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F:这本《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作者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他擅于将医学、生物学、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梳理整合。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深入思考的四点建议。
A:这本书长期占据着欧美畅销书榜单,学理很扎实,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B: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每当夜晚降临,就会有一种羞愧感涌上心头。该做的,想做的都没有做。然而,睡了一觉,第二天又开始了这种重复性循环?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人都想要做“多面快手”,多管齐下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可我们总觉得在成为多面手的路上,缺失了些什么,这个也许就是专注力。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深入思考的书。他从大脑的工作机制入手,分析了束缚大脑智力表现的“四条锁链”,并给出了具体的解锁技巧和工具,帮助我们把重要的时间放在创意构思和正确决策上,从而将个人能力和做事效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在这里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
二: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
要理解、学习和改变习惯“ABC分析”是最简单的,而且非常有效.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前因(Antencedent)、行为(Behavior)、后果(Consequence),有时候这三部分也被称为“诱因、行为/习惯 、奖励,。
长话短说:要想改变习惯,我们必须仔细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奖励;然后,你可以改变、消除、避免诱因或奖励,或者二者同时改变; 又或者你可以保持诱因和奖励不变,只改变中间的行为方式。
要想改变某个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写日志也是个好办法,不用写很多话,用简单的推文形式就可以。每一次发现习惯出现,请立即记下当时的环境你的做法及其后果。
在“诱因”一栏中记下你当时的想法,效果可能更好,也可以单独划一栏来。通过这种方法,你或许会发现某些想法看似合理其实却很荒谬。
最近我在为一位CFO提供发展培训,有一次,他私下里抱怨说,办公室里的自动贩卖机实在太多,而他在压力大的时候总 会去买糖果棒吃,结 果体重暴涨了20公斤。后来在度假期间,他只花了一点点力气就几乎彻底改掉了这个习惯,他的ABC分析表如下:
日志里很快积累了十多条ABC.通过分析他发现,对他来说想吃甜 食是压力失衡的早期警告信号(诱因),所以他需要恢复定期休息的习惯。这极大地帮助了他,但是嗜甜的习惯并未改变。所以我们再来看“奖励”这―头,结果发现:甜食之所以能让他迅速振作精神,除了食物本身以外,还因为购买甜食让他有机会离开电脑出去走走、放空大脑、见一见其他人。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办公室里放上水果,希望以此来替代甜食的办法完全没用。实际上,奖励并不完全是甜食带来的卡路里。所以,他决定每天带―些水果来上班,并把水果放在前台,供所有同事享用,这样,当他想吃甜食的时候,他就得离开电脑(=奖励),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奖励),穿过外面的办公区(见一见其他人=奖励)走下三层楼(活动身体=奖励,拿几个水果(满足对甜食的渴望=奖励),再走回办公室(活动身体=奖励,继续工作(专注度大大提高=奖励)。意外的惊喜来了,几周以后,公司在自动贩卖机附近放了免费的水果篮,供所有员工自取。
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要抵抗近在咫尺、时刻持续的诱惑,难度超乎想象。人们在面临自己的坏习惯时,经常无能为力,只想着要改正我的坏习惯,但缺乏对自己坏习惯的明确了解,行动起来十分困难。例如我想改掉吃零食的习惯,却不了解自己为什么吃零食,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替代吃零食,这个习惯的改正可能永远滞留在想法的阶段。ABC分析法正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行为习惯本身的绝佳方法。
(细化行动步骤意译案例)首先分析:A(Antecedent):前因,又被称为诱因,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什么样的条件或环境下诱发了行为本身。
其次分析B(Behavior):行为,习惯这个动作本身,在这个习惯中我都做了些什么。
最后分析C(Consequence):后果,又被称为奖励,这个习惯或行为本身给我带来什么后果或奖励。
比如我的朋友小A是个月月月光的“月光族”,她想减少花费并且可以把钱存下来,却不知道从何减少支出。
如何利用ABC分析法,可以对她的行为进行如下分析:
A:前因,将自己的支付工具绑定了几张信用卡,喜欢穿的美美的,被众人注视的感觉,喜欢刷朋友圈、逛街,逛淘宝。
B:看到动心的衣物就忍不住下手,几天就把一个月的工资给花完了。
C:后果,获得了朋友们的赞赏,满足了自己小小虚荣心,紧巴巴的过日子。
一直以来,我都有晚睡的习惯,却希望在10点半准时休息,计划数次落空。
准时休息时,会带着手机上床。将微信、简书等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软件翻个遍,直到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眼皮发涩才会放下手机。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何时睡着的,时间经常拖过了十二点。自己也尝试过不将手机放置在枕边,可是却怎么也睡不着。
按照ABC分析法:
诱因:从入睡到睡着中间有一段空闲时间,手机上有自己想看的内容。
行为:刷微信、简书、浏览网页;
后果:困意来袭,入睡时间超过十二点,早睡计划失败。
(显像提问)接下来,请小伙伴们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想要改变的坏习惯呢?自己已经被困扰了许久,例如拖延症、刷朋友圈等等,想要改变却无从下手。那么利用今天学习的ABC分析法,应如何对其分析呢?
学习者1:
诱因:看公众号推送文章
行为:文章条条看,看完为止
后果:影响睡觉,把时间花在看文章上面,没有时间观念
诱因:有人向自己提不同的意见
行动:时刻想着对别人的话进行反驳
后果:沟通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影响关系的改善
学习者2:
诱因:挨到床拿手机
行为:刷公众号朋友圈,刷到宝宝睡觉
后果:一天中属于自己的私人手机,玩手机放松自己。
诱因:买东西回家想要赶快将东西放下
行为:不整理,用时采取翻找
后果:找东西特别麻烦,东西乱糟糟
无论有没有记录ABC日志,在完成ABC分以后,你来做决定:是用另一个更好的替代品来换掉原来的习惯,还是保持原来的诱因和奖励,或者作出改变。请记住,你的目标是把新的行为尽快变成习惯,这样就不必再消耗意志力了。
(1)改变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简单粗暴地遏制某个坏习惯很难,但我们可以用另一 个更好的习惯把它替换掉。不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失败了.原来的习 惯会强力反弹。
在前文所述的糖果棒上瘾案例中,他也可以选择摈弃其他东西,只要随身带―个苹果,在有必要的时候直接拿去原 来吃糖果棒的地方吃掉就好。
(2)改变前因
在“大脑的1号锁链”那―章里,我介绍了巴甫洛夫实验,在那个实验里,与食物完全无关的诱因也会让狗分泌唾液。因此,请弄清你的坏习惯是否已经变成巴甫洛夫反射,这非常重要。它是否无意识地与某个特定的刺激、诱因,条件或环境联系在一起?只要处在那个特定条件或环境下,你的习惯就会被触发?或者它会触发你的某种感觉.继而触发习惯?
在糖果棒上瘾的案例中,去前台吃水果肯定比在自动贩卖机旁边吃要强,因为贩卖机会带来太多巴甫洛夫刺激,可能引发原来的坏习惯。
从另一方面来说你不一定需要找出每一个坏习惯的确切诱因,比如说, 为什么你要打断重要的思考工作.跑去查看电话原因似乎不重要。
你可以把巴甫洛夫条件变成自己的制胜法宝。一方面,你可以尽量避开那些“迫使”你连线的诱因,另一方面,你应该培养一些刺激思考的诱因。理想情况下,你可以把连线和思考放到不同的两个房间里。但是,这种方法常常不太现实,所以你也可以建立一些固定的流程,帮助自己更快进入思考状态。比如说,郑重其事地启动APP屏蔽网络和电话,设一个闹钟,关掉手机或者把它交给助理、同时,在门上或格子间的隔板上挂一块“请勿打扰”的牌子,诸如此类。这样重复几次之后,你会形成新的巴甫洛夫反射,一旦你进入房间,挂起“请勿打扰”的牌子,你的大脑会进入新的思考模式。
这些方法也可以帮助你改掉其他束缚大脑的习惯。如果你有睡眠问题,那么你的卧室应该只用于睡觉(和性爱)其他事情统统都不在卧室里做,当然包括工作。所有工作都应该限制在(家里的)办公室里完成,永远不要在卧室里工作,更别说床上。根据巴甫洛夫实验,进入房间爬到床上,就只意味着你该睡觉了,这个诱发条件非常强。
(3)改变后果
如果你想改变某个行为的后果或奖励,那么可能应该使用强大的普雷 马克原理。人们对于这套方法的研究十分深入,自古以来它就是全世界父 母常用的利器:“你得吃至少两勺菠菜,然后才能吃甜点"。它的原理是 如果某个低频/不太愿意做的行为后面总是紧跟着―个高频/想做的行为, 那么前一个行为出现的概率也会升高。
用“离线思考”代替菠菜,然后用“上网”代替甜点,你就懂了。如果你痴迷于手机,那么就给自己立个规矩:离线处理重要工作15分钟以后, 才能看一次手机。然后,再慢慢增加获取奖励所需的离线时间。
最好的结果是,新行为本身就能带来不菲的奖励,这样你就不再需要额外的奖励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期待的最好奖励是定期把握任务进度大幅提高效率、早点回家。
任何计划要取得成功,90%取决于落实和跟进。下面你可以找到其他简单易用的工具、建议和窍门,它们来自我几十年的心理治疗职业生涯, 以及后来的工作坊和培训。改变习惯越困难,你需要用到的工具就越多。
在对自己的习惯完成ABC分析后,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么的坏习惯改变方式才能行之有效呢?你可以选择用一个更好的替代品来换掉原来的习惯,或者在诱因或者奖励上做出改变。
作者提出了三种改变方式:
(1) 改变行为:简单地压制某个坏习惯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另一个更好的习惯将原来的坏习惯替换掉。
例如:在之前的那个吃糖果上瘾,导致体重增加20公斤的案例中,他可以选择将吃糖果替换为别的物品,例如水果,或者是嚼含糖量低的口香糖。
(2) 改变前因:弄清楚自己的习惯是否在某个特定的条件或环境触发的?或者它会触发你的某种感觉,继而触发习惯。可以尝试切断坏习惯和条件或环境之间的联系来阻止坏习惯的发生。或者是帮助自己建立一些新的固定流程,培养新的触发条件或诱因。例如当你在看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几分钟看一次手机,是因为手机在你视线范围之内,如果将手机放在客厅就可以暂时切断诱因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3) 改变后果。如果某个低频/不太愿意做的行为后面总是紧跟着一个高频/想做的行为,那么前面一个行为出现的概率也会升高。例如: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当孩子生病时,孩子不愿意吃药,只有孩子吃完药之后才给孩子买想要的东西;母亲:你至少吃多少蔬菜,然后才能去吃其他的自己想吃的别的食物。当自己想去看电视时,可以要求自己必须背完几十个英语单词,才可以去看电视等。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我要将三种方式全部运用之后才能改正我的坏习惯吗,那该多麻烦呀?其实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只要使用一种就可以有相当不错的效果。
A3: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案例:小明十分喜欢看书,但同时他也有看书记不住的苦恼,因为他觉得一本书看完之后就结束了,他希望能够通过培养记笔记习惯来代替看完书就结束的习惯。按照改变行为的三种方案,大家都有什么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种解决办法是属于哪种改变方式?
学习者一:
改变前因:增加外因,自己读书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例如进行拆书活动,必须进行记笔记。
学习者二:改变后果:获得成就感,通过每隔几页便进行相应的记录,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奖励。
在上一个分享的片段中,我和几位小伙伴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睡觉前看手机。请大家分别从改变前因、行为、后果等单个方面给出相应的改变策略。
学习者一:改变行为:将睡前给自己放松的奖赏改变为腹式呼吸或者冥想,给劳累了一天的自己一些放送的时间。
学习者二:改变行为:睡觉前玩手机是因为期待自己还能够在睡前多学一些东西,可以将晚上看公众号学习东西的行为换到第二天晨间阅读。
学习者三:改变诱因:在睡前的时间,不碰屏幕色彩鲜艳的电子产品,可以看书或者kindle。
A2.(分步催化一):在上一个片段的拆解中,我们已经请小伙伴每人写了两个自己的坏习惯,请大家分别从者三个方面对自己的习惯提出改进建议,并且可以分析究竟哪种方式的改变对自己来讲才是最适合的那一种?
学习者一:自己没有对开支情况进行记录,收支不平衡,想要改变不经常记账的行为。
改变后果:将记账这件低频和行为和一件高频的行为搭配在一起。将记账的时间放在睡前,利用晚上看小说的行为带动记账的行为。只有自己记账之后才可以看小说。
早起:喜欢睡懒觉,但是喜欢玩游戏。利用玩游戏高频的行为带动早起低频的行为。
(分步催化二):辛劳了一天,好不容易可以躺在床上准备休息了。闭上眼睛,回想一天一天的生活,上班、家庭、交际,自己今天又进行了哪些重复性不良习惯呢?我可以怎么改变这个习惯呢?可以让自己有更优秀的表现。请在小组内分享一下。
学习者二:改变奖赏: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不想读书时非常容易放弃,但是自己非常喜欢看小说。可以在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之后奖励自己看5-10分钟的小说,自己很容易就将任务完成。
结语:通过两个片段的拆解,我们学习了怎样对一个习惯进行分析,并且怎样能够改正一个坏习惯。希望通过大家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家建立起对自己行为的正确认知,可以改正掉坏的习惯培养起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