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环节1:自我介绍(1分钟)
嗨,大家好。我是小妖灵灵,大家可以叫我100或灵灵。之所以取这个昵称,是因为我曾经有很严重的强迫症、是一个过分追求完美主义的人。这样的高要求不仅让我自己活得疲惫,也累惨了身边的亲朋好友。
直到偶然间我看到了两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和“先完成、再完美”。在深刻反思自己并理解这两句话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昵称取为小妖灵灵,以此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妄想做事能一步到位。渐渐放下对追求完美的执念后,我发现与身边人的关系更亲密了。
环节2:拆书帮介绍(2分钟)
我不是一个喜欢给自己贴标签的人,但今天我得以拆书帮贵阳第二筹备分舵教育长老的身份为大家介绍一下拆书帮及其拆书法。
在介绍它们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光棍村,单身小伙全都娶不了媳妇儿,直到有一个小伙开窍,他买来一桶红油漆,在自家房子上画了个圈儿,于中间写了个“拆”字,很快他就因此娶到媳妇儿。村里人见状纷纷效仿,全村光棍从此告别单身。
那我的问题就来了,这些女子为何看见这个拆字就答应出嫁了呢?仅仅是因为房子要被拆吗?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因为有背后的拆迁款。
同理,我刚才说到的“拆书”也不能理解成字面上的暴力撕书,而是指把书中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就叫做“拆书法”。
拆书法不同于在学校的学习,它是针对社会人士的一种有效解决问题、提升自我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倡导以学习者自己为中心,而非以知识为中心,这个理论有点像我国古代的“六经注我”。
针对不同对象,拆书法有2种不一样的形式:对个人是便签法,让学习者自己看一本书就能达到如同参加一场培训课的效果;对组织是现场法,是由拆书家在线下将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参与者把知识拆为己用。
那什么是拆书家呢?我们把能熟练运用拆书法并乐于分享、指导、赋能他人的人,称之为“拆书家”。由拆书家共同组建的群体就是“拆书帮”了。它表现为全国各地的各个分舵,像我们贵阳第二筹备分舵便是其中之一。
环节3:R 便签(1分钟)
听我说完,可能大家脑袋里还是空空的,究竟什么是以学习者自身为中心的学习,什么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呢?
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关于“读书一定要记住吗”的拆书法拆页内容,此部分选自《一年顶十年》这本书的第70页。大家可以用30秒阅读下这部分内容:
读书一定要记住吗?
上学的时候,为了准备考试,我们经常需要背诵书里的内容,很多人哪怕毕业很多年了,在阅读的时候,仍然希望自己尽可能地记住更多的东西。但是,要读的书那么多,怎么可能都记得住呢? 不信的话,你回忆一下自己在学生时代背过的课文,现在还能完整地背出几篇?
对于特别好用的内容,我当然希望自己能记住,但我更希望自己能用上。
用,才是更好的读。
用,才是更好的读。
用,才是更好的读。
用,才是更好的读。
因为太重要了,我强调了四遍。 我是怎么做的呢?
(一)重复读,多读几遍。
(二)读的过程中思考怎么去用,还要真的去用,且努力做出成绩。
(三)分享给更多的人。 时间一久,这些内容就真的被我消化了。这时候,也就不存在是否能记住的问题了。
环节4:I 便签(5分钟)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想大家应该能找到答案: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者喜欢在读书时要求自己能记住所有内容;而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者不会强迫自己记忆书中内容,更希望的是能学以致用,把书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将以刚才的内容为引子,用拆书法的步骤为大家演示如何将知识拆为己用。
第一步:用自己的话重述拆页片段内容。为了让大家对原文理解得更有深度,我们可以尝试问自己4个问题:
【WHTA】
第1个问题:这个片段给我提供了一个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的什么方法?
我的回答是: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一个关于读致用类书籍的方法——读书不在于要记住全部内容,而在于要学会运用书中的内容,解决自己的问题。
【WHY】
第2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
小时候,读书就是要记住书中全部的内容,毕竟记住它们和自己考试分数直接挂钩。
长大后,我还认为读书就必须要记住全部内容,哪知道要学要记的东西太多,大脑根本不够用。哪怕是好不容易记住的内容,在实际使用时也会感到困难重重。
通过学习这个方法,能让我做到知行合一,更好地学会运用书中知识加以实践,也只有当自己实际使用这些知识后,我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反而让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HOW】
第3个问题:使用这个方法具体有哪些步骤?
我的回答是:
1、多次阅读。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习惯不好的人,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发生跳行、漏字的情况。有时候,正是因为漏掉了某些关键字和关键句,在理解作者用意时产生歧义。多次阅读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地明白作者用意。
2、关联自己的问题,思考怎么用,并且行动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眼前的问题关联起来,制定行动计划,只有自己真正地行动后才能知道结果如何。
3、以教为学,与他人分享。“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与他人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加深自己对知识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对方也有相似经历,还能产生一次头脑风暴,帮助我们用对方的视角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WHERE】
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
我的回答是:
对于致用类的,能解决当下问题的书籍,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方法。而对于专业书籍,尤其是要考试的书籍,这个方法就不适用了。毕竟记不住考点,考试就死翘翘了。
环节5:A1 便签(2分钟)
回答完这4个问题后,是否觉得对原文理解更透彻了呢?接下来,就进入拆书法的第二步——关联自己的问题和经验,写出你的故事。
在写这部分内容时,切记不要泛泛而谈,我们可以试着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此部分经验具体化。这个经验可以是你自己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经历。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失败故事:
【故事】
大四那年,我接到实习公司安排的一个项目策划任务,为了快速上手项目、得到领导认可,我像大学读书做课题研究那样快速阅读、搭建了主题框架,并结合项目需求完成了项目策划。
汇报当天,我突然支支吾吾起来,因为紧张和压力感,让我大脑空白,不能明白方案中的文字想表达什么意思。整个方案让我感觉陌生得不像自己写的。
幸好,领导十分通情达理,他赞许了我策划逻辑能力,轻微提点道:“内容不错,但与项目本身的关联还待加强。”
【反思】
现在反思一下,我之所以紧张得大脑宕机,是准备方案时一味图“标新立异”,没有对内容反复阅读,导致理解深度不够。最根本的还是没有抓住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要素,“胡乱”将所有内容不加取舍地放进方案中,却没有思考具体怎么用,导致方案不落地。
环节6:A2 便签(3分钟)
为什么要关联自己的过往经历呢?主要还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第一步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内容时,我们只是从理性意识层面了解了知识。但知识本身还是外来输入,通过第二步与自己经历关联,能让我们更好地把知识内容内化进自己的思维中,创造实践场景,为知识的运用搭建桥梁。
所以,拆书法的第三步,就是制定一个能使用该知识的目标和具体的行动步骤。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实践目标和行动计划:
【目标】我的目标是:
在4月11日前完成《拆书家成长手册》的阅读,按照拆书家升级要求规划自己的升级之路和贵阳第二筹备分舵转正的升级之路,并于4月15日在分舵群中向拆书家们公布相应内容。
【行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做以下步骤:
第1步:多次阅读《拆书家成长手册》,了解9级的各个技能点。
第2步:关联自己的问题,思考如何制定“自己的升级之路”和“贵阳第二筹备分舵转正的升级之路”。并将其按时间和要求制成《升级计划表》,便于分享。
第3步:于4月15日在分舵群中向拆书家们公布《分舵升级计划表》,再以自己的《升级计划表》引导其他拆书家制定各自的《升级计划表》。
【可控措施】
计划再好,如果不行动也是枉然。为了保障行动能顺利进行,我会在4月10日线下升级会上向大家承诺“我会于4月15日在线上群里公布《分舵升级计划表》”的相关信息,用群内10多双眼睛监督我的行动。
【总结】好啦,以上就是拆书法的三个步骤及我的拆解。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把知识化为己用,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