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20210512【福田●华强路No.127】 建立绿灯思维三步曲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建立绿灯思维三步曲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晚上好,我是伟杰,我的三个标签是:环保从业者、升级打怪的拆书家、野生插画师。

【分组】

为了方便大家稍后讨论和练习,我们先做一个分组,左边三位,中间三位,右边三位各为一组。

【设定学习目标】

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本次RIA的现场学习,希望大家能够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首先运用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其次倾听他人观点、最后找到对方观点价值,建立绿灯思维的三步曲,拥有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更多元化的思维。

F:今天拆解的书籍是《好好学习》这本书属于个人成长类书籍,作者是成甲,曾被逻辑思维评为“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出版的书籍有《好好学习》、《好好思考》。而《好好学习》这本书作者利用2个基础心态,3个底层方法,3个关键技巧,7个核心临界知识,帮助读者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打造自己的学习力,让知识变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累积的过程。

A:这本书相对比其他类型的书籍,它的优势是:诚恳实在,毫无鸡汤可言,书中的内容是作者结合个人的亲身经验提供详细的操作方法,让读者有章可循。

B1:在没读这本书之前不知大家是否看了N本书,上了N多课,但回过头来,却发现似乎什么也没记住?甚至觉得越学越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入手,感到焦虑?你认为自己很努力了,但进步却很慢,没找到“开窍”的关键?如果以上的描述至少有一条戳中你内心,那么我极力推荐阅读《好好学习》这本书籍。

B2:那今天我就来讲解下书中所提到的其中一个底层心态,就是如何利用绿灯思维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当遇到不一样的见解时,去敞开接纳更多元化的思维,填补自己的认知缺陷,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同样是这个老板,他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如果领导能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他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比如,别人同我开会讨论时说:“成甲,你上次项目做得太烂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项目是不是很烂,他说得对不对;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这样,我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时间到了,我看到大部分的小伙伴已经读完了。没有读完的也没有关系,可以跟着我的讲解继续了解这个片段。

【what】

这个片段中讲了一个当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如何建立绿灯思维减少习惯性防卫的方法,帮我们解决思维认知局限的问题。

【why】 不这么做的坏处

我们大部分人而言,遇到他人的观点与我们自己的认知有偏差的时候,会本能的排斥,做出习惯性的防卫,认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是对的,从而无视甚至怀疑他人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红灯思维,正恰恰是这种思维让自己屏蔽了世界上其他所存在的可能性,缩短自己的眼光和限制了发展。想要更好的成长与进步,就要打破这个思维,去倾听与理解更多不同的声音,让自己建立起绿灯思维。

【how】当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如何建立绿灯思维?

1、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在场的伙伴可能会不知道“我”和“我的观点行为”这两个概念。我来解释一下,“我”就是把别人提的观点理解为对自己的否定,“我的观点/行为”就是对于某件事或者某个行为,他人对自己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片段中作者提到做项目的案例,有同事说作者做的的项目很烂,作者就无意识的认为同事在针对个人,这是“我”的概念,其实同事只是说这个项目做的不好提出了建议,并没有说作者这个人的能力,这就是“我的行为观点”的概念。

2、认真倾听和理解他人表达的观点。

3、找到对方观点的价值,然后去思考这个观点如何帮助自己。

反例:

上周,在公司我跟一位同事讨论水源巡查报告如何写的问题,在过程中我们各持己见,同事认为写事情经过越详细越好,而我认为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并附上图片就好,我们互不让步,最后我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采纳同事的意见去写这份报告,写完后给上级领导审核,结果领导的反馈是没有去过现场的人很难通过看你写的报告知道具体情况。

正例:

如果我学了建立绿灯思维的三步曲后,我将会更好的表达,用绿灯思维扩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同时收获领导的认可,那具体我要如何做呢?

1、首先同事只是对如何更好的呈现巡查情况内容发表了个人意见,并没有“针对我”或者认为我“没有经验”。

2、我需要认真倾听和理解他意见与建议,他也是觉得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我们在工作上细节的认真,同时让领导更清楚整个巡查过程,包括事因、具体经过和最后结果如何。

3、那么我采纳同事的这些建议再加上原先自己的想法,肯定是锦上添花,领导也能通过报告清晰得知现场的具体情况。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想要具备成长思维的人。不适用于对自我要求不高并且不愿意改变的人。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下面我想邀请大家来回忆一下近2周时间里,在生活场景或者工作场景,你是否有遇到向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交流或者讨论的时候,遇到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固持己见,彼此争辩,互不采纳对方的观点,最后导致大家不太愉快的场景。在小组讨论一下这个过程中你是如何的,最后又是怎么去做的。过程包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每人分享1分钟左右,我会给大家3分钟时间,然后邀请一位小伙伴上台分享。

(组内讨论3分钟)

好的,接下来我想要邀请一位小伙伴上台分享他的经历,时间是1分钟。有主动上来的吗?

(分享1分钟~1分半钟)

学习者西西案例分享记录:

上周,因为我们社区空间有点小,所以想着平时活动的物资放在机房,机房空间比较大,财务的同事说把这些物资放在机房有安全隐患不要放在这里,听到她说这句话时,觉得她是在针对我,没有站在隐患的角度考虑,跟她沟通时语言很激烈,很情绪化,过了一天,冷静之后,需要跟她沟通怎么解决,是否可以找到更合适的地方去放,通过这件事情会深刻的反思。

A1+:

非常感谢刚才这位小伙伴的分享。所有的知识都自带使命的,其使命就是让学习了该知识的学习者去实践起来帮助我们获益。接下来,我想邀请大家运用,首先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其次倾听他人观点,最后找到对方观点价值,建立绿灯思维的三步曲,再根据刚刚大家所讨论出来的场景,每个人再去思考一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呢?利用建立绿灯思维的方法需要怎么做?我会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然后我再邀请一位小伙伴上台分享。

(写1分钟,邀请一位小伙伴上台分享)

学习者西西案例记录:

1、分辨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同事只是考虑到安全隐患的问题,并没有针对我。

2、倾听他人观点,跳出情绪状态。同事,提出了更好的建议。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3、回到理性状态,回到事情本身如何解决的问题。为了安全的问题,我们就不把这个活动物资放在机房,

到这里,今天的分享就到尾声了。希望今天学习了建立绿灯思维的方法后,去倾听、去理解、去吸收、去实践更多元化的思维,填充自己认知框架所欠缺的部分,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与进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