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父母的语言》 所属活动: 2021年大连知行分舵 第三场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3-2 学习主题: 运营“共情关注”来促进双方合作

开场:

【开场介绍】

大家好!感谢大家今天来见证我的成长!

我是琬君,曾经是地产操盘手,目前是家庭教育指导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

【分组】

为了方便接下来的讨论,我们先来分下组,每2位小伙伴一组。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与孩子进行谈话时,若对方不回应、不关注,则可使用“共情关注”的方法(行为),能够按照先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再尝试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做出回应的方式(澄清)来赢得孩子的注意力或合作(界定)

【图书介绍】(学习者场景法)

【场景】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你跟孩子说“咱们去楼下玩儿会儿吧!”可是孩子在搭磁力片一直也没理你。

你在给孩子辅导作业,你给孩子讲了一堆内容,结果发现孩子目光盯着窗外的篮球场;

【提问】

像这样我们自己在一边自说自话,而对方却沉浸在他自己的思维当中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加大音量强迫对方来听你讲话?还是把话憋回自己肚子里默默离开呢?

【影响】

所有人都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谈话过程中不关注对方有兴趣点在哪里,而只是自说自话,那么无论多有趣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只是耳旁风。如果你采用强迫的态度,对方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你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如果闭口不说则会让对方越来越忽略你的存在,你在对方心目中就越来越没有份量了。

【解决-图书】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是一本介绍父母要如何与孩子“说”,才能使塑造出更强大的学习型在脑,并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正向关怀及温暖的书。

【解决-片段】

我们今天是拆解的片段就来自这本书,通过其中“共情关注”的方式,先来观察对方关注点在哪里再采取行动从而赢得对方的关注力或合作。这个原则既可以用来开发孩子大脑,又可以教给孩子沟通技巧。

【A1】自测

那在读拆页之前呢,我们请大家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题,了解一下自己。

题目已经发给大家了,一共5道题,每道题都有1-6分的不同选项,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分,然后把分值加和。给大家1分钟时间,做完可以抬头示意我。

【自测量表题目】

【I】解释自测题

我看大家都示意我了,那么这个自测表呢,是让我们了解自己,是否是一个善于共情关注他人的人。

1、总分25分以上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好吗?恭喜你们,是个很棒的父母,时刻在关注孩子的动向,把观察和尝试理解孩子放在首位,大概率你和孩子之间的合作也会很愉快。

2、总分在15-24分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一下!好的,这个分值说明你在关注、理解孩子方面有一定的能力,离成功只差一点点了!期待今天的学习,能够让你有一定的收获!

3、总分在15分以下的小伙伴呢,在关注、理解孩子方面是最具有提升空间的,那今天的学习只要投入了,很有助于改变现状哦~

我们的测试结果呢,仅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原文拆页,那么拆页片段已经发给大家了,请大家先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一下,读完的小伙伴可以抬头示意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在3T原则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哪怕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剩下的原则也不会发生作用。

来看一个例子。

一位慈祥的妈妈或爸爸坐在地板上,手里拿着一本儿童故事书,可能是罗杰的《巨人有不同的大小》(Giants Come in Different Sizes), 我的最爱之一。家长拍了拍身旁的地毯,并向孩子微微一笑。这个举动正是家长向孩子发出讯号:这里很舒服,过来听故事。可惜,孩子没有回应,继续摆弄着积木,幻想着堆出一座小塔。这时,妈妈或爸爸再次拍打地毯,“坐过来,这儿有本很棒的故事书,让爸爸(妈妈)念给你听。’

看上去挺不错的,不是吗?有慈爱的爸爸妈妈,再加上一本好故事。孩子还想要什么呢?

实际上,有一部分爸爸妈妈能够觉察孩子的兴趣,加人到了孩子的队伍中。仿佛孩子之前也拍了拍地毯,说道:“爸爸妈妈,快过来啊,堆积木可有意思啦。”

换句话说,要共情关注。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

好,大家看完这个片段了,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我一下:

1、父母希望孩子跟你一起做什么事情,孩子会一定就跑过来吗?

(学习者:不会)

2、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去做什么呢?

(学习者: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

3、是的,我们要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之后我们也去尝试关注和理解他的关注点,哪怕孩子的关注点一直在变化,我们也应该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什么呢?

(学习者:做出回应)

对,小伙伴们对片段的理解都很到位,非常棒!

【What】这个片段讲述了父母在邀请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孩子不一定会立即配合,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先观察、再尝试理解、最后做出回应的“共情关注”方式来进行。

【How】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1、观察:确认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可以看孩子的眼睛看向哪里,或手中在做什么。

2、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现在感兴趣的是什么。可以猜测一下他是不是更想去做什么。

3、回应:确定自己如何去做。

如果不想打断对方,可以参与到对方的工作中去,比如加入他一起搭建积木;

如果觉得自己的事情很重要,就可以明确的针对你想做的事情用提问的方式征询对方意见,比如问孩子:“你现在想不想来听我读个故事呢?”

【反例】

之前有一次我家孩子正自己翻绘本翻得入神,但是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我就叫她:“可乐来吃饭啦!”她没理我,依然在翻书。我又叫一遍:“快来吃饭,再不吃一会儿都凉了!”看她依然不动,我生气得说:“再不来今天就别吃了!”孩子也气得哇哇大哭:“不吃就不吃!”

【正例】

后来读完这本书之后,前天又碰到了类似的情况,他在读绘本,可是家里准备吃饭了。

1、观察:我先看他在非常专注的读他自己选的绘本。

2、理解:估计他现在很喜欢继续看下面的故事,不太希望被打扰。

3、回应:我决定先加入他。我坐在他旁边说:“哎呀,这只青蛙看起来好悲伤啊,他怎么了?”他就接着边翻书边给我讲起故事。故事讲完,我说:“哎呀,有只青蛙有点饿了!要去吃东西了!”就学着青蛙一蹦一蹦蹦到餐桌旁,孩子就很自然的跟在我身后哈哈笑着学青蛙蹦也到餐桌边,大家一起开心的吃饭。

【Why】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大脑想要去转移焦点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这时候我们先关注到对方的兴趣是什么,尝试理解甚至加入到他关注的事物当中,或者征询对方的意见是否愿意加入你,会让对方觉得他一直在被你密切注意着。只有我们把关注度集中到对方身上,对方对你的注意力才会产生,你的语言才会起作用。

【Where】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方法,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成人,在对方不回应、不关注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共情关注”的三个步骤:观察、理解、回应。那么现在我们来给大家提供一个场景,我们应用这种方法来演练一下,来帮助大家掌握。场景是这样的:

你带孩子走路回家,可是孩子看着路边的“蚂蚁搬家”就不走了。这时候你打算运用“共情关注”的方式,让孩子配合你走回家。

先给大家5分钟时间,小组内讨论和准备一下。然后我们请一组伙伴通过对话演示一下刚才的场景,一定要应用刚才我们学习的方法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哦。

【学习者分享】

妈妈:快走啊,咱们回家了!

孩子:……

(观察:妈妈观察到孩子蹲在地上在看蚂蚁)

妈妈:你是不是对地上的蚂蚁感兴趣啊?(理解:孩子对蚂蚁感兴趣,不想回家)

孩子:嗯是的!

妈妈:这些蚂蚁们在干什么呢呀?(回应:妈妈决定加入到孩子关注的事物中去,一起讨论)

孩子:你看他们排成了“一”字型,还头顶上都搬着东西……

妈妈:哦~他们这是要去哪呀?

孩子:可能他们要回家吧!

妈妈:哦~小蚂蚁小要家了呀!那是不是我们也要回家啦?

孩子:好!我再看2分钟就回家!

妈妈:好!那妈妈再陪你看2分钟,之后我们一起回家。

【回应反馈】

感谢小伙伴的精彩分享,我们来给这对母女点掌声!

妈妈首先观察了孩子,孩子在看蚂蚁;然后尝试理解孩子,想多看会儿蚂蚁不想这么快就走;最后回应的方式是加入孩子,和孩子一起讨论蚂蚁在做什么,等孩子看够了再一起回家。

刚才这组分享的伙伴不仅应用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方法:观察、理解、回应,而且声情并茂,十分有感染力。

【A2】催化应用

【课后任务】

好,那我们的分享即将接近尾声了,在分享的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为了更好的拆为己用,请大家在活动结束的一周内,留意一下孩子不回应、不关注的事情,比如孩子很晚了还在玩玩具,你叫他去洗漱他也不回应,或者早上孩子上幼儿园要迟到了,可是孩子还在专注的给她的小熊穿衣服。这个时候尝试运用“共情关注”的三个步骤去赢得对方的合作或关注。

之后可以将实践应用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通过微信的方式反馈给我,提前感谢大家的配合。

【学习者分享】

时间:拆书结束当晚9:30

地点:家里

人物:我(妈妈)和儿子

起因:很晚了,儿子在看动画片,我叫他洗漱准备睡觉,他不理我

经过:

我:儿子,别看了,赶紧过来洗漱,到睡觉时间了!

儿子:嗯……(仍然坐在那儿没动)

我观察他:很专注在看电视

尝试理解:动画片还没演完,他不想动!

回应方式:时间太晚了,不能拖太久,等这一集演完之后我再叫他,但是不能命令,要询问他的意见。

(一集结束后)

我:妈妈刚才看你看得特别认真,就没去打扰你。现在一集演完了,咱们一起去洗漱怎么样?你今天想用草莓牙膏还是薄荷的牙膏?

儿子:今天我用薄荷的吧!

结果:儿子很高兴的跟我到卫生间洗漱、睡觉了

【结语】

那么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我们学习了在对方不回应、不关注的情况下,通过“共情关注”三个步骤:观察、理解、回应的方式去博得孩子对注意力,进而促进与我们的合作!

非常感谢大家的用心投入,我是琬君,我们下次拆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