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来到拆书帮郑州轩辕分舵的线下活动。
我叫张宇星,一名资深的新手拆书家,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今天为大家带来【失败重构练习】这个片段,让我们一起来解锁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项技能。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片段是《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F】本书的两位作者不仅是硅谷著名的创新者,同时也是知名的人生设计师,作者通过本书教我们利用设计思维,挖掘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从而拥有想要的生活!
【A】作者们所开创的人生设计课是斯坦福大学最火的课程之一。新精英创始人古典老师,对本书予以很高的评价: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是件艺术品,而不是工业品吗?那就要来看这本书。
【B】人生设计课并不是让我们对未来进行虚构或幻想,而是帮助我们跳出惯性思维,重新定义问题,找到更可能多的选择,选择一个进行快速尝试,直到成功。
在多种尝试,多种选择中,我们肯定会遭遇失败,那么如何能降低失败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失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目标】今天跟大家分享【失败重构练习】的方法,期望今天在跟我完成本次现场学习后,能够让大家再次面对失败时,不再是懊恼丧气,而是能够对失败进行分类,发现其中的蕴含的成长机会,从中寻找促成成功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拆书技能观察点4: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现场学习者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拆书技能观察点5:在FAB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F、A、B)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P194
失败重构练习
达到失败免疫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设立这个目标很容易,但要想实现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失败重构练习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失败是创造成功的原材料。失败重构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原材料(失败)的转化,达到质的飞跃(成功)。这个练习很简单,分为三步:
1. 记录失败的经历。
2. 对失败进行分类。
3. 鉴别出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
记录失败的经历
把经历过的失败记录下来。回顾一下过去一周、一个月或者一年,你都经历过哪些失败,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或者创建一个“失败打击全记录”。如果你想从失败中获得成长,并希望使之成为习惯,那么我们建议你在形成全新的思维模式前,一个月至少要记录一次或者两次失败的经历。失败重构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习惯,养成这个习惯可以让你对失败免疫。
对失败进行分类
对失败进行分类是非常有用的。你可以把失败分成三类,以确定哪些失败可以让你受益。
第一类失败,是由低级错误导致的失败,即由你一般不会犯的错误所导致的失败。从这样的失败中,你学不到什么,你只是单纯地做错了。这时,最好的反应是承认自己犯错了,在必要的时候反省,然后继续前进。
第二类失败,是由于自身弱点导致的失败。你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非常了解失败的原因。你可能已经非常努力地去改正了,并认为自己有所改善,但防不胜防,你还是失败了。我们不希望你认输,承认自己表现平庸,但我们觉得对于这种错误,即使你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改变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有一些弱点是你天性中的一部分,对你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尽量避免接触这类的事情,而不是想着如何改正。
第三类失败,是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它是一种原本可以避免的失败,或者是以后可以避免的失败。这类失败的原因是可辨认的,而且有补救方法。我们重点关注的应该是这类失败,而不是其他两类失败,因为对于前两类即使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也不会有多少改进。
鉴别出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
所有成长机会类型的失败都会为我们带来改善和提高吗?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下次要采取什么方式呢(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洞悉失败,从中寻找促成成功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就是失败重构,非常简单。
一个小小的失败重构对培养失败免疫有大帮助,你也可以尝试一下。
好了,大家基本都读完了,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片段的理解:
一提到失败,我们最先感受到的是么?是失望,挫折,懊恼,麻烦,悲伤甚至绝望。没有人喜欢失败。失败的感觉非常糟糕,有一些重大的失败所产生的压力会让让人感到绝望。不幸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说:嘿,我永不失败。
其实仔细想想,失败本身并不可怕,谁没有失败过呢?但是失败的时候如果放任负面情绪成为主导,那么我们从这次失败中将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下一次还会遇到同样的失败和错误,并陷入新一轮的痛苦之中,永无止境。
片段最后的表格中例子,也简要说明了该如何去操作。
第一个:因为在日历上记错了女儿的生日,导致晚了一周给女儿庆生。这是个低级错误,作者承认是自己的失误,放下情绪,然后继续愉快的生活。
第二个:作者的工作预算,总是在最后一分钟去做。用了各种办法都无法改变这个拖延问题,于是此项归到弱点。也不在这里浪费时间。
第三个:是一次失败的客户通话。平常给客户打电话都能愉快的进行沟通,但是这次客户却大发雷霆。挂了电话以后,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愉快沟通的时候他大多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而这次,他没做任何准备就拨通了电话。于是,他决定以后给客户打电话前都要对信息和议程进行准备。
第四个:小偷进家,是个意外,偶发事件,所以也是低级错误,不再过度关注。
你看“失败重构练习”,是能够让我们有效的锻炼出免疫失败的肌肉。并不是说通过这个练习一切都会按照你希望的方式进行,而是经过用这个方法我能能更好的去面对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最大程度的消除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甚至是额外的负担。长期执行下去,并充分利用这个方法是可以减少失败的。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失败的例子:
在工作中,当我碰到我不擅长的事情,一看就很复杂的事情,我就会习惯性拖延到最后不得不做的时候才开始做。这类事情在我身上不断发生,而且因为一次次的失败累积,渐渐的这个拖延的症状反而越来越严重。
最近一次是上个月我要进行一些资料的英文翻译。当得知有部分英文需要我自己来翻译的时候,我就头大如斗,内心深处是各种不乐意。于是这项工作我拖延了两周都没有开始做。而恰好当时我正读到这个章节,立马就拿来用了一下。
1、记录失败的经历。
这个英文翻译拖延,就是我所列出来的我就写在了各种失败经历的第一个,感谢这个片段,让当时的我一下子就意识到,这也是一个失败。
2、对失败进行分类。
根据我自己的情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下分析:
第一类低级错误:它明显不是。
第二类弱点:老拖延好像是弱点,但是原因我没分析过,没有做过改变的努力。所以我当下把它归到了第三类蕴含成长的失败。
3、分析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
既然是有成长机会的失败,那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老觉得自己英文不好,一说要写英文的东西,我就想起之前痛苦的经历,所以下意识总想逃避。但是这次我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并没有提出反对,是因为其实我这一版英文的不要求很高的精准度,未来是会迭代的。这种程度的是我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导致这次失败的原因是我逃避的心态和错误的认知。
4、记录经验教训并应用。
那么要采取什么方式能获得成功呢?
接下来我需要做的是心态的调整,要不断的跟自己强调我能做到,我可以!不要老回想哪些不好的失败的情况,树立我能完成本次翻译的信心。然后找一个相对完整不会被打断的时间,一鼓作气完成这小部分的翻译。
经过这次失败重构分析后,我很快的按照领悟到的解决问题方法,提前了3天完成了这次英文翻译。而且因为这一次的成功,我生出来面对我这个拖延症的勇气,开始认为我是有能力解决这个困扰我的难题的。
你看这个“失败重构练习”的方法是不是很神奇?仅仅是几分钟的分析,就能够快速的转变心态,提升行动力,跳出之前的思维惯性,获得成长。
(拆书技能观察点6:【I】的讲解,拆书家提到了不那么做的坏处,找出人们的通常做法,并举出了具体的反面例子,而且使用了片段包含的技能把反面例子加工成正面例子。)
那么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的一周,一个月,这半年,你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进行不顺利的事情或者项目,有没有接收到来自领导/同事的否定,有没有发生一些你未能预料到的失败?
也可能是生活中哪些想做又没做成的事情、一些来自家人朋友的指责的事情,自己感到懊恼沮丧的事情。
将你所想到的失败写在拆页下面的“失败记录日志”的第一列里,并且在按刚才的分的小组内进行分享。请注意,这里只需要写下这件事就可以了。讨论时间2分钟。
(拆书技能观察点7:【A1】显像提问清晰,其中包含具体的情景。刚才有学习者分享了自己根据这个场景联系出的过往情景或具体经验。)
学习者案例记录:
胡:今天来参加活动,发现了身为组织长老,自己的一些工作没有做到位,比如今天没有安排拍照侠,主持人,今天不是自己来的话,没有注意到这些平常工作流程中的疏忽。那么这就是一个低级错误,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予以改正。当下就不在为这次的失误懊恼。
现在给大家2分钟到时间,尝试用今天讲述的方法,借助这个“失败记录日志”的表格,把你列出来失败,进行一下分类,并且对于“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进行分析,未来假如你再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拆书技能观察点8:【A1+】反思加工指令清晰。刚才有学习者根据指令,联系出了假如再遇到同样情况时,自己的具体做法。)
学习者案例记录:
肖:
失败:身为人力资源经理,当领导对于将要提拔的候选人想我咨询意见时,对人选不熟悉,无法给领导建议。
归类到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
分析原因:自己之前一直独善其身,可以避免与人接触
下次采取什么方式:1.调整心态,人力工作重心在人。2.增加日常接触,自己判断。3.增加他人反馈,多方面了解。
非常感谢大家积极的参与和分享。今天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
这本书叫人生设计课,人生并不只有输和赢,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愿今天的失败重构练习能够让大家再次面对失败时,不再是懊恼丧气,而是能够对失败进行分类,发现其中的蕴含的成长机会,从中寻找促成成功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并应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