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1分钟】
各位伙伴大家好,感谢大家来到TF1-1的练级场。我是谭亭亭,谭咏麟的谭,亭亭玉立的亭,接着我用3个标签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首先,我是一位宝妈,家有8岁女儿一枚,在与女儿“斗智斗勇”中不断成长,是我生存的必备技能;第二,我是一名教师,与学生分享新知、用知识催化能力是我追求的目标;第三,我是一名持续学习者和实践者,以上两个标签,都要求我不断追求高效持续学习。
【拆书帮介绍,2分钟】
那么,何为拆书?又何为拆书帮呢?简言之,拆书,就是一种将书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拆书”分为三个步骤,我将其总结为“拆解、关联、内化”:第一,拆解全书,选取能够为“我”(或学习者)所用的知识片段;第二,解释片段内容,目的是完成书中知识与“我”(或学习者)原有知识体系的关联;第三,内化知识,催化能力提升,即通过对自我(或学习者)经验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行动规划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拆书法即可以用于自我的知识内化学习,也可以成为引导他人,进行能力培训的组织学习法。
“拆书帮”是由拆书爱好者聚集形成的学习型组织,具体表现为各地拆书帮分舵;“拆书帮”是一个能量场,为拆书爱好者持续赋能,与拆书爱好者陪伴成长。
今天我要拆解的拆页选自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的《搞定I:无压力工作艺术》,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手中的拆页,阅读完成后请举手或眼神示意。
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阅读下面的拆页,阅读完请眼神示意我:
【R】片段节选自《搞定I:无压力工作艺术》(作者:[美]戴维·艾伦)P73-74
确定某一时刻具体行动的“四标准法”
在星期三下午3点22分时,你如何选择下一步行动呢?这个时候,你可以按顺序采用下面四个标准:情境、有多少时间、有多少精力和重要性。
前三个标准描述了你每次采取行动的制约因素,第四个标准则是评估行动的价值大小。
情境 每时每刻,你都受限于自己的行动能力。只有很少部分事情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像拿一支钢笔和一张纸就可起草对一个项目的想法),但是,大多数事情都只能在特定的地点完成(在家或办公室),或者需要借助某些特定的工具(如一部电话台电脑),而这正是限制我们行动选择的首要因素。
有多少时间 你所能支配的时间长短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如果5分钟后你就必须去开会,你现在就不可能去执行那些耗时更久的行动。
有多少精力 你有多少精力呢?某些事情需要你头脑清醒、思路清晰、高于创造,而另一些则要求你具备充沛的体力。还有一些事情则对这两方面都没有特别要求。
重要性 当你考虑了情境、时间、精力这三个条件后,最后你就要判断哪个行动选项会给你最高的回报了。现在,你有1个小时的时间,你坐在办公室里守着电话和电脑,你的精力指数为7.3(最高为10)。你应该做些什么呢?给客户回一个电话?考虑下新的提案?处理一下语音信箱里的留言和电子邮件?或者联系一下你的配偶,看看她/他这一天过得怎么样?这时,你可以借助你的直觉,并依赖你此时此刻的判断力。
相信大家已经阅读完了拆页,接下来我将运用RIA便签法拆解片段:
【分享I便签】(3分钟)
即解释片段内容,通过这·个部分,大家可以试着理解片段内容并关联自己的经验。这里,我将用到3W1H方法:【why】面对每天多如牛毛的工作,你是否感慨时间不够用?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时刻:好不容易把急事要事处理完了,突然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啥了?往往在选择中浪费时间,最后导致每天都没办法清空任务篮?这时,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有效的工具来高效判断某一个具体时刻应该如何安排下一步行动?【what】拆页中介绍了一种“四标准法”可以从情境、时间、精力、重要性四个方面评估筛选某个时间点接下来的行动安排。其中,情境、时间和精力是行动的制约因素,重要性则用于评估行动的价值。运用“四标准法”,可以有效、准确的确定某一时刻的最佳行动安排,提高工作效率。【how】具体来说,“四标准法”包括如下步骤:(1)评估情境。评估每项工作完成所需具备的情境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对比你所处的环境是否具备这些条件,看工作地点是否合适,是否有工作完成的必要条件(电脑、投影),如果不具备,工作就难以开展。如你现在在车间,就没办法完成需要电脑才能完成的生产计划制定工作。(2)评估时间。评估你在此刻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每项工作完成需要的时间,选择匹配最佳的行动。如果你此时只有半个小时时间,半小时后你不得不去开会,那么就不能安排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的PPT制作;(3)评估精力。任何工作都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包括脑力和体力。如果你刚刚才从压力巨大的谈判会议中出来,就不要安排同样需要打开脑洞的bp写作,选择清理电脑桌面可能更适合你。(4)评估行动的重要性。在符合以上3个制约条件的情况下,选择能带来回报最大的行动作为下一步的安排。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便可筛选出当下时刻最适合的行动;【where】“四标准法”可以用于安排非紧急事务的安排,也可以用于日常碎片化时间的工作安排,高效完成任务清单。
【分享A1便签】(3分钟)即激活自己的经验。这里我讲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四标准法”在工作中的应用。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三,中午吃好饭回到办公室,距离下午1:30的开会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我打开嘀嗒清单看了我当天的计划清单,还有以下4件事需要完成:
(1) 到医院拿体检报告
(2) 批改学生作业
(3) 财务报销
(4) 准备女儿十分钟队会的PPT
(5) 去学校超市买生活必需品
我初步评估了我的情况:我当时在办公室,有电脑,有一个小时可支配时间,上了一上午课,有些疲惫。又评估了待办事项:到医院拿体检报告大概需要半小时,加上找医生看报告的时间,1个小时恐怕不太够,因而放弃;财务报销中午财务不上班,因而也放弃;给女儿做PPT需要耗费大量的脑细胞,当时的精力不允许,因而也放弃;批改学生作业及到超市采购都可以完成,但相对来说,批改学生作业更重要,去超市采购可以放在下班后完成,因而,选择了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批改学生作业,考虑到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批改的效率竟然出奇的高。相信如果在以后能够持续使用四标准法来规划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分享A2便签】(4分钟)
规划未来的应用。接下来,我将运用“四标准法”重新评估我的日程表,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里我以周四的日程表为例,
周四我的固定日程安排如下:
时间
调整前
上午
6:30-7:10
跳绳
7:50-8:20
送女儿上学
8:30-11:00
备课+科研
下午
12:30-1:00
上班途中
1:30-3:10
上课
3:30-5:00
室外活动
晚上
7:00-8:30
亲子时间
10:00
科研
11:00
睡觉
除了固定的日程安排,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学生的竞赛指导、投稿信息的收集等,但总会因为没时间而无法完成,或者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导致其他工作没法完成。但细看日程表,其实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非常多。
这里我将以其中一个时间点为例,展示我将如何运用“四标准法”调整日程表,让工作变得更高效。
我们就以下午3:30这个时间点为例,这个时间段,本来的安排是与女儿的室外活动时间,看似无法插入其他工作,但按照“四标准法”来看一下:(1)从情境来看,在室外,无法从事一些需要电脑的工作;(2)从时间来看,有1个半小时的时间,虽然可选择的活动比较多,但是自由度比较大;(3)从精力来看,刚上完课的我不希望在这个时间做脑力工作;在以上3个约束条件限制下,当天的日程中,可以将跳绳放到这个阶段来同步进行;同时,女儿每天都有听中英文音频的任务,以前会安排在写完作业后,但总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放弃一个。我也可以把中文音频放在室外活动的时候听,因为中文音频不需要特别安静的环境(情境),也不需要女儿非常集中注意力(精力),放在室外听,完全没有问题。综合考虑两件事情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安排既可以让我们的室外活动变得更丰富,也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两件任务。
对于其他时间点,我也按照“四标准法”一一进行了评估,发现原来没有时间完成的任务在调整后都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了。以下是我调整前后的时间表对比,伙伴们可以对照一下。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上午
6:30-7:10
跳绳
科研
7:50-8:20
送女儿上学
送女儿上学+听英语音频
8:30-11:00
备课+科研
备课+科研
下午
12:30-1:00
——
听网课音频
1:30-3:10
上课
上课
3:30-5:00
室外活动
室外活动,跳绳,女儿听中文音频
7:00-8:00
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
晚上
8:00-9:00
——
阅读时间
10:00
科研
睡觉
11:00
睡觉
经过这样的调整,我基本可以保证每天早睡,而且任务基本可以完成,是不是很棒呢?
以上便是我对片段的解读及应用,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