而已。如此一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房间整洁不久便会“反弹”的原因。


【what】(概念对比)

收纳不等于整理。收纳只是改变了物品存放的位置,只是简单的移动。整理则要考虑物品的去留,考虑的重点不在于你要丢什么,而是要留下什么。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二者的区别,我制作了一张对比表。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区别,下面我说几个行为,大家判断一下这些行为是收纳还是整理。


1、家里衣服越来越多,我在网上看见收纳神器,立刻买来使用。原本只能装100件衣服的衣柜,一下子能装200件衣服!这是收纳还是整理?


答案:这是收纳。我只是用收纳工具增加了衣柜装衣服的数量。如果以后衣服继续增多,怎么办?真正的整理,第一步是判断物品是去是留,不是考虑该用什么收纳神器。


2、家里的衣服越来越多,为了使用方便,我按季节把衣服分成了夏冬两季。夏天的时候就把冬天衣服折起来,冬天的时候就把夏天的衣服收好。这是收纳还是整理?


答案:这是收纳。因为我只是把衣服从一个地点(挂着放)移动到另一个地点(折叠收好),这是物品空间上的移动,并没有对其筛选和取舍。只有当我们确定物品去留问题后,才到第二步——确定物品的摆放位置。用举例的行为说,要先对衣服进行取舍后,再把衣服按季节分类收纳。


3、家里的衣服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喜欢的、常穿的衣服经常丢在脏衣篮里,而不喜欢的、不常穿的衣服却被好好地放在衣柜里被保护着。于是,我一口气把家里所有衣服堆在一起成小山,一件件筛选出让我心动的衣服。我把留下的衣服分门别类地放进衣柜,把舍弃的衣服捐赠给了“飞蚂蚁”公益机构。这是收纳还是整理?


答案:这是整理。许多衣服还能穿,但是我主动不想穿了,我没有收纳在屋子里,而是捐赠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我理清了物品(一件件衣服)与我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整理。原本衣服被装在脏衣篮里,整理后,衣服都物归原位(第三步)进了衣柜。


看来大家对收纳和整理的区别,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收纳仅仅是物品在空间上的移动,整理则是根据当下自己还用不用这些物品来对它们进行选择,继而做出保留或者扔弃的动作。


【how】

我相信眼尖的小伙伴已经发现,我刚才举的3个例子分别对应了整理的3个步骤:


1、明确物品和人的关系——把握物品的整体数量,选出怦然心动的东西

在开始丢弃整理前,一定要把同一类别的物品全部找出来,集中到一块。丢弃的关键不在于你要丢什么东西,而在于你要留下来什么东西。你要留下来的那些东西,要是那些能让你真正心动,对提高生活品质有帮助的东西。


2、明确物品和使用场景的关系——固定物品的摆放位置

把同类的物品集中放在一个地方,能够解放你的大脑。你不必再去思考卫生纸究竟是放在了卫生间,还是放在了厨房,或者是客厅茶几下面。因为都被你统一收纳在了一个位置,你会知道需要用纸我就去卫生间拿,新买的纸我就放进卫生间。做这样统一的整理,你会发现生活开支减少了,因为你知道家里所有“卫生纸”的囤量究竟有多少。


3、明确物品和空间的关系——使用后各司其职、物归原位

按物品的主人分类,根据家人的不同情况,清楚地划分出各自的收纳空间。为家人的每个房间都配上各自的收纳处,能够让使用者把自己的物品全部集中收纳在各自的收纳处,这对于保持长期整洁有序有着十分好的作用。



【案例】

这里我再举一个我整理书架的例子。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我决定抽个时间整理一下我的书架。但书对我来说是一件比衣服更难舍弃的物品,所以我先幻想了一遍整理书架时会遇到的困难。为此,我还编了一个小剧本,以此帮助我理清自己的整理标准。


【人物】我的理智人 VS 我的情绪人

【背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把家里四处散落的书籍(厕所、卧室、书房、客厅)全部堆放在书架旁边,足足有10个我那么高。而我的小书架最多能装200本,整个书房面积很小,完全不能再增加书架,我不得不选择舍弃一些书了。


(1、把握物品的整体数量)

【理智人】200*70%=140本,你最好只留下140本书,这样才有空间放未来买的新书。当然你也可以最多留200本书,只是每次买新书,你都要花时间思考该舍弃哪本书。

【情绪人】还是选140本吧,毕竟每次思考对我都是一种精神折磨。


(2、选择怦然心动的书籍)

(第一轮粗筛选:不留、留下、待定)

【理智人】这本书要留下吗?

【情绪人】不留了,我觉得它内容很水。

【理智人】这本呢?

【情绪人】不留了,它的内容过时了。

【理智人】这本呢?

【情绪人】要留下,它的内容常读常新,很是受益。

【理智人】这本呢?

【情绪人】待定吧,我还没读过这本书。

【理智人】这本呢?

【情绪人】要留下,它陪伴我走过了一些黑暗时期。

【理智人】这本呢?

【情绪人】待定吧,它是我心理学上的启蒙书。


(第二轮精筛选待留书籍:不留、留下)

【理智人】现在你的待定类书籍还是很多,要从里面再做筛选。这本书微信读书APP里面有吗?

【情绪人】有。

【理智人】那可以不留了。这本书呢?你没看过,打算什么时候看?

【情绪人】有空就看。

【理智人】什么时候有空?说个具体的时间吧。

【情绪人】我复习完最近的考试就读。

【理智人】行,那就列入你的阅读计划中吧。如果到了阅读时间还没看,就处理掉吧。


(3、安排好家人的书籍收纳空间)

【情绪人】这些书我不能判断,它们是我爸爸的书。

【理智人】你可以约爸爸在某个时间,帮助他一起整理。

【情绪人】那好吧,那些舍弃的书要怎么处理?

【理智人】你可以卖废品,也可以挂二手,还可以捐出去或者送人。

【情绪人】好的。



(4、固定书籍摆放位置)

【理智人】恭喜你选择完留下的140本书,下面请把书籍分类后,放置在固定的书架位置吧。

【情绪人】我要分为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工具书、叙事类、考试书6大类。工具书很少用,放在书架最底层;考试书某个时期用,放在第二层;叙事类有空会看,放在第三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经常交叉看,放在最顺手的那一层(眼睛平视的那一层)。


【预防异议】

细心的小伙伴应该从刚才我举的例子中发现了个问题——家人的东西(爸爸的书),我们不能代为处理吗?

答案是不行!舍弃掉多余的物品,这只是手段。整理的目的不是丢东西,而是明确留下的物品与物品所有者的关系,通过逐一对这种关系的梳理,帮助物品所有者摆脱对物质的迷恋,对留下来的物品更加珍惜,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让他自己活得轻松自在。


【Where】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得知,一旦衣服、书超过衣柜、书柜的容量,我们就需要对物品进行整理了。同样,这样的整理还可以扩展到电脑资料、手机APP等虚拟化信息,人与事、人与人的关系。总之,超出合理范围(可承受的容量,如微信好友的容量是5000人)的“物品”都可以进行整理。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自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不仅火了口罩、核酸等词,还火了个词——囤货!就连整理的提议国家日本也风靡囤货(米面油盐、口罩、消毒产品、厕纸)。


从这个现象中,我们也能窥见整理的适用边界,如果一个地区、国家、全球出现了某种不可抗拒的物资危机,“整理”便不再适用。就像口罩一样,非常时期,非常对待!货一定要囤得足足的,至少今年是丢不了的。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连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底层生存需要都不能被满足,就没有整理一说。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好啦,我的讲解就到这里。


实践是最好的方法,想象一下:在接下来的一周或一个月内(未来的场景),家里又变得乱糟糟的,你已经受够了一再重复的收拾家物,你决定要教会孩子/家人学会整理。你准备从那样物品开始?


如果你觉得不想整理家物、你也可以尝试一下整理办公室、办公桌、电脑资料、手机APP、微信好友等等你想整理的东西。


【教学习者编剧本】

现在,请大家来试着编写一个上面场景的小对话故事(小剧本),就像我刚才举例那样。写的过程中要写明这个故事(剧本)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对话。对话中关于教孩子/家人整理的部分,要用到刚才我讲解的3步法,顺序可以随机调整。


大家可以把剧本摘要写到便签纸上。大概3分钟左右,之后我们请一位伙伴来讲讲他编写的剧本。


【学习者分享】——阿志分享

【人物】我的理智人 VS 我的情绪人

【背景】我想在家整理衣服,于是把衣服堆在地上,拿起衣服,一件一件问自己。

【理智人】你这件棉衣还要不要?

【情绪人】这件棉衣是前年买的了,有点旧了,款式今年再穿有点LOW,还是丢掉吧。

【理智人】好,那下一件呢?夏天的衣服

【情绪人】这件衣服挺新的,没穿过,就先备选(待定)吧

用上面这个步骤先确定衣服的去留(即明确物品和人的关系

至于确定留下来的衣服,我会这么来做:

【理智人】你的这些衣服打算怎么放呢?你看衣柜就这么大点儿地方。

【情绪人】这件衣服轻便,可以折起来放。

大概会是这样一个过程去(固定物品的摆放位置

第三步就是各司其职

【理智人】用薄厚的标准把夏天和冬天的衣服分类

【情绪人】这件衣服厚,是冬天的,放衣柜挂钩上

【情绪人】这件衣服薄,是夏天的,折起来放衣柜抽屉里

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反馈与回应】

好的,谢谢阿志~作为一个男孩子学断舍离确实不容易,但好在已经迈出第一步了。我就不点评剧本的对话性了,就来说说第1步的具体步骤的内容。

在整理自己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所有的衣服。就是你挂在阳台上正在晾的衣服,你的脏衣篮里面的衣服,你洗衣机里面还没洗的衣服,这些都是要把全部拿出来,集中后再整理。

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一步呢,可以便于你初步分类。比如说,你把衣服一分类,发现T恤就有100多件;再按颜色分类,一看自己原来最喜欢买黑色和白色的。这样不仅能帮助你决定衣服去留,还能清楚自己的穿衣风格。总的来说很棒了,谢谢~


【总结】

我从2012年接触这本书,尝试整理已经有9年时间了。学会整理对我的人生改变很大:

  • 通过整理,让我身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我不再花时间去烦恼、去痛苦整理家务这件事情。
  • 通过整理,我摆脱了对物质的迷恋,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 通过整理,提高了我对信息的敏感度,更容易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不再感到知识焦虑。

这感觉真是应了作者写的书名,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门《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通过整理房间的形式,重新认识自己,进而达到整理自己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